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是奠基工程,而数学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代替的育人功能。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 渗透德育 德智双馨
学生在校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而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教师应该将德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品德。这里的“真正有教养的人”,笔者认为其实质就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人。
一、整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同时,还应担负起德育的任务。小学数学教师就是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独特的优势,对学生施加品德熏陶。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在理论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闪烁着许多数学家的智慧和光芒。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学习了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后,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凭着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最终攻克了“哥特巴赫猜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可向学生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中就已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在学习圆周率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十七世纪的荷兰人安托尼兹还早一千一百多年!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用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二、挖掘内涵,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1.对立统一的观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着许许多多既对立又统一的知识点,如整数和分数的对立统一,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对立统一,精确和近似的对立统一,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另外辩证的思维方法诸如分析与综合、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2.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之中。小学数学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如在学完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后,组织学生来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就能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它们之间的异同。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学会了用联系的方法来分析、解决数学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实施美育,陶冶情操
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
如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的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著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学完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知识后,有学生在他的日记本上这样写道:“周长一定的长方形,长和宽的悬殊越小时,它的面积就越大。一个班级、一个社会,如果人与人之间越平等、越和谐,那么整个群体的实力就越强大。”
四、学以致用,形成高尚品德
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结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俭朴、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常旌 人本化管理模式在小学管理中的思考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7)。
[2]刘福春 浅谈小学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文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7)。
[3]雷鸣强 陈钧 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新内涵新机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论文作者:孙英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1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的人论文; 数学家论文; 小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