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秩序》论文

《时间的秩序》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关于时间永远向前无法倒流的说法,是否在任何条件下一定成立?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一直以来,涉及时间的疑问有很多,但时间的诞生、存在、流逝,人类至今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时间的秩序》是作者卡洛·罗韦利继《七堂极简物理课》之后的又一力作,用诗意的文字解读了一个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在人类的直觉当中,时间在全宇宙是统一的。这种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自我设定视角,在视角内,时间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利用钟表进行度量。然而,罗韦利却打破了这种“幻象”,揭示出一个“奇怪”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是坍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它甚至消失了。

这本书遵从罗韦利“奇怪”宇宙的设定,被分为3个不同的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总结了现代物理学已经理解的关于时间的内容,尖锐地指出“时间就像手握一片雪花,在你研究它的同时,它逐渐在你指间消融,最终消失”。起初,人类认为时间具备简单、基础等特点,能够均匀地流逝,独立于其他事物。在时间的进程中,宇宙中的事件以有序的方式次第发生: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是既定的,未来是开放的……然而这一切都被证明是错的。

“魏书记,我真不是冲啥来的。今晚这雨,降水量肯定要破纪录,挺过了今晚,陵矿尾砂库铜墙铁壁,名扬天下;挺不过,你我今晚就是一块埋在这库砂里,明天满世界的人也会知道发生了什么。”

时间的典型特征接连被证明只是各种近似。人们由于视角而产生的错误,就像从前以为地球是平的或太阳绕着地球旋转一样。如今知识的增长导致了时间概念的逐渐瓦解,被认为是多结构、多层次集合的时间,经过更多、更深入的研究,逐渐失去一个又一个层次。

第二部分描绘了没有时间,人们还剩下什么。一片大风刮过的空白,几乎失去了时间的所有痕迹。在没有时间概念的世界里,一切变得奇怪、陌生,但仍是人类栖居的地方,就像抵达了高山,除了雪、岩石和天空什么都没有,或者就如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静止的沙地上冒险。作者打造了一个被剥离至本质的世界,闪耀着荒芜与恼人的美,但也充斥着物理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颠覆人类的尝试和直觉。“我研究的物理学方向——量子引力,尝试去理解这极端又美丽的景象,并赋予其自洽的意义。”

第三部分是最困难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存在,因为它与人类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时间从“无”到“有”,作者缓缓地讲述着,在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内,肯定有什么东西导致了熟悉的时间的产生,以及它的秩序:让未来不同于过去和平滑流动。在作者看来,时间以某种方式出现在人类周围,至少有诞生的理由、依循的尺度,那个理由就是“我们”本身。

“我们都知道时间是个核心问题,而它却阻挠了我们理解物理世界。”对时间的思考未完待续,这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哲学命题。

个体对自身正当利益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286。 但在市场逐利本质的驱使下,受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影响,个体极易因一己之私而产生短视、功利的思想和行为,沦为自身私欲的奴隶。 倘若各个利益主体都对一己之私锱铢必较,不惜牺牲他人或集体的利益,那么利益主体间就生成一种互抑状态。 在这种互抑状态下,各个利益主体看似享有争取自身利益的自由,实则经常性的由于多方牵制而难以真正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这种多元利益主体之间自发形成的互抑状态若不加以引导和调试,必将激化本就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

封底

标签:;  ;  ;  

《时间的秩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