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中论文,理念论文,课程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迄今为止有各式各样的解说。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对课程的解释是:“所谓课程系指在计划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也就是说,课程是以计划的方式对教育内容的具体体现。 一提到课程,大家都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认为只有专门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才能涉猎此领域。其实不然,课程有它的广义性与狭义性,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可以理解为一个课程,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亦是一个“微课程”。无论是每节课还是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应该有完整的教学计划与设计,这样才能使知识具备完整性与逻辑性,达成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两重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微课程”理念的背景 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首创的。他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设计了大约只有60 s长度视频以展示实际教学内容。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1分钟教授”。 在我国,清华大学世纪教育研究院专家团队提出了“提分微课程”概念,即是集合了国内重点学校百名一线教师推出的“短时高效”的精品课程。该课程采用“题型精讲—方法传授—考点归纳”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以重点常考题型为出发点,精讲解题方法及过程,并进行重要考点归纳。这是一套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高清视频系列课程,每个视频课程的播放时间在10分钟左右。 微课程应该有它的广义性,它不能仅仅受限于视频教学。 微课程,应该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微课程又称为短期课程、课程组件,是一个简化了的、细分的教学编程。微课程可以是以知识点为主题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单元课程;微课程也可以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学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微课程还可以是教者与学习者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景而形成的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活动。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微课程”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分解为4~5个结构单元,每个结构单元称之为“微课程”。每个“微课程”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都有其构思精妙的教学程序,都有能体现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方法与技巧。 “微课程”所用时间约为8 min-10 min为宜。之所以将每个“微课程”的学习时间定为8 min~10 min,有其充分的教育心理学依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某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强度历经“激发初态—增至最大—逐渐衰退”几个过程,整个历程约为10 min左右。因而,运用“微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时段。 学生在“微课程”教学设计环节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且能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整个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惑与建构知识体系,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教学培养目标。 三、“微课程”理念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 课堂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在:一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主动性,二是学生将注意集中于教学内容的愉悦性,三是关注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主动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建构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的关系,对知识的学习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的过程,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问题的解决。意在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如果能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些教学活动时,其学习效果必然显著。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愉悦起来,就要关注与研究学生的注意力发展的心理学特征,搭建知识学习过程中愉悦心情诞生的平台。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所谓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努力的注意,是受意识调节和支配的,是人类特有的注意形式。有意注意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微课程”理念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利用不同层次的问题导学,就可以强化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注意。它将提出的问题与“已经做过什么”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愉悦心理;从“已经做过什么”中再提出“现在做什么”的新问题,这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在即将进行的活动上;然后用“现在如何做”来支配教学活动的任务,诱导学生集中注意于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上,提升注意的愉悦性与紧张度。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教师讲课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讲课开始时,学生的兴趣激增,中间有一段时间,学生的兴趣保持在较理想的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大部分学生注意力随时间呈正弦线状变化,该变化的周期约为10 min左右。运用“微课程”理念,将化学知识优化组合为若干个“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知识领域,对不同的知识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注意的紧张度在愉悦的心情中达到最大有效性,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四、“微课程”理念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几年来,在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教育课程理论的支撑下,我们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和实验创新与改进,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在“微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成功构建了高效教学模式——“‘问题探究三段式’教学法”,并在市、县范围内普遍应用。 “问题探究三段式”教学法包含:自学与交流展示、知识拓展与能力培养、答疑与释疑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精心设计针对所学新知识的一系列问题,学生通过自学、交流、互动、质疑等学习活动来解决问题。 “问题探究三段式”是一种基于“问题式”学习基础上的建构式教学方式。它将学生置身于一系列映射真实情境的问题之中,以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身份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探究三段式”教学法的精髓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因为是问题导学,所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问题具有思考性,所以引发了思维的探究;因为是问题的不断深化与反复应用,所以知识的学习得到了熟练与巩固。所有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师生间相互讨论,营造一个充分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而达成的。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也能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探究三段式”教学法将化学知识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即“微课程”,对每个“微课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明确“微课程”的教学任务与目标,构建“微课程”的教学程序,设计“微课程”中层次分明的系列问题,并用问题引领学生学习与探究,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五、化学课堂教学中“微课程”设计案例与解析 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苏教版)专题一所属第二单元“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中“离子键”这一教学案例设计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离子键”的教学内容设计为“构成物质的微粒”“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电子式”这四个微课程单元。 1.微课程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 我们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系列问题。 【问题1】我为大家提供了氯化钠、冰与金属铁(各少许分装于试管中),请问:它们分别是由哪种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请你分别再举例说明。 【再探究】教师演示:分别将氯化钠、冰与金属铁加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认为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是否存在作用? 【深入探究】这些作用力都称为“化学键”吗?什么叫做化学键?常见的化学键有哪几种? 该“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建构“化学键”概念。教学程序的设计为:通过回顾初中化学相关知识,明确“微粒”的概念;通过教师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微粒间确实存在作用;通过学生自学与交流讨论,建构“化学键”有关概念。 2.微课程单元“离子键形成” 我们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系列问题。 【问题2】请你画出Na、Mg、O、Cl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化合时,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有什么变化? 【再探究】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间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当阴、阳离子无限接近时会产生排斥?你是如何理解“静电作用”的涵义? 【深入探究】请你分析物质MgO离子键的形成原理。 该“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建构“离子键”概念。教学程序的设计为:通过对初中化学知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复习,明确原子间电子得与失的关系;借助物理学——带相反电荷微粒间的静电作用等有关知识,建构“离子键”概念;通过对MgO中离子键形成的分析,应用与巩固离子键相关知识。 3.微课程单元“离子化合物” 我们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系列问题。 【问题3】什么是离子化合物?请你总结一下:哪些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再探究】金属与非金属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吗?全部由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化合物一定不是离子化合物吗? 【深入探究】影响离子键强弱的因素有哪些?请你分析MgO与NaCl这两种离子化合物熔点高低。 该“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建构“离子化合物”概念。教学程序的设计为:通过师生间对“哪些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的交流讨论,明确判断离子化合物的方法与规律;通过对等个性特征的讨论分析,学会处理共性与个性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对“MgO与NaCl这两种离子化合物谁的熔点高”的分析研究,建构与离子化合物相关的系统知识。 4.微课程单元“电子式” 我们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系列问题。 【问题4】什么是电子式?请你写出原子序数11号~18号元素的电子式。 【深入探究】请写出MgO与NaCl的电子式,并用电子式表示其离子键的形成。 该“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熟练掌握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教学程序的设计为:首先是原子电子式的书写,然后过渡到阴、阳离子电子式的书写,再递进到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最后综合到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表达。体现了“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教学理念,易被学生接受与掌握。 在“离子键”这节课的微课程设计中,教师通过对重要知识点的提炼,用由浅入深的问题构建了一个个“微课程单元”,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逐渐引入知识的殿堂。 以上所述,是笔者运用“微课程”理念对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并取得显著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经验,之所以在此阐述,意在与化学界同行共同商榷与研讨。课程改革与创新一直是教育界永不停歇的探究话题,特别是在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每个学校、每位教师都置身于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的大潮之中。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共同营造教育教学改革灿烂的明天。微型课程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_微课程论文
微型课程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_微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