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科研精神的培养_研究性学习论文

语文教学中科研精神的培养_研究性学习论文

语文教学中研究精神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精神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设研究型课程是我国教育界为培养新世纪新型人才而采取的一项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语文学科中选择、确定学习的问题,以合作学习或独立学习的方法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取得研究性学习的成效,教师对研究问题的设计、研究角度的选择、研究结果的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忽视了对学生研究精神的培养,那是十分片面的。所谓研究精神,狭义地说,它包括研究者的意志、品质、态度、情感等;广义地说,包括研究者的思想、思路及科学研究的策略性思维。为此,笔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研究精神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性

人人都在学习,但并非人人都会学习。因为学习是一个科学问题;教师良好的主观愿望并不一定就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使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需要发挥学生的学习精神品质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认识到人的精神品质在人的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我国历代教育家都认识到精神品质在学习中的作用。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墨家强调“志不强者智不过”。司马光则说:“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张载说:“志学然后可与适道。”朱熹认为“盖学莫先于立志”。陆渊强调:“志道、据德、依仁,学者之大端。”王夫之说:“盖言学者德业之始终,一以志为大小久暂之区量。”由此观之,注重学习精神的培养是历代教育家的共识。教育部刚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明确提到“注重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确实,要使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语文学科为培养学生研究精神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语文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语文学科的性质具有人文性。而人文所关注的是自身的完善,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人的精神品质的培养。人正是通过语文学习,不断丰富与发展自己的内在生活,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思维力、想像力、创造力。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语文学习也为终身的精神发展提供了空间。其次,培养研究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总目标就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在阶段目标中更直截了当地提出要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再次,语文教材的内容也为培养学生研究精神提供了基础。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它是由一篇篇文章组合而成的。而编者选材的主要标准是文质兼美,有许许多多课文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活教材。这就为培养学生研究精神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

三、语文学科怎样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

(一)学习科学家、学者的研究品质、意志、情感等

我们知道学生对其研究的对象,只要产生某种情感,就会接近它,爱好它,并喜欢它,从而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与研究。学生如果自觉认识到学习研究不仅仅是自己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是争取达到自由和全面发展境界的要求,那么,他就会“学而不厌,专心致志,废寝忘食,乐而忘忧地投入学习中”。同样,意志、品质、态度等精神要素,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也相当大。认真研究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起催化剂的作用。有了认真学习研究的精神,学生便会在学习研究过程中自觉地、积极地发挥其主体性,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投入学习研究。据此,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习科学家、学者的研究品质、意志、情感等。语文教材为此提供了许多范例。

例如,《沈括》一文(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主要介绍了沈括是如何成长为一个著名科学家的。“他为了弄通一门科学,往往花费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在他一生的最后八年中,专心写完了著名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文章向读者展示了他顽强的钻研精神。教师就可以此为范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中《柔石小传》一文里有如下情节:“一九二三年赴北京,为北京大学旁听生。……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失败后,到处反对,柔石也单身出走,寓居上海,研究文艺。”文章末了概括了柔石短短一生在文学上取得的光辉业绩。教师在分析这些情节时,就可饱含激情地向学生说,一个人要想事业有成,“渴望学习、忘我工作”的精神不可少。

从上面所举的篇目不难发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巧妙地以课文中的名人为楷模,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假以时日,不断熏陶,那学生的研究精神就会得以培养。

(二)学习科学家、学者的研究思想、研究思路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不仅需要热情、毅力,还需要有高屋建瓴的研究思想作指导。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要能独立作出研究学习这种方式,就应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这种活动方式的定向映象,从而才能调节自己的活动,作出相应的动作。因为心智活动的定向,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形式使这种活动得以“外化”的原型(即研究实践)才能进行。而学习科学家、学者的研究思想、研究思路就是最好的物质形式。我们借这一物质形式就能使学生研究学习的模式程序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学生如能很好地学习科学家、学者的研究思想、研究思路,在研究过程中就能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到事物的本质,从纷繁复杂的因素中找到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使事物呈现条理性,从而经过加工,生成新的意义。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在这一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较多的范文。

例如《石钟山记》,苏轼对前人关于石钟山名称由来的结论提出疑问后,并没有轻易断定前人看法是错误的,而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亲自到实地考察,综合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得出“大石空中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发出之音如“周景王之无射、魏庄子之歌钟”的结论,教师可因此启发学生体会“从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思想,尤其是注重结论验证的务实工作作风。

(三)学习科学家、学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要讲究研究的策略。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即掌握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在苏联,加里培林与塔雷金娜十分强调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他们在知识的掌握问题上,明确提出要对知识的掌握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其中重要一点是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科学思维策略。学生体验到科学的思维策略有助于改进研究学习,提高研究学习效率,这种体验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认真进行研究的动机。久而久之,学生研究的科学思维会越来越开阔。而只有掌握了科学研究的策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效果。通观中学语文教材,许多文章为我们总结了宝贵的治学之道。语文教师就应该很好地运用教材,教给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策略。

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统筹方法》(作者华罗庚)一文主要介绍的是一种合理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就启示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恰当合理地安排好研究进程。再如:人教版教材《错字小议》(作者吕淑湘),作者为了阐明错字的来源,阅读了大量报章杂志,摘录了大量的错字。单从文章记载就有十多种报刊。教师可以此为范例指导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要像吕淑湘先生一样敢于“下海”,注重搜集、积累材料。应认识到占有较详尽的第一手材料是取得学习研究成果的极其重要的条件。

总之,语文教学中研究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语文学科对研究精神的培养也具有独到之处。假如每个语文教师能对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认真思考、分析,从中可发现更多的研究思想、思路,研究的策略,也可体会到不同的研究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师生共议,接受教育,那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大有裨益。

标签:;  

语文教学中科研精神的培养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