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怎么成了问题少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了论文,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说跳就跳了!
前几天,当广州两名初三女学生过量服药当众晕倒的事正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一位中学老师向我讲述了另一个故事。
暑假开学还不到两个月。也是一个初三的学生,男孩子,大清早到校,和另一个同学一起打扫走廊。他忽然开口说:“假如我从这里跳下去,你会怎么样?”
那个同学随口答道:“你跳啊!”话音才落,就见他把扫帚一扔,跃上洗手台,顺着台边站上廊缘,二话不说便从四楼纵身跳下,吓得那同伴呆如木鸡好半天回不过神来。
跳楼的他很幸运地被嵌在一棵大树的枝桠里,没死却失去了知觉。担任班主任的我急忙找来同学,小心翼翼地扶着他的脖子,送去医院。守护在病床边,我的心中生出许多不解和纳闷:正值金子般的青春年华,他怎么说跳就跳下去了?年纪轻轻,为什么要这样戕害自己?
他醒转过来的时候,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落个不停。终于,他说出了自己的痛苦:他4个月大就被父母送至年已七十的祖母处生活,父母为生计远在他乡,一年顶多见一两次面。乏人关怀,无人督导,每一科目对他都是艰苦的挑战。贫寒的家境使他孤僻,缺少朋友,放学回到住处,又只有一个年迈体衰满身病痛的老祖母可以面对,他觉得无限空虚落寞。“还不如死了算了,”他说一点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讲完了故事,年轻的班主任感叹道:“我可以说服他打消寻短见的想法,却无法让他真正快乐开朗起来;我可以帮他一时,却帮不了他一世。最起作用的,还是父母啊!”
二、父母的误区
中学生的“心病”问题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据了解,从今年开始,初一的思想品德课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内容改为以心理教育为主。广州市有些学校还设置了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
那么,父母又是怎样看待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心理发展呢?两年来,广州师院教科所等六家单位联合进行了“沿海开放地区儿童少年品德与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这项调查属“九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组负责人、广州师院教科所副教授骆风先生说:“如今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许多误区,特别是在沿海省份,家庭教育的难度在增大。”
调查显示,有近25%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学后学校应该在教育方面负完全责任,甚至希望学校把子女的进步与发展“包起来”。在中山市的一所学校里,一位学生家长平时对儿子不管不问,甚至得知儿子敲诈同学钱财也不管。班主任请他去学校他还不高兴,说:“你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好了!”
这样极端的例子当然不多,但存有这种态度的父母却不在少数。许多家长都曾向调查人员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也弄不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反正孩子在学校不犯纪律,在外面不闯祸就行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态度,才导致了父母在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上的诸多误区:说教训斥的多,耐心启发的少;物质奖励的多,精神鼓励的少;言传的多,身教的少;娇纵孩子的多,磨练孩子的少。有些家长依然对孩子实行体罚,甚至把孩子打得鼻青脸肿连连求饶也不罢休;有的家庭人际关系紧张,夫妻反目,争吵不止,甚至搞婚外恋,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家庭则追求畸形享受,甚至带孩子出入色情场所……
三、特别的青春期
心理专家指出,在青春期,孩子们最普通的特征就是自我意识强烈(凡事主观,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容易动怒)、同伴影响力大(易结为死党)、社会联结力弱(排斥社会主流规范)。如果时常生活在孤独之中,或者面对的是本身人格就不成熟的父母,他们很自然会与有类似背景的朋友结合在一起,游荡在街头、游戏机室、小公园、卡拉OK厅等处,并通过打架、偷窃、自我伤害等行为来宣泄郁闷、不满及掩饰自己对生活的无能为力。
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大多肇因于家庭教养不当,因此,改变“问题少年”的关键,在于改变“问题家庭”。
标签: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