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蝗养殖应加强四方面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蝗虫养殖在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自然条件下1年完成2代,第一代为夏蝗,第二代为秋蝗。夏蝗和秋蝗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截然不同:夏蝗由于食物不足引起蝗虫饥饿,造成相互残杀,一般不会出现大量死亡现象;秋蝗由于雨季高湿常导致大量死亡,目前生产上死亡率一般在30%~70%。为摸清秋蝗死亡原因并寻找解决的办法,我们进行了秋蝗养殖的摸索实践,并总结出相关管理技术。
1.创造棚室干燥的气候条件
秋蝗死亡主要由雨季高湿所导致,防止蝗虫死亡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使雨后地面尽快干燥、不积水,通常采取的措施有:
①将棚内地面处理成鱼脊背形状。棚室中央地面使用农用耧耙耧成鱼脊背形状,也就是中央高两边低,这样一来,一方面下雨后地面易干燥不易积水,避免了地面长期湿润造成的蝗虫粪便发酵产生氨气使蝗虫中毒和患肠道疾病;另一方面下雨时蝗虫可以集中到棚内地势较高的中央地面栖息避免雨水浸泡,降低了死亡率。
②给棚室地面铺砖,以利于粪便、食物残渣清理。七八月份是1年中降雨量、阴天数较多的月份,雨后的高温高湿造成了残食、粪便的发酵,由此产生的大量氨气造成蝗虫中毒死亡。据统计,2009年7月份和8月份阴天数达到了36天。降雨量达到358.9毫米,对蝗虫生长极为不利,使死亡率达到了80%以上。
③下雨时给棚外及时罩塑料布是降低棚内湿度最好的办法。据调查,2009年70%的养殖户在下雨时棚外都未罩塑料布,有的是嫌麻烦,有的是雨前来不及罩,结果造成蝗虫被雨淋,棚内长期湿度过大,使得第二代蝗虫成为近几年来死亡率最高、产量损失最大的一次。
2.及时投放含水量较大的食物
试验结果表明:蝗虫生长发育主要从植物中摄取水分,不同含水量(20%、40%、60%、80%)的同一种饲料,其饲养效果不同。蝗虫取食的饲料中所含(实际消耗)的麦麸量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但蝗虫对麦麸饲料的取食量却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加,增重效果也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加,死亡率则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生长速度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加快。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及时投放含水量较大的食物对蝗虫生长发育极其有利。投放牧草及杂草时一定要注意采集时期,如茎硬化之前的各种牧草(墨西哥玉米、高丹草、狼尾草等)、抽穗前的杂草等含水量均较高。如果饲喂的植物含水量明显较低,一定要配合含水量较高的人工饲料。人工饲料的配制方法:将麦麸、玉米糠按1∶3比例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混合饲料总量70%~80%的水分。
3.利用杂种优势,防止种群退化
生产中发现有不明原因的死亡现象,实际上是蝗虫的种群发生了退化。小规模养殖时留取的卵数量较少,没有进行杂交,出现近亲交配的概率较大,造成下一代体质弱,养殖过程中死亡率较高。解决方法是盖1个小型制种棚室,面积大约30,到产卵期时捕捉两三个生产棚室的蝗虫(根据生产量而定),投放到制种棚室,任其交配产卵,用于生产用种。
4.加强棚室管理,提高存活率
①增大棚室蝗虫栖息空间。采集一些树木枝条,捆成捆竖立于棚内,也可竖放一些植株较高的玉米秸秆、高粱秆等,来解决棚内蝗虫饲养密度大、栖息空间小的问题。
②讲究环境卫生,减轻疾病发生。棚室内的剩草及粪便,如果长时间积压不清除就会产生有害物质,影响蝗虫生长发育,所以要及时清理。
③创造蝗虫产卵的土壤条件。棚内土壤疏松的地方要适当踏实,以利于蝗虫产卵。
联系电话:010-8321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