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进校园面面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奢侈品论文,进校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媒体报道,中国如今的奢侈品年消费量已达12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并可能在今年超过日本。奢侈风越刮越甚,从手机等电子产品到衣服和鞋,甚至走进了中学生的生活。
去年4月,17岁的安徽高中生小郑因为“想买一个iPad2,但是没钱”,于是把自己的肾卖了,换了2万元。同年11月,上海有媒体披露一起20多名女中学生集体援交的案件,经检察机关调查,这些未成年少女家庭条件都不错,援交是出于对金钱和奢侈品的贪欲。
3月6日,重庆巴蜀中学推出的“奢侈品经济学”选修课正式开讲。学校希望通过选修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所谓的奢侈品,实用价值未必高。
奢侈品在中学生生活当中的渗透,让我们到了不得不正视的时候。
我们的中学生怎么了?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中国的奢侈品消费量大幅增加。有专门针对中学生消费奢侈品的调查显示,作为没有个人收入的中学生来说,已经有2/3以上的人拥有了奢侈品,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数目,而只有29%的同学认为中学生的生活中不应该出现奢侈品,这反映出很多同学并不反对或者赞同中学生对奢侈品的使用,并且很多同学自己拥有并使用奢侈品。
记者在广州某中学门口随机采访了一个初二的女生,对方能够随口报出“LV、GUCCI、卡地亚、劳斯莱斯……”等十多个品牌名来,听得记者瞠目结舌,而该名女生父母只是普通工薪阶层。据她透露,这些奢侈品的名字都是她从电视、杂志、明星穿着介绍中记下来的,而班里女生课余的聊天也是她知道这些品牌的另一途径。
而在对奢侈品有所需求的原因及对其使用上,学生们又体现出不够成熟的一面。只有33%的同学认为使用奢侈品是因为其出众的品质及耐用程度,而剩下的同学均是因为个人追逐奢侈品的爱好或者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而购买并使用奢侈品的。
在使用方面,只有23%的拥有奢侈品的同学会经常使用,以使其达到价格与价值的最大平衡,而剩下的同学都是很少或者从不使用自己的奢侈品,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显示,多达96%的人直言当前青少年普遍爱攀比,他们最喜欢攀比穿着打扮,接下来是电子产品。
近期在武汉,一名15岁的富二代竟然在微博炫富,晒出自己过年收到的各种奢侈品,包括苹果手机,茅台,名牌包包,甚至还给自己的宠物狗送了个爱马仕。
赵卫是深圳大学教育系主任,他的女儿在深圳一所高中就读时,最惊讶的是不少同学服装、饰品、化妆品、数码产品都只用国际一线品牌的顶尖产品,甚至一双袜子价格都在数百元。而据深圳某所私立中学老师观察,学生们的球鞋往往都在千元以上,有的是美国、日本才能买到的限量版。他还曾经看到有学生背着价值好几万元的LV包上学。
有学生在网上提问:一个初三的学生买1000多块钱的名牌衣服,用将近上千元的护肤品和香水,这算奢侈吗?有网友认为,“比较奢侈,不过家里有钱,这也不算什么,家里能提供优越的条件,是他的福气,这是一个和别人无关的事,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大部分的网友觉得,这只是上千元的东西,算不上奢侈品。
学校的态度走向宽容
“一个奢侈品牌手提袋,在中国生产加工的成本是90欧元,可贴上某国际品牌的商标,放入国际品牌的柜台,其价格就摇身涨为2000欧元。”这是重庆巴蜀中学陈茜在该校新推出的“奢侈品经济学”选修课上对学生说的一段话。陈茜说,她曾亲眼见到有学生背着上万元人民币的背包上学,她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奢侈品。
针对中学生的奢侈品消费,某重点中学的老师告诉记者,虽然学校有相关的规定,但仍旧可以看出现在的孩子都挺奢侈,比如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但iPhone最新的机型刚面市,很多孩子就都在用了。
这位老师说,有一些家庭的经济条件好一些,家长会主动给孩子买奢侈品,这是主动消费行为。但需要注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追逐时尚,他们会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同学。“别人有,自己没有,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有的学生就成了被动消费者。”而这些学生的被动消费方式,就是要求家长作为鼓励或者奖励措施为其购买奢侈品。比如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一年买一件至两件奢侈品也并不觉得有多大的负担;但是在孩子们看来,就足可以作为跟周围同学炫耀的资本了。
学校对学生消费名牌的态度也走向宽容。有老师表示,目前的社会造就了学生追求个性特点和独立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名牌有所倾向,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不必强行阻止,而应该人性化处理。有经济能力的家长,面对孩子有名牌崇拜心理和购买需求时,只需要正确引导即可,避免学生的过度消费。
虽然学校规定贵重物品安全起见不能带到学校,不过许多学生都有一两件随身的名牌心爱之物,只要不影响学校的整体管理,学校都可以接受。虽然学生自己还不具备经济能力,理论上应以节约为主,不过有经济能力的家长想给孩子买名牌做礼物,这种心意没必要批评。有修养的家长和学生,一定不会胡乱消费。
记者观察
众所周知,所谓的奢侈品,就是贵在附加值上,即品牌带给人的心理满足感。其实,对于那些钟情于奢侈品的人来说,他们买的不是奢侈品,而是别人的羡慕与赞美。
有研究表明,西方人强调自我,奢侈消费的目的是彰显自己的品味。东方人则相反,奢侈品的购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群体需要或满足别人的期望。由于中国消费者更注重拥有物的公众象征意义,因此更容易从众,以规避风险并迎合他人的口味。既有研究表明,年龄与从众呈负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越不容易从众。中学生尚处于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故更倾向于通过炫耀来显示自我优越。
记者认为,中学生在家长优越的经济条件下使用奢侈品并非完全不可,因为这类商品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更符合现今物质世界的价值观,但是家长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控制和指导,因为作为未成年人的中学生在心理方面不是非常成熟,错误的使用了这些奢侈商品,用它们来进行攀比,或是跟着“大风潮”走,奢侈品本身是有与之价格基本对应的使用价值的,但是错误地使用才会真正让他们徒有奢侈,造成浪费。
另一方面,把孩子宠得像公主或者小皇帝一样,在物质的极大满足里,一颗心变得冷漠坚硬和自私,不知道生活还有艰辛的一面,同时也让其失去了飞翔的能力,这不是富养,这是奢养,是父母的失职。大手大脚惯了,就会忘记生活的艰难和金钱的来之不易。如果有一天,家长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时,说不定就会向邪路上发展。这些年,少年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