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性学习改革化学课堂教学--向每个人介绍一堂课_研究性学习论文

以研究性学习改革化学课堂教学--向每个人介绍一堂课_研究性学习论文

用研究性学习改革化学课堂教学——向大家介绍一节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有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指研究性课程,因为当初“研究性学习”就是作为一个课程名称提出的。随着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现在看来,研究性学习并不仅仅是一个课程名称,它还是(并且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课程固然是以这种学习方式为主,就是在学科课程中也应该大力推行这种学习方式。目前,我们正面临着改革传统的化学教学的艰巨任务,研究性学习可以作为改革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化学课程中推行研究性学习方式这能行吗?研究时间不够怎么办?化学知识学习受影响怎么办?找不到研究课题怎么办?学生不会研究怎么办?学生不会做题怎么办?等等。有人总是十分担心,觉得这件事太难办。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事实来说明,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现在我向大家推荐张建波老师的一节课(见《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年第6期《〈氯气·自来水·鱼〉的教学设计与过程实录》),特别要请那些有很多疑虑的人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因为从这节课中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发。

作为交流和讨论,下面我们谈谈对这节课的特点的一些认识。

一、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效果显著

这节课的主要理念是什么,设计者已经做了说明,就是:研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并完善其人格和人生观”;要把研究性学习模式“渗透进常规的必修课中”;为此,要设置合适的情境来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因为“只有被调动了的潜能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学生的能力”……这些理念不正是当前的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吗?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了解氯气与水的反应,初步认识次氯酸的性质。

2.让学生体验科学问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推测—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完成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新课题。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生态责任感。

它涵盖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容量大、强度高,让学生亲历和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洋溢着民主、成功的气氛,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兴趣盎然,较好地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上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在课上的表现、他们自己对知识所做的小结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二、逻辑结构设计合理

跟氯气与氯水有关的内容,在传统的化学教材中是以“纯粹化学”方式出现的。设计者认为,“在必修课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中寻找有探究价值的课题,并以此为线索组织旧知识的运用、新知识的学习,完成新旧知识的体系建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自来水不能用来养金鱼这个事实入手,以此为起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学习情境,既简洁,又显得真实、自然,使学生感到亲切,产生兴趣。从实施情况看,其效果是好的。

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展开,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即设计者所谓“探索未知”):从“为什么自来水不可直接用来养鱼?”到“怎样用事实或实验来说明我们的推测—自来水中残留有氯—是否成立”,再到“怎样除去自来水中的残留氯气”,“日晒究竟使残留有氯的水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氧气的逸出会导致水中残留氯减少?”,“氯水中有哪些成分?”,“次氟酸的性质有哪些特点?”等等。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表现了较强的逻辑性,体现了科学讲究逻辑严密的特点。显然,这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三、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究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问题答案,再引导学生用实验事实和分析推理来验证猜测,得出有关结论,这是符合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规律的。

值的一提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研究氯水成分时,并不规定要进行哪些具体实验,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桌面上的试剂进行实验,“没有结果继续摸索,有结果立刻汇报”,提出了“摸索实验”这个概念。从实际的科学研究过程来看,摸索实验常常是存在的、必要的。在教学中,教师不怕多用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摸索,没有了“做戏”的感觉,就能使学生更加投入,教学效果才真实。

四、较好地运用和发挥了实验的教学功能

这节课一共有5组实验,每一组实验都是有其必要性的, 在问题探究和解决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这些实验大多由学生来做,也有个别实验由教师和学生合作。

不仅如此,教师还注意了拓展实验的教学功能,认为这样不但可以引发多个方向上的思考,使学生的技能得到锻炼、思维更加缜密,更在于能让学生有一种研究的体验;认为拓展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探索实验说出来(包括实验中的体验),互相质疑(提问同学、同时接受同学的提问),这种收获将是全方位的”。例如,在学生用针筒做了氯气水溶试验后,教师接着又问“这个实验是否还能得到其他的结论”,进一步扩大实验的探究效果。

五、注意了教学活动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不是纯粹的科学研究活动,因此,它应该具有学习活动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既要研究又要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比较好说,问题在于怎样做到“在研究中学习”、反映学习过程的特点?这是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这节课的设计者让学生在探究基础上自己整合、做结论、表达,自己练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讨论可行的应用方案,还让学生讨论、练习在遭遇氯气泄漏时怎样做防护反应,最后又让学生自己做小结,这些事实表明,他是注意了教学活动特点的。

让学生自己做小结,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比教师代替学生做小结的效果好,而且能让学生的有关知识结构化,比较清晰、巩固地学到知识,不至于“热闹一场,学到了什么却说不清”。笔者认为,让学生自己做小结,应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六、还有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发扬

这节课还有一些做法是值得借鉴和进一步发扬的。

例如,实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不但能解决课内时间不足的困难,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有利于突破课堂对教学活动的限制。

又如,实行小组探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不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能实现成果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解决设备有限的困难。

再如,利用录像、计算机辅助实验等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时间利用率。

还有,给学生布置新课题,引导他们探究新产生的问题,促进他们持续发展等等。

当然,这节课不是十全十美,还有可以讨论和做出改进的地方。例如,能不能布置学生在课后思考、探究干燥的氯气有没有漂白作用?也不可能解决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所有问题。总的说来,这节课是上得很好的、很成功的,它给了我们不少启示,有利于把研究性学习搞得更好、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推广。因此,我愿意把这节课介绍给大家。

标签:;  ;  ;  

以研究性学习改革化学课堂教学--向每个人介绍一堂课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