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_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_研究性学习论文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体现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与彼此的交流交往,合作意识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主体参与的意识

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从而把握老师给予的机会或自己创造机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尽力展示自己的才能,表达个人的观点,抒发个人的情感,阐明个人的态度,主动唤起老师与同伴对自己的注意,吸引他们与自己交流与切磋。

主体参与是学生合作的起点与基础,惟有参与,才能引发个人独到的思维;才能激起学生之间的竞争,从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2.亲合他人的意识

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相互接纳与交融,在完成研究目标的过程中彼此联合。学生主动获得教师学习策略、方法、资料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师生之间相互亲合;学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见解主张传达出来,虚心接受同伴的认识和看法,在合作中加强学生间的信任与亲合,形成一种其乐融融、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亲合他人的意识是合作的起点与必然归宿。

3.扬长补短的意识

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扬长补短,把自己所有的本领都拿出来,展示给同伴,同时充分吸收同伴传达的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扬长”意味着: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肯定,坚信自己能在与同伴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时做出贡献;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一切学习活动,使同伴从自己身上获得激励与鼓舞;积极为共同的学习活动出谋划策,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和主张;主动承担学习任务中最适合自己的部分,以实际行动参与学习;自信地宣传自己,展示自己,张扬自己,让同伴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补短”意味着: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接纳与理解别人的缺点与不足;相互弥补缺点与不足。学生之间的扬长补短是合作意识的重要内容。

二、教师在学生合作意识培养中的作用

1.确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

民主与平等是研究性学习中合作的前提。课堂上有权威与服从、优秀与低劣、演员与观众之分,是很难形成合作共事的局面的。教师应努力倡导一种师生平等、互相尊重、民主自由的学习理念,并身体力行。

首先,教师要转换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使自己由支配者、灌输者、评判者转变为引航者、对话者、参与者,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平等伙伴。要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上对教师的尊重不限于对教师人格与学问的敬慕和吸收,重要的是与教师展开平等与积极的交流和合作。

其次,教师还要努力转变自己的学生观,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课堂上只有个性差异,没有优劣与高下。教师应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参与与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与进步。在合作中,凡是尽了自己最大努力的学生,都是为集体做了贡献又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学生。

再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彼此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学业成绩的差异不能表现为傲慢与灰心,更不能成为相互合作的羁绊。合作过程中能力强一些的学生会多做些工作,但教师不能鼓励他们由此认为自己的地位高于他人,同时应鼓励差一些的学生努力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以此提高自己。共同合作的学习活动不能以推出少数尖子生与“榜样”学生为己任,它追求的是人人提高,生生进步。

2.促进形成良好的班内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沟通与理解的基础,也是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共事的必需。在人际关系不谐调的班级里是不可能出现有序有效的合作的。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责任是在帮助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时,指导他们学会相处,逐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合作交流、共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创设和谐交流的学习气氛。教师关心、尊重与接纳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在合作研究中自己有存在的价值;提示指导学生在共同研讨中自由选择所承担的任务,使学生人人觉得有事可做,人人觉得力所能及,从而产生一种劳动的幸福与愉悦;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互相理解、互相激励、互相欣赏,相得益彰,相融相洽,形成协调一致的交往气氛。

其次,创设快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充满快乐与热情,以自己的欢快熏陶感染学生的心情。教师的快乐达观、教学语言的生动幽默、教学策略的丰富灵活都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要以宽大的胸怀包容具有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不能盲目追求学习方式的整齐划一,学生在单调、呆板、枯燥的课堂中是不可能获得快乐的。

再次,鼓励竞争,合理引导竞争。要让学生懂得,现代社会既需要合作,又需要竞争,合作中渗透着竞争,竞争者也需要合作,竞争与合作都是为了共同提高,不能因合作而失去个性,也不能因竞争而自我封闭。对竞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

3.创设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

多维互动是指师生、生师、生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多边参与多向交流,教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上下功夫,才能促成学生的合作研究。

首先,应提倡学生对教师的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对教师(包括教材)的观点进行及时反馈,谈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认识,同时教师也应对学生的见解和认识进行反质疑,在互相质疑中逐步统一认识,求同存异。这样由师到生,再由生到师,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学生的思维会得到积极的调动。

其次,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切磋琢磨。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个性与思维的人,教师要善于激发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善于引发他们之间的质疑与交流,使他们都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的观点。课堂上应充满研讨的声音、辩论的声音乃至争吵的声音,在这些声音中挖掘出学生学习的潜能。

4.建设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对于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对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1)及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刻关注着自己,关注着自己在与同伴合作过程中的表现与态度。及时的评价能使学生经常反思自己,矫正自己,还能使其在教师对同伴的评价中获得比照与提高。

(2)公正。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哪怕他取得的成果远远比不上与其合作的同伴。学生的点点滴滴成绩都需得到教师的认可。不能厚此薄彼,只见大森林,不见小树木。

(3)鼓励。以欣赏的态度、褒扬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获取自信,从而促使其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做出更大的努力。

(4)合理。对学生评价的依据应是其在共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而非仅仅是成绩。只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只能使多数学生视合作为畏途。

(5)多样。采取多种得当的形式,对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合作努力作出评价。如对学生的合作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或口头,或书面,在展示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

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需强化的环节

1.倾吐

合作的起点是让别人了解自己,因此首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倾吐自己的心声,让同伴及老师了解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对所研讨问题的看法,了解自己的知识及能力,以引起同伴与自己合作的兴趣,使其愿意与自己合作。倾吐是表达,应引导学生做到:

(1)自信。以自信的言谈感召同伴,使同伴获得与己合作的信心和力量。

(2)有主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同伴知道自己是一个遇事可独当一面的人。

(3)清晰。表达有条理,思路明确,能让同伴听得入耳,关键内容能让同伴记录。

教师应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强化训练学生的倾吐意识与表达能力,使其在合作研讨中得到同伴的欢迎。

2.倾听

能够了解与接受别人的观点同样是与人合作的必要环节。乐于倾听、善于倾听是与人交往必备的能力。倾听是接收,要指导学生做到:

(1)尊重。以认真的态度听取别人的表达,不随便打断同伴的发言,礼貌倾听,心无旁骛。

(2)理解。准确体会把握同伴的发言,了解同伴的主要观点。

(3)比较。拿同伴的观点与自己的已有见解作对比,找出异同点,寻找彼此合作的切入点。

3.记录

由于个体学习方式的影响,学生对老师的讲述比较重视,而对同学的发言则往往忽视,一个重要的表现即是很少有学生将同学的发言做书面记录。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一倾向必须得到纠正。

(1)教师要强调,记录同学的观点与记录老师的观点同样重要,对于合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而言,同伴的观点更值得重视。

(2)指导学生对同伴的发言有所取舍,择善而从。

(3)做记录同学发言的强化训练,促使学生养成此项习惯。

(4)建立相应评价措施,以评价机制引导学生重视这一环节。

记录同伴发言的过程,是学生内化“倾听”所得的过程,是其与同伴合作的具体形式。

4.质疑

向同伴倾吐观点,倾听同伴的观点后,彼此提出疑惑不解之处或意见不合之处,从一定意义上说,质疑才是合作的真正开始。惟有质疑,才能明辨是非,寻同求异,提高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获得合作研讨的最大成功。

(1)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同伴的发言既要吸收,又要挑剔。说出同伴没说出的话,大胆纠正同伴乃至教师的错误。

(2)创设争论辩难的学习环境。将学生引向互相辩难、互不“服气”的学习境界中,让想说话的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鼓励其畅所欲言,言人之未言。

5.反思

在倾吐、倾听及质疑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见解主张作出一定的反馈与反思,是保证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反思、善于反思。

(1)指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与同伴合作时的成功与不足,尤其是努力程度与态度上的。

(2)指导学生反思自己与同伴相左的见解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坚持或修正。

倾吐与倾听是由此到彼的传达,质疑则是彼此之间的交流,反思的作用在于通过传达与交流使合作者之间思想行为更趋一致,都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环节。

标签:;  ;  ;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