商品流通的潜力日新月异访国内贸易部首席经济学家丁俊发_经济论文

商品流通的潜力日新月异访国内贸易部首席经济学家丁俊发_经济论文

商品流通日新月异商品市场潜力巨大——国内贸易部总经济师丁俊发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贸易部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经济师论文,日新月异论文,潜力巨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在香港即将回归之时,国内贸易部总经济师丁俊发接受了《香港商报》驻京记者贾铁燕的独家专访。现将丁俊发总经济师的谈话全文刊登如下。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通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受前苏联“无流通论”的影响很大,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和做法根深蒂固。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商品流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大部分商品已进入市场流通。目前国家计划管理的生活资料不到10个品种(最多时391种),生产资料不到20个品种(最多时837种);且数量越来越少,生产资料不到总量的15%, 工业消费品不到总量的5%,农副产品不到总量的15%。

2.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流通所有制结构。据统计,1995年底,全国批发、零售、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为4751万人,其中国有占22%,集体占18%,私营、个体及农村经营者占60%;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占30%,集体占20%,私营、个体、中外合资占50%。生产资料流通目前仍以国有与集体为主,私营、个体只占5~10%。

3.基本形成了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全国已有90~95%的商品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仅有5~10 %的重要商品由国家定价或提供指导价。

4.初步培育了商品市场体系。1978年以来,全国兴办了各类市场,包括商品批发市场、拍卖市场、旧机动车交易市场、租赁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等10万个。

5.初步建立了重要商品宏观调控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储备制度、购销体制、进出口调节机制、风险基金与市场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以及“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等等,比较有效地控制了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6.发展了流通的外向型经济。在饮食服务业、流通领域的工业中兴办“三资”企业已超过5000家,引进了“麦当劳”等洋式快餐,在北京、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广州六个城市以及海南、深圳、汕头、珠海、厦门五个特区进行了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业试点。已有200 多家内贸企业取得了进出口权,一些外贸企业取得了内贸权,正向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7.流通企业改革取得了进展。特别表现于一些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的形成,如上海的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物资集团等;也表现于国有流通企业开始向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发展;还表现于流通方式与业态的创新,如连锁经营、代理配送制的发展,百货店向超市、购物中心的发展等等。

8.流通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我国已颁布实施《经济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拍卖法》、《批发市场管理办法》、《城市集贸市场管理办法》等等,使商品流通进入法制轨道。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国的流通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部门、条块分割仍比较严重,影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流通秩序还比较混乱等等。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世纪之交中国商品流通的发展战略

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无论是流通体制改革还是流通产业的发展,都有许多事情要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力求商品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保持市场的繁荣、稳定,使通货膨胀率下降到3~5%,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商品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一要按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高产销率;二要协调好“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不同作用,即既要充分重视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又要十分重视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三要解决好农副产品“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矛盾,稳住“米袋子”,丰富“菜篮子”。随着人民收入的增长,使恩格尔系数从50%以上下降到50%以下。

2.积极开拓市场,包括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中国是一个巨大而没有完全被开发的市场,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使中国市场成了许多国家竞争的场所,中国也成了国际贸易的强国。199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加上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已突破5.5万亿元人民币, 以后每年将仍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1996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3.5 万亿元。根据消费结构变动周期长波因素的分析,我国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消费周期。但由于人们的收入水平不一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加上消费品可选择性增强,消费热点产品将相对分散,城镇主要以住房、电脑、空调、电讯、轿车和家电的更新为主要内容,农村则以住房、家用电器、农用车为主要内容,但不可能马上热起来,也不可能同时热起来。中国潜在的市场将成为世界厂商角逐的场所。

3.发展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流通企业集团,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产业。要通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抓大放小,逐步解决目前流通企业“散、小、差”与功能单一化的问题。每个省都要形成几个与工业企业集团相匹配的流通企业集团,这些集团都要发展贸工农、贸工技一体化产业,成为全国商品流通的骨干。我深信,像日本九大综合商社以及欧美大的流通集团那样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在中国一定会出现。

4.探索新的流通方式与不同业态,形成中国特色的流通模式。计划分配的流通方式已一去不复返,替而代之的流通方式还没有完全形成。当前流通方式、流通行为、流通秩序均不规范。为此要在以下三方面作出艰巨的努力。一是规范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以及生产资料的不同流通方式与流通体系;二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等销售方式,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等新的运输方式;三是发展不同的市场业态,比如百货店、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专卖店、批发市场等等。同时要大力发展各种无形市场。

三、今年上半年中国商品市场的基本特点

1.市场繁荣,价格稳定。一季度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上半年可能达到13%左右。一季度通货膨胀率为 2.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2%,由于粮食、蔬菜、食糖、 禽蛋等有效供给增加,粮食价格同比下降0.4%,蔬菜价格同比下降3.2%。食品类商品价格从前两年占价格上涨因素的60%下降到25%。二季度仍保持这一水平或更好。

2.商品流通继续在买方市场下运行。据对609 种主要商品的调查,供不应求的只占5.3%,绝大部分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 一季度工业品产销率为93.9%。就全国来说,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消费热点。

3.城乡市场同步增长,但农村商品销售的增长率自去年以来继续低于城市。一季度农村低于城市2.6个百分点。

4.国有流通企业的销售额在全社会销售总额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一季度只占26%,个体与私营商业进一步发展。

5.国货与名牌意识增强。据调查,北京人的国货意识综合得分为26.20,这比美国的三个主要城市平均24分高出2.2分。目前国产名牌彩电、洗衣机、电冰箱在市场上已占相当份额,有的开始唱主角。

6.进出口形势好于去年,出口加快,进口减弱。一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11.6%,其中16种主要物资出口增长45.3%,进口下降3.8%。

四、香港回归后,内地与香港的商品贸易将进一步发展

香港是内地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场。1995年内地与香港进出口贸易额达到445.75亿美元,占当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 15.87%。其中出口占24.19%,进口占6.5%。两地之间的加工贸易、三角贸易、转运贸易已成为香港对外贸易的主要推动力。

香港回归以后,进出口贸易将会进一步加大,因为内地对香港的资本需求、贸易需求、管理需求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香港的制造业、金融业、运输业、流通业、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功能延伸与发展的空间。香港作为世界第七位的贸易地位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可能改变。希望港商进一步研究中国市场,和内地一起开拓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一起开拓国际市场。我深信,香港回归后将更加稳定,更加繁荣。

标签:;  ;  

商品流通的潜力日新月异访国内贸易部首席经济学家丁俊发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