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甜瓜病害高发季节,必须加以预防_小瓜虫论文

在甜瓜病害高发季节,必须加以预防_小瓜虫论文

小瓜虫病高发季不得不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防论文,虫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前是华南气温,水温最低的季节,预测水生动物病害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小瓜虫病将会大幅上升,甚至可能会在局部地区出现流行和暴发,某些低温期易发的病毒性病也有发生的可能,养殖户朋友们不得不防。

      淡水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它们引起致死性体外寄生虫病,因为病鱼体表或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故又称“白点病”。该病对淡水养殖鱼类危害很大,虫体能快速致死病鱼,所以要控制该病,必须进行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当然,对该病的最好预防措施是防止鱼体感染和发病。小瓜虫病为我国三类水生动物疫病。

      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个体较大,身体浑圆像个球体。其成虫大小为350~800微米×300~500微米,肉眼可见。多子小瓜虫是一种专性寄生虫,只有依赖宿主鱼才能生存,其生活史包括成虫期、幼虫期和包囊期,生活史中无中间宿主。

      每个小瓜虫周身长满短而密的纤毛,这些纤毛排列很有规则。成熟虫体内有一个马蹄形大核,虫体前端有一个像“6”字形的漏斗状胞口,小瓜虫由此而进食。

      小瓜虫有时也呈长椭圆形,身体前端有一钻孔齿,体后有一条细长的尾毛,大核呈香肠形或棒状。它依靠前端的钻孔齿,不断的钻动,幼虫就可以钻入鱼的皮肤或鳃中寄生,而鱼因此受到刺激而分泌大量黏性物质将幼虫包围,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小囊泡。但被包围在小囊泡中的幼虫照样可以利用鱼的组织细胞作为营养,进一步发育成虫。它长大为成虫后,往往破囊而出,漂落于水体中。成虫在水体中游泳一段时间后就静止下来,停在水池中其他物体上,然后虫体本身分泌一层胶质膜包围着虫体,形成包囊。这时包囊内的成虫以二分裂法繁殖出数以百计的小纤毛幼虫。后来,幼虫冲破包囊,又攻击其他鱼体,再在鱼体皮肤或鳃上形成前面所见的小囊泡,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此虫繁殖快,特别是在水温16℃~25℃间更适合它的生长繁殖,因此,该虫具有暴发性发病特点,多数淡水鱼类深受其害。尤其是对金鱼危害更大,严重时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鳃组织被大量寄生时,黏液增多,鳃小片破坏,影响呼吸。病鱼反应迟钝,缓游于水面,不久即死亡。鳗鱼感染小瓜虫后,三类苗增加,畸形率高,免疫力下降,易造成继发性感染,发生脱黏败血。

      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和体表,鳃的部位主要是第一片和第二片鳃的两端角,体表主要在背部和两侧,尾部较少。当病情严重时,躯干、鳃、鳍、头、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鱼体与固体物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鱼体表形成小白点的疾病,除小瓜虫病外,还有“粘孢子虫病”、“打粉病”等多种疾病,因此不能仅凭肉眼看到鱼体表有很多小白点就诊断为小瓜虫病,最好是用显微镜进行检查。如没有显微镜,则可将有小白点的鳍剪下,放在盛有淡水的白磁盘中,在光线好的地方,用两枚针轻轻将白点的膜挑破,连续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虫滚动在水中游动,即可做出诊断。

      小瓜虫病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尤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条件下,更易发此病,从鱼苗到成鱼各年龄组的鱼类都有寄生,但主要危及鱼种。

      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该病发生的最适水温是15℃~25℃,流行于春季、秋季,但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在冬季及盛夏也有发生。在24℃时,生活史为4天,15℃时为10天,但在10℃以下,往往需要1个月以上,因此低温时成虫不易离开鱼体胞囊,药物作用不明显,施药周期须30天以上。

      治疗此病的药物较多,主要有硝酸亚汞、醋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硫酸铜、高锰酸钾等。但前三种会造成药残而危害人类健康,国家已明文禁用于食用鱼,只限用于观赏鱼。后几种疗效逐年减退,甚至无效。

      1.预防措施:

      目前对于小瓜虫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须遵守防重于治的原则。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水泥池壁要进行洗刷,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对于池塘、育苗室养殖水域,加大换水量,改善水质,定期消毒。育苗室用具经常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进行消毒,并做到专池专用。鱼下塘或进入网箱前应进行抽样检查,若发现多子小瓜虫应及时采用上述方法治疗。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日常应加强营养,提高鱼体抵抗力。

      2.治疗周期:

      小瓜虫的生活史中,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或刚脱离的滋养体和掠食体才对药物敏感,而在滋养体的早期、中期和胞囊体中幼虫均对药物不敏感。因此,一种即使对虫体很有效的药物,都需要连续使用3~7个疗程,才能完全杀死虫体,两疗程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期的具体长短视水温而定。最适温度(24℃~26℃)时需隔天1次治疗1周。评定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在3个疗程之后,根据在显微镜下检查鳃丝中有无虫体或虫体是否死亡来判定。同时决定是否继续进行更多的疗程治疗。

      在治疗上,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一种即使对虫体很有效的药物,都需要连续使用3~7个疗程,才能完全杀死虫体,两疗程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期的具体长短视水温而定。

      3.注意控制水温和渗透压:

      当环境不适,特别是低温时,小瓜虫成虫并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数目中途再产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而在高温时,胞囊内孵出幼虫所需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变短,囊壁厚度随水温升高而变薄。所以温度升高或者降低都是控制病情的有利因素。小瓜虫对外界渗透压十分敏感,所以要好好利用这一特性。利用食盐刺激小瓜虫离体之后再杀灭离体小瓜虫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办法。

      据Buschkiel指出,小瓜虫侵入真皮层会损害血管。Ptugtelder(1950)证实小瓜虫还可以侵入头部肌肉。治疗用药不易将虫体杀死,原因是它们已集中到真皮内,被药杀死的仅是自由游泳阶段的虫体。这种虫体从自由游泳到进入皮肤寄生约需3天时间。预防方法是将鱼转入大池塘里疏养,可避免病鱼相互接触传染。

      4.治疗方法:

      (1)用醋酸铜0.3ppm全池遍洒。

      (2)用2%~3%浓度的食盐水药浴5分钟,有一定疗效。

      (3)以亚甲基蓝全池泼洒,使池水成3ppm浓度,每隔3~4天洒一次,反复进行3~4次。

      (4)以硝酸亚汞全池泼洒(只适于观赏鱼),浓度为0.1ppm。

      (5)用辣椒粉和生姜水全池泼洒,浓度分别为2ppm和1ppm。

      (6)国外学者设置特别的水槽,这种水槽壁上有不大的孔,当鱼沿着水槽前进时,这些孔就会喷出细而急的水柱射到鱼身上,将皮肤上的胞囊冲走,小瓜虫就从鱼体表面掉下。

      (7)采用改变生态条件的办法,在小瓜虫病流行季节,引用矿泉水或者工厂排出的干净温水来提高池水温度至26℃~30℃,保持4~10天,能有效地使小瓜虫从鱼体身上脱落,然后将脱落的虫体用清扫鱼池和换水的方法清除。

      联系电话:010-84395183

标签:;  

在甜瓜病害高发季节,必须加以预防_小瓜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