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型制造基地发展模式研究_传统制造业论文

上海市大型制造业基地开发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制造业论文,模式论文,基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和制造业基地大型化是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和趋势。为此,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把建成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作为发展制造业的重要举措,同时,这也成为指导我国制造业空间组织的基本方针。

上海市是我国最大、最现代化的制造业城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便提出以大型制造业基地来组织制造业布局的思路,并着手建设大型制造业基地。目前,6个大型制造业基地(微电子、精品钢材、汽车、石化、船舶、现代装备等制造业基地)总产值已占据上海市制造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成为上海市制造业布局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载体。因此,上海大型制造业基地开发模式的研究,对于总结上海市大型制造业基地的建设经验,指导上海市大型制造业基地的发展和我国其它城市的大型制造业基地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大型制造业基地开发的国际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基地形成于20世纪初期,是在交通技术进步、城市职住分离、工业郊区化的推动下产生与发展的。本文从经济开发与功能开发两个方面分析西方制造业基地发展变化与开发特征。

1.1 经济开发

对于西方国家制造业基地的经济开发,可以从传统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两个方面进行分析。20世纪初期,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制造业布局弹性增大,城市市区狭小的空间难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大型制造业企业,特别是重化工企业开始向郊区迁移,在郊区形成大规模、绵延上千米的制造业地域,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传统制造业基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传统制造业发生了区域性转移,甚至国际性转移。由于当地生产成本过高,城市传统制造业(包括城市边缘或郊区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向本国欠发达地区或国外转移,如美国东北部的“铁锈地带”转移到了南部和西部,英国制造业从北部、西北部以及内地的城市转移到东南部、西南部和东部地区[1]。

在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发生转移的同时,高新技术制造业开始在城市边缘和郊区兴起,西方国家高新技术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基本特征是总体分散、行业集聚。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布局弹性大,对交通运输和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因此,西方国家城市高新技术企业通常布局在位于郊区的高速干道出入口,并具有小规模集群的特征,例如美国城市的郊区大多具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高新技术园区和办公园[2]。

1.2 功能开发

20世纪以前,西方制造业倾向于在城市集聚,并在城市离散分布,制造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合,企业依托于中心城市,未能形成制造业基地,更谈不上制造业基地的功能开发。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城市制造业的郊区化和基地化发展,制造业基地的其它功能开发逐步展开。

西方制造业基地功能开发模式可以从两个空间层面来考察,一是城市工业郊区化,特别是高新技术制造业在郊区的兴起,导致郊区制造业基地形成及其功能开发;二是传统制造业向远郊区迁移,引发临港大型制造业基地的崛起及其配套功能的开发。如前所述,对于郊区高新技术制造业基地而言,由于其数量多、规模小、交通便捷,因此,它一般依托中心城市发展,共享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属于“中心城区依托型”制造业基地;临港大型制造业基地产业通常为传统制造业,它是在经济结构外向化和制造业基地大型化背景下产生的。从区位条件来看,这种制造业基地布局在远郊区,很难共享中心城区提供的服务设施,加之制造业规模较大,因此需要独立开发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形成了“新城依托型”制造业基地。如日本鹿岛综合工业基地就属于“新城依托型”功能开发模式,这个大型制造业基地位于东京远郊区,濒临太平洋,在进行化学、钢铁、机械等传统制造业开发的同时,配套建设了相应的生产与生活服务设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新城区。

2 上海市大型制造业基地发展的基本特征

上海市大型制造业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后迅速成长壮大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逐步确定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家用电器等六大行业为上海市的支柱产业(自2001年,生物医药制造业取代家用电子电器制造业成为六大重点行业之一),并与支柱产业相呼应,实施大型制造业基地发展战略。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全市重点建设宝山精品钢材、安亭汽车制造、微电子制造业基地、金山石化制造等4大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又增加了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长兴岛造船基地2个制造业基地,形成了上海市6大制造业基地[3]。目前,上海市大型制造业基地已进入成熟发展时期,具有大型化、集群化、高级化与高效化等特征。

2.1 规模大型化

大型制造业基地战略地位的确立有力地推动了上海市制造业基地的经济发展。1994—2004年间,上海市6大制造业基地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6个制造业基地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从1994年的39.6%大幅上升到2004年的68.4%,年均增加约3个百分点(图1)。2004年,上海市6大制造业基地生产总值规模大多都在1000亿元以上,其中,微电子制造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已超过了3000亿元,制造业基地经济规模大型化态势越来越显著。

图1 上海六大制造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1994—2004)

Fig.1 The Percent of Industrial Product of 6 Manufacturing Base in Shanghai Gross Industrial Product( 1994—2004)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4]。

2.2 产业集群化

上海市大型制造业基地大型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其经济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显著的集群化发展特征。在微观方面,产业(或产品)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企业不断向大型制造业基地或其周围集聚,一方面扩大了制造业基地产业的集群规模,另一方面也促进产业链向上游(研发等)、下游(物流与展示等)两个方向同时延伸,拉长了产业链,使得制造业基地产业结构日趋完善,集群实力显著增强,如全市钢铁厂向宝山精品钢材基地的搬迁;英国石油化工、德国巴斯夫与拜耳、美国亨斯迈等世界著名石化企业在上海石化制造业基地的集聚等。在强化产业集群的案例中,安亭汽车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集群最具代表性。安亭现已集聚了由研发、零部件和整车生产、汽车贸易、汽车教育、汽车展示、F1赛车场等汽车相关产业,形成了一个横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长链型汽车产业集群。在宏观方面,上海市大型制造业基地的集群化发展还表现在六大制造业基地生产总值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份额的不断提高(图1)。

2.3 结构高级化

大型制造业基地高端化发展表现在本地大企业、大公司的崛起、世界知名大企业进驻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基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技术含量的提高。在世界知名大企业进驻制造业基地,提升制造业基地产业层次和产品层次的同时,制造业基地的本土企业也在迅速发展壮大,如宝山钢铁有限公司和中芯国际集团公司等都已发展成为世界性大企业。另外,在新型工业化的推动下,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也促进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高端化,这在钢铁和造船两大传统制造业基地体现得最为显著。由于不断采取新技术,上海精品钢材基地在产量、产值增幅不大的背景下,利润却呈现大副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产业和产品中技术含量的快速提升;新技术对造船行业的改造,不仅使得造船行业的产值迅速增加,而且也促进造船行业向高端发展,船舶吨位持续增加,许多原先不能制造的油轮、液化天然气轮、豪华游轮和特种船舶都可在上海大型制造业基地制造生产。

2.4 运行高效化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发展带来了大型制造业基地土地的高产出率,2004年,已建成的微电子等四大制造业基地的地均产出率都在18亿元/km[2]以上,其中,微电子和化学工业基地每平方千米产值都在45亿以上,显著高于国内一般工业园区每平方千米10亿元左右的产值(表1)。考虑到大型制造业基地内非工业用地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剔出非工业用地,大型制造业基地工业的地均产出更高,如金桥、张江等工业小区每平方千米的产值都在80亿元以上,土地的产出效率呈现出高效化运行态势。

表1 上海市已初步建成制造业基地土地产出状况(2004)

Tab.1 The Ratio of Land Output of 4 Developed Manufacturing Base in Shanghai( 2004)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5]。

3 上海市大型制造业基地的开发模式

3.1 经济开发模式

经济开发是大型制造业基地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不同性质的制造业,其产业组织方式和相应的空间布局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同时,制造业性质往往也直接决定它的区位选择,如微电子制造业基地依托中心城区布局,石化、钢铁等传统制造业向远郊区转移,并依托港口布局,造船业则向河口、外海迁移等。此外,制造业性质及其企业组织方式、空间布局模式往往影响到制造业基地的功能开发模式和空间开发模式[6]。

根据大型制造业基地的产业性质、产业组织结构等特征的不同,可以将上海大型制造业基地的经济开发方式划分为网络型、子母型、并列型3种模式。

3.1.1 网络型

网络型大型制造业基地是大范围制造业生产地域组合,它是由点(企业)、线(制造业连绵带)、面(经济开发区)等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产业性质相同或相近、区位指向性相同、生产规模和用地规模不大、布局较为弹性的众多中小型企业在广阔地域大量集聚所形成,基地企业之间存在密切的经济技术联系,并形成一个优越的创新环境和整体竞争优势。上海微电子制造业基地属于这种经济开发模式,它以浦东张江、金桥微电子制造业基地和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再加上松江工业区和青浦工业区,形成了一个从东到西横贯上海的、以“一带二区”为主体的网络型制造业基地。众多的点、线、面等网络要素由交通通讯线路连接成一体,形成一个具有多层次布局的网络体系,其中,大型跨国公司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处于网络的枢纽地位,是大型制造业基地的调控中心(图2)。

图2 上海市微电子制造业基地网络型经济开发模式

Fig.2 Network Development Model of Micro-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Base in Shanghai

3.1.2 子母型

这类大型制造业基地经济开发模式的特点是经济活动往往围绕一个特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开发建设配套零部件工业园,形成子母型经济关系。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物流、贸易、研发、展示等经济开发活动,将基地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开发,这是当前国际流行的传统制造业基地经济开发模式(图3)。这种经济开发模式多以传统重化工业为主,基地内特大型企业指的是大型国有企业或国际跨国大公司。上海国际汽车城和宝山精品钢材基地等部属于这种经济开发模式。例如,上海国际汽车城的核心企业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并配套建设零部件工业园和其它辅助设施;宝山精品钢材基地则是以宝山钢铁公司为主体,宝山城市工业园作为配套,并进行钢铁物流的开发。

图3 大型制造业基地子母型经济开发模式

Fig.3 Son-mother Development Model of Large-scale Manufacturing Base

3.1.3 并列型

这种经济开发模式的制造业基地,往往占地面积大、多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经济功能区组成,经济功能区之间存在密切的经济协作关系。金山石化基地和长兴岛造船基地都属于这种经济开发模式,前者是由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化学工业区两大功能区组成,两大主体之间相互协作,密切联系,其中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特大型国有石化企业,上海化学工业区是一个采用开发区的开发机制和建设模式,并由多个中外知名石化企业组成的制造业功能区;后者是上海建设世界级造船基地的主体部分,它绵延8km,由中海集团的造船基地(3km)与振华港机港口机械生产基地(3.5km)两个主体部分组成。这类制造业基地由少数大企业组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种石化、造船企业规模通常需要大型化,以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产生规模效益。

当然,大型制造业基地经济开发模式的分类不是绝对的,有些大型制造业基地往往兼有多种开发特征。例如,上海市石化制造业基地既具有并列型经济开发特征,又有子母型开发特征,因为上海市石化制造业基地除了上海石化和化学工业区两个主体部分之外,还有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分区和奉贤分区两个配套工业区,后两者与前两者就形成了子母型开发特征。

3.2 功能开发模式

大型制造业基地作为一个复杂的地域组合系统,不仅要对其进行经济功能开发,同时还要进行其他配套功能的开发,这里的其他配套功能主要指的是生活型配套。上海市大型制造业基地的功能开发模式与其区位条件和经济开发模式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大型制造业基地与中心城市联系的密切程度和制造业性质往往决定着基地功能开发模式,根据这个原则,可以将上海大型制造业基地的功能开发分为中心城区融合型、中心城区依托型与新城依托型。

3.2.1 中心城区融合型

上海市微电子制造业基地属于这种开发模式,由于微电子企业规模小、占地少、布局弹性大,因此完全可以在中心城区灵活分散布局,依托中心城区提供的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因此,制造业基地无需再为建设各类服务设施,也不需要进行制造业基地的其他功能开发。

3.2.2 中心城区依托型

这类制造业基地分布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不同程度地就近共享中心城区提供的各种服务,基地只开发部分低水平的居住、商业等服务功能。上海国际汽车城、宝山精品钢材基地和建设之中的长兴岛造船基地都属于这种功能开发模式。以上海国际汽车城为例,制造业基地员工近10万人,由于它依托的安亭镇规模小,很难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所需的服务,导致约有6万左右的员工在安亭以外居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员工居住在上海中心城区;在生产型服务业方面,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中心城区,属于依托中心城区发展型。

3.2.3 新城依托型

这类大型制造业基地一般布局在远郊区,依托新城或卫星城发展,新城为基地提供大部分的生活服务功能。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石化制造基地功能开发属于新城依托型。由于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是白手起家,没有城镇可以依托,因此,在开发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同时,需要配套建设新城,为制造业基地提供生活性服务业;金山石化基地在建设之初就配套建设金山城,作为基地开发建设的配套项目,现在,金山新城已成为上海市重点新城之一。

3.3 空间开发模式

大型制造业空间开发模式是经济和功能开发在地表空间的投影,并受制于区位环境。根据空间结构和形态差异,可以将上海市大型制造业基地空间开发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离散状、带状与组团状。

3.3.1 离散状

呈离散状分布的这类企业,通常企业规模较小,布局灵活,对用地、区位等环境要求不高。上海市微电子制造业基地属于离散状空间开发模式,大多数微电子企业规模不大,布局弹性大,各种不同所有制、不同背景的微电子企业在上海中心城区遍地开花,形成了离散状空间结构模式。不过,这些离散布局的微电子园区之间存在密切的经济技术联系,并依托中心城区便捷的交通通讯网络,因此,又把微电子制造业基地组合成一个散而不乱的有机统一体。

3.3.2 带状

在上海市6个大型制造业基地中,精品钢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船舶制造业基地属于这种空间开发模式,这个大型制造业基地发展往往要依托水运系,结果导致它们的空间一般是沿海岸线或沿江拓展,形成长达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的制造业带,呈现带状单一空间形态与结构。精品钢材基地位于长江南岸、吴淞口北侧,其下游一侧基本与建成区相连,缺乏用地条件,而上游一侧不仅用地条件好,而且还有一个发展条件优越的罗泾港,因而,随着它先后兼并位于东侧的上钢一厂、五厂,以及浦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搬迁至位于宝钢股份的上游罗泾,其空间沿江往上游呈带状拓展的态势;石油化学工业基地位于金山卫,南侧紧邻浙江省。由于石油化学工业用地规模较大,对水运依赖严重,而基地南侧紧邻浙江,已没有发展空间,所以只能向东北方向一侧拓展,在位于金山和奉贤交界处建设上海化学工业区,在空间上,工业区与上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相向发展,最终将形成一条化学工业制造业带。而规划中的船舶制造业基地的空间形态受长江岸线的制约更为显著,它将以长兴岛为基地,形成长达8km的带状世界船舶制造业基地(图4)。

图4 大型制造业基地的带状结构

Fig.4 Belt Spatial Structure of Large-scale Manufacturing Base

3.3.3 组团状

汽车制造业基地和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属于组团状空间开发模式。这两种郊区型制造业基地,功能开发比较完善,因此,组团式结构是其理想的空间组织模式。汽车制造业基地毗邻江苏省,且用地被沪宁铁路、312国道、河流,以及行政区划分割的支离破碎,这些天然或人为的分界线成为上海国际汽车城六大功能区的边界,其它功能区围绕汽车制造区呈组团状布局;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是由重装备产业区、主产业区、综合区和主城区等组成,并以主城区为核心的组团状结构模式,制造业基地以“两港”(洋山港和浦东航空港)为主要依托,产业区主要分布在沪芦高速公路两侧(图5),也形成了组团状空间开发结构。

图5 大型制造业基地的组团状结构

Fig.5 Multi-block Spatial Structure of Large-scale Manufacturing Base

通过对上海市大型制造业基地经济、功能与空间开发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型制造业基地的各项功能开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经济开发是最根本的和决定性的,它直接决定了大型制造业基地的区位选择,两者又对大型制造业基地的功能开发产生重要影响,而空间开发则是经济开发和功能开发在地表的投影,并受制于大型制造业基地的区位条件(图6)。

图6 上海市大型制造业基地各项开发之间的联系

Fig.6 Correlations Among 4 Developments of Large-scale Manufacturing Base in Shanghai

4 小结

在上海市大型制造业基地的各项开发中,经济开发和区位条件是最根本的。布局在城市郊区的大型传统制造业基地,对中心城区依赖程度低,功能开发相对完备,空间开发的结构较复杂;距离中心城区越近,制造业基地对中心城区的依赖程度越高,其功能开发往往越简单,往往只开发部分居住和商业功能。

与西方大型制造业基地开发相比,在产业构成方面,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西方国家城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只有少量都市型的传统制造业;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上海市存在着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的局面;在区位条件和空间开发方面,西方高新技术园区一般布局在郊区高速公路交汇处或航空港附近,且规模小、数量多。上海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基地,即微电子制造业基地,呈离散状分布在中心城区,传统制造业基地则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远郊区,且规模庞大;在功能开发方面,布局在郊区的西方城市制造业基地大多依托中心城区发展,往往只开发部分居住功能;分布在中心城区或近郊区的上海大型制造业基地,都不同程度地依赖于中心城区,也只进行少量、低层次居住和商业功能开发;在动力机制方面,西方大型制造业基地主要是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形成,而上海大型制造业基地开发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在地方政府主导作用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从经济—区位—功能—空间的联系角度来看,在地方政府主导作用下,上海大型制造业基地的各部分开发并不完全协调,主要问题是功能开发和空间开发滞后于经济开发。在上海大型制造业基地开发中,往往经济开发超前,而功能、空间开发滞后,前者致使大型制造业基地对中心城区依赖程度过高,进而影响基地的健康协调发展;后者导致大型制造业基地的经济功能区独立、离心发展,基地空间组织和协调困难,难以进行必要的配套功能开发。因此,在大型制造业基地开发过程中,要从经济—区位—功能—空间联系的视角,进行统一规划开发,才能实现大型制造业基地健康快速发展。

标签:;  ;  ;  ;  ;  ;  ;  ;  

上海大型制造基地发展模式研究_传统制造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