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观与游客审美心理_自然景观论文

旅游景观与游客审美心理_自然景观论文

旅游景观与游客的审美心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景观论文,游客论文,心理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景观给游客带来无尽的情趣,那么,这些景观与游客的人格心理之间有着怎样的一种契合关系?如何根据这种关系来培养旅游者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这便是本文需要探讨并试图解答的问题。

一、旅游景观的风格与游客的人格心理

旅游景观的风格与审美主体人格心理之间存在的象征性契合关系是人们挚爱乃至皈依自然的重要原因之一。历来,人们就有将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的说法:赞颂梅的冰肌玉骨、兰的清雅幽香、竹的虚心挺拔、菊的傲霜斗雪。中国古代以“比德”为核心的自然审美观给予景观的风格特征与主体的人格心理之间的象征对应关系以极大的关注,并作了富有启发性的阐述。

“比德”说是由管子创立的,后又为孔子发扬光大。此说着重强调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对人的智慧风貌和品格情操的象征意义。因此,欣赏旅游景观对于旅游者来说,贵在能发现其中或隐或显地存在着的这种象征意义,这是一种偏于伦理性的自然审美观。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水的流转不息、灵活涌动颇类似于聪明之士的智慧风貌,山的胸怀博大、藏宝埋玉、育禽养兽、林木繁茂则近似于仁德之士的品格气度。因此,他发现了具体的山水风物与抽象的智慧品德之间的象征性契合关系。至于屈原,则在其创作中借助自然景观的象征意义来言志抒情。比如,他用花鸟香草以配忠贞,虬龙鸾凤以托君子。在名篇《橘颂》中,他生动地描绘了橘树“绿叶素荣”、“色情内白”、“青黄杂糅”、“文意烂合”的美好形象,歌颂它“受命不迁”、“深固难徒”、“纷蕴宜修”、“夸而不丑”的优秀品德。显然,这橘树的形象是作为屈原那坚贞不屈、刚直不阿的品格情操的自况性象征而写的,具有充分的欣赏价值。千古以来,“比德”说的审美传统不曾断绝,它总是沉淀在人们的审美心理中,时时启发人们去发现自然景观的象征美。“比德”说有助于旅游者在领略自然景观美的同时更自觉地接受人格操守的陶冶。

旅游景观的风格特征是体现在事物的具体形态和自然属性之中的。因此,它对人的智慧风貌和品格情操的象征意义也是以事物的具体形态和自然属性为基础的。失去这一基础则使其象征意义或不复存在,或流于牵强附会。比如翠竹的自然形态是干直且高、中空有节、枝条平垂、绿叶不凋,由此构成了其独具的形象特征:线条曲直参杂、色彩清新素雅、结构疏密相间。正是以这些自然属性和形式特征为基础,人们才发现其风格特征与人的品德情操的象征性联系:干直犹如刚直的人格,竹节类似坚贞的气节,中空犹如虚心的美德,整体色彩和造型美则如同人的俊逸潇洒的风姿。其象征意蕴丰富如斯,难怪郑板桥画竹、爱竹、咏竹几近乎痴迷。又如,被人们推为“岁寒三友”之首的青松,也是以其躯参天、巍然挺立、枝叶峥嵘、傲霜斗雪的伟岸形象来映照出人的品格之高大。再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对莲花的体悟与赞美也是以其形象特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为基础的。

怎样才能充分领略自然景观风格与游客人格心理两相契合而产生的象征美呢?这首先要求旅游者自身能具备与景观的象征意蕴相吻合的品格情操,或者对理想中的高风亮节和人格模式有明确认识与追求。有了这种认识基础和心理需求,游客才可能对景观的象征美具有敏锐而深切的感受。其次,要求欣赏者在观赏过程中借助于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的作用来对景观的象征意义加以体悟。只有在活跃的审美想象和充沛的审美情感的积极作用下,人们才有可能捕捉到景观的自然风格与人格心理之间的对应性联系,景观潜在的象征意蕴也才有可能为欣赏者所把握。应该说,既然景观本身的象征意义能够因人格的辉映而显示,那么它同样也只能由人自身来发现和欣赏。归根到底,景观的这种象征美只是对人,对于人的人格结构之完善才具有审美意义。因此,正确引导旅游者深入体悟旅游景观的象征美,进而促进其人格结构的完善,这是旅游美学与旅游心理学都必须涉猎和交叉研究的课题。

二、旅游者自然情趣的培养与激发

人的自然情趣是以经过内在自然的人化过程而具备的审美心理结构为基础的,它既表现为寄情山水、全身心地拥抱大自然的审美趣味,又表现为凝神观照、善于在寻常处见奇崛的审美眼光。在对大自然的观赏中,人的感觉与认知、静观与省察、体验与神会、想象与灵感、错觉与幻觉等心理活动都能反映出人具有怎样的自然情趣。只有富于自然情趣的人才可能以山川为挚友,认草木为知已,在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中求得心灵的净化。同样,也只有富于自然情趣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获得独特而丰富的审美发现。因此,引导旅游者去感觉美、寻找美、体悟美,接受大自然的美育洗礼,培养其自然情趣,这是其进入大自然这个审美奥区寻幽探胜的必备前提。那么,如何培养激发游客的这种情趣?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具备形式感,把握整体性。 大自然的美主要是以其鲜明的形式而表现并独具魅力的。因此,首选应着眼于游客自身形式感的培养,培养他们从整体上把握景观形式特征的审美眼光。所谓形式感,是指人对于审美对象的形式特征的感悟能力。人们正是凭借形式美感才易于发现对象形式的观赏价值,才易于把握对象的形式特征,而要具备形式感就必须对形式美的构成要求和组合规律有深刻认识。构成形式美的要求与人的心理反应之间有着鲜明的对应性关系。譬如,就色彩给人的感觉而言,红色热烈、兴奋、庄严,黄色明朗、欢快、华丽,蓝色清秀、广阔、朴实,绿色柔和、温润、宁静,白色明亮、淡雅、纯洁,青色秀丽、朴素、清冷,紫色华贵、迟钝、软弱等等。人们可以由此来把握由色彩引起的心理效应和特性。又如,各种线条给人的不同感受是:直线刚毅,曲线柔和,波状线轻快流畅,放射线奔腾,交错线激荡,平行线安稳。再如,各种形体给人的不同感觉是:圆形柔和,方形刚劲,三角形稳定,倒三角形有倾覆感,三角顶端转向侧面有前进感,高而窄的形体有险峻感,宽而平的形体有平稳感。至于音色、节奏与力度等方面的变化,也会给人或平缓、或流畅、或激越、或雄壮的不同感受。另外,在形式美的组合规律方面,也有一些基本特征要掌握。例如,对称与均衡规律具有静态的、严整规范的布局特性,比例与匀称规律具有相对灵活的、契合于人的视觉感觉的结构特性,反复与节奏表现出动态的、对应着人的生物节律的形式特征,多样统一规律则表现出寓一于多之中、在丰富的自然景观形态中谋求整体把握的整体特性,等等。

具备了一定的形式感,旅游者才能在看似寻常的自然形态中,既发现某一侧面的造型美、色彩美、声音美和节奏美,又能把握其整体组合中的静态形象和动态形象。静态形象本身便由巧妙奇特的空间组合而体现出形式美的组合规律。它往往具有多层次性、多侧面性和完整性,可以供欣赏者变换观察角度来多方领略,进而获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类似观赏体验。动态形象则表现着景观结构在时空转换过程中的形式美,这种动态形象变幻莫测的时空转换所体现出的形式感,需要人们以富于形式感的审美眼光来领略,进而把握其飘渺奇幻的丰富形态。

2、调动想象力,体验意境美。 自然景观既以其形式特征令人赞叹,又以其诗情画意引人入胜。培养旅游者的自然情趣,必须善于调动其审美想象力,让其通过情景交融的欣赏过程去体验景观的意境美。旅游景观中的审美意境是欣赏者与特定景观之间情因景生、景因情显、情景契合的产物。景观的特定自然形态一旦与主体的独特情感内涵两相契合,便会情景相生,构成含蓄隽永的意境美。审美意境的创造赋予旅游景观以丰富的诗情画意,使山川风物平添了几分动人姿色。

要领略景观的意境美,需要欣赏者不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应富于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的体验。要以强烈的审美感情为动力去调动自身的审美想象力,反过来再用审美想象力去促使主体的审美感情与对象的自然形态相撞击、相融合。这样,在对景观的凝神观照和情感体验中,游客就有可能捕捉到对象形式与主体心灵的情感联系,从中体验到独特的审美意境。这种为审美主体所深有体悟的种种意境美在张若虚的笔下便流淌出《春江花月夜》,在李白的眼前就展现出“银河落九天”,在李可染的狼毫下就成了“山水画”,而在郦道元、徐霞客的手中就成了科普读物……。可以说,能够领略到自然景观所蕴含的意境美,从中捕捉到丰富的诗情画意,这就标志着旅游者对景观美的欣赏已经透过自然风物之形态,把握到了它的内在神韵,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

3、增强文化修养,拓展精神境界。 自然情趣作为人的精神享受的一部分,要受到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的制约。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旅游景观的欣赏水平。这种欣赏本身也确实促进着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然而,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人们才能真正全面而深刻地领略到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的美学内涵。

增强文化修养,拓展精神境界,首先要注意品格情操的修养,力求具备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有了这种追求人格完善的强烈愿望,人们才能对景观的象征意义有所体悟,并获得激励和启示,也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其次,要增强历史文化修养。这是因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山川风情与名胜古迹往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旅游者如果缺乏足够的历史文化知识,则难以充分领略景观中所沉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广义)内涵。再次,要增强旅游者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艺术修养,一方面可借鉴前人欣赏景观的审美经验,譬如古人写的一些游记,山水、田野、咏物、怀古诗以及一些绘画与音乐作品等,其中有很高美学见解和品味,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另方面可灵活运用审美经验来把握蕴含在景观中的内在本质的美,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艺术效果。譬如,游客懂得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便能发展其空间感受力,有助于对景观空间组合奇巧精美的理解;懂得音乐艺术,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与感受到景观在时空流程中的动态美等等。总之,有了一定的艺术修养,旅游者对旅游景观的审美感受与体悟将更丰富、更深化。

综上所述,旅游景观与游客的人格心理及其审美情趣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而目前国内美学界和旅游心理学界对此类问题的研讨尚欠热烈,因此,笔者不揣浅薄,试作管窥之言,意在和大家一起,把这项研究引向深入。

标签:;  ;  ;  

旅游景观与游客审美心理_自然景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