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校园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论文_刘军

刍议校园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论文_刘军

广东华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 528400

摘要:随着社会的繁荣昌盛,校园建筑的规划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设计,而是在安全、实用的基础上,达到节约、美观的效用,特别是我国近年来地震灾害频繁,人们对于校园规划的安全性更是广泛关注,因此,相关建设单位不仅要“脚踏实地”,更要“着眼未来”,从而提高建筑的美观性及安全性,本文主要对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设计进行了相应说明。

关键词:校园规划;学校;建筑设计

每个校园在不同的时代均赋予不同的发展痕迹,更通过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设计体现其办学性质和风格,但是由于资源、财政以及人文等因素的差异,从而影响了校园规划以及建筑形态的组合,从而体现出一个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一个良好的高校能够为当地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并且影响整个地区的办公、娱乐、饮食以及居住等,因此规划与设计至关重要。

一、当前校园规划设计特点

1.资源聚集

无论是校园规划以及建筑设计,均能够体现出资源聚集的特点,建设多功能图书馆能够促使其成为知识资源中心,规划交叉院系的过程中,要将建筑尽可能的靠拢,从而体现出多学科的“大学城”的建立,进而达到资源共享、开放优势学科、互通信息等。大学城不仅能够聚集自身资源,还能够对社会高新技术企业起到一个吸引的作用,将社会资源聚集在一起,目前中小学逐渐体现出合并的势头,并在地域上和少年宫图书馆紧邻,周边辅导机构丛生,具体大量知识资源。

2.生态化理念

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理念是当前世纪的主流思想,与此同时,生态化理念也逐渐融入到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设计过程中,具体的表现主要包括:极大的提高绿化面积以及绿色植被覆盖率,设置小型建筑、石凳、亭台、花坛叠石、雕塑以及池塘流水等景观,确保生态多样性以及平衡性,其次,在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将美学气息和人文气息汇集在一起,从而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标志性风景,实现校园风景的可持续发展。

3.人文化设计

在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管理中,不仅体现出尊重重视人性之外,还在校园规划及学校建筑中体现出人文化设计,校园规划及学校建筑的人文化设计集中体现在居住区域,目前学校均采取集合社区形式,从而营造出一种温馨愉悦的生活氛围,促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居住环境中的优良品质,保证学生的身心愉悦,进而促进学校的效果,另外,校园规划以及建筑设计的人文化设计还能够表现于校园文化,比如建设文化走廊、公共娱乐休闲区以及报纸书籍共阅区等。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还能够促进师生的文化交流。

4.美感的建筑设计

由于学校的生活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因此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一定的束缚,当然这也是传统校园中普遍存在的弊端,解决的方式便是对校园基础设施加以改造,从而将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打造的更具有美感,目前社会上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对于学生的荼毒影响意义深刻,但是美感的校园将会起到熏陶学生情操的作用,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影响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精神,并且逐渐升华,并且摒弃庸俗、鄙陋的价值思想,因此,设计中的美观观念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当前学校建筑设计中的问题

1.强求象征意义

当前诸多校园的平面构图强求类似火箭、龙之类的图形,并且掺入历史轴、人文轴以及生态轴等轴线组织等,原本这些轴线和象征意义并无不可,但是如在实际规划设计中脱离实际,对人们正常生活、交通组织等造成损害,并且忽略建筑的朝向等问题,势必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系列的问题。笔者在实际工程案例中,经常有校方要求在规划中强加诸如“天圆地方”或“八卦图”等象征意义的图样,甚至将此作为评标的重点,却忽略了地形、空间、功能方面的需求,属于本末倒置的做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理念纸上谈兵

当前校园规划往往注重理念而不注重实际,例如网络化理念、智能化理念、可持续发展离你那、文化理念、空间理念、环境理念以及生态理念等,但是真正能够实现这些理念的校园规划设计却是凤毛麟角,仅仅成为了一句空谈,并没切实可行的措施去实现它。即便实现,也往往是通过简单肤浅的方式实现,例如某些学校的规划设计中,将生态理念落实为大片绿化,将可持续发展落实为分期建设,类似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

3.尺度失真,规模过大

一般而言,新建校区往往面积较大,所以在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经常发生盲目追求大广场、大轴线、大空间的现象,例如建设几公顷水面,建设百米宽千米长的景观大道,建设万平方米以上的广场,但是,经过建设完毕之后,发现这些环境建设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效果,和校园中应有的安静、宁和的氛围相悖,师生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并不会感觉到轻松愉快,从而变成了不够人性化的校园。

4.缺乏功能性

校园环境除了必要的景观作用,还要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例如运动、晨读、休闲及集会等,因此要求设计师统筹考虑诸多因素,目前的设计往往忽略师生活动的需求,草坪、水面、广场、园林等空间均较大,但是不切合实际,或者某些活动设施“谢绝入内”以及“无人问津”,这些空间缺乏一定的功能性,不能使师生等到归属感、场所感以及认同感。

三、优化校园规划和学校建筑设计的若干对策

1.优化校园规划

(1)保证校园远离工业区

工业区的环境和噪音是对学生学习造成影响的一个关键因素,远离工业区的目的在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还要重点考虑交通因素,在学校的规划布局过程中,要保证师生的正常生活交通便利。学会的主要生活包括家庭和学校,如果学校较为偏僻,尽管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较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将会对学生的日常交通造成阻碍,与此同时,在偏僻的区域往往人烟稀少,会产生不安定因素影响学生的安全。

(2)保证校园吻合人口密度

目前的居民区和工业区交互驳杂,为校园的规划设计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要求校园原理工业区,尽量靠近居民区,校园设置区域最好处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居民区域。

(3)尽量结合当地特色和环境

校园建筑是体现校园硬件条件的基础,所以诸多学校仅仅注重建筑理念及风格,对于学校所处的环境并没有作过多考虑,生态理念主要讲究人和自然的和谐,但是盲目建筑只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校园规划应该尽可能的结合当地的特色和环境,例如坡地校园建筑需要考虑坡地建筑的高低错落的特点,合理的利用半架空层和坡地来完成高差的过渡,尽量减少或减弱挡土墙对底层部分的压迫感,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而南方的气候雨水充沛,夏季高温酷热,除需要确保校园的排水系统畅通无阻外,各栋建筑(尤其是教学区建筑)之间的风雨连廊就显得尤为必要,既可防止暴晒亦可给师生在暴雨中提供通道。

2.合理组合功能分区

学校根据功能需求,通常设置为学生生活区、休闲绿化区、运动区、行政区以及教学科研区,设置过程中,要确保各个区域的布局合理,并且有一定的联系。在确保科研、教学功用房合理基础之上,保证内外部空间的贯通,并且体现共享空间,各个学科之间并非“闭门自守”,而是需要相互开放,从而达到促进交流的目的,注重之间的联系,利用连廊、门厅、庭院及广场等将各个部门连接成整体,从而为师生空出适宜的活动交流场所。

3.安全防卫

安全性是校园规划最重要的课题,其中需要考虑社会安全、师生心理生理需要等因素,在进行校园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师生的防范行为,并且对校园各组团的入口及空间区域等进行控制,加强校园安全防卫的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校园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教学使用需求,还要将当地的地域特色及文化氛围体现出来,挖掘出具有自身特设的校园美感、现代性及人文性,从而对师生予以精神文化熏陶,满足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庆蓉.刍议某中学校园建筑的规划与设计[J].建材与装饰旬刊,2011,第8期:129-130.

[2]张帆.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刍议大学校园绿化规划建设[J].科技风,2011,第20期:26-27.

[3]杜鼎升.刍议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J].甘肃教育,2011,17期(17):26-26.

论文作者:刘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7

标签:;  ;  ;  ;  ;  ;  ;  ;  

刍议校园规划与学校建筑设计论文_刘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