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意义
李娜
(中共尼勒克县委党校,新疆 尼勒克)
摘 要: 文化是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创造和发展而积淀的具有民族特征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维系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任何民族只有依靠强大的文化作为支撑,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布局中,始终将文化建设置于核心战略地位,这不仅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更担负着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重任,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意义;精神动力;文化竞争
文化是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创造和发展而积淀的具有民族特征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维系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任何民族只有依靠强大的文化作为支撑,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布局中,始终将文化建设置于核心战略地位,这不仅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更担负着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重任,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这些交易中,折价率最高的为八菱科技。八菱科技(002592)12月20日成交498万股,成交金额9960万元,折价率为15.97%,买方为国海证券成都天仁路营业部和安信证券南昌红谷中大道营业部,卖方为国海证券梧州大学路营业部。此外,折价率超过10%的股票共50只,包括我爱我家、东方电缆、姚记扑克、吉比特和盛路通信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相应的思想保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随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化建设也要提升至更高层面,肩负更多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保持一致,其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近年来,国际局势变幻莫测,繁杂的思想文化观念相互交汇,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变得更加便捷,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变得更加频繁,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的竞争与合作也更加繁杂。目前,我们正在建设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坚定不移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应对建设道路上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凝聚起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重阻力、解决重大问题的强大力量,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胜利,实现在新时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胜利。大量实践已然证明“文化”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相当于核心灵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句话就足以说明文化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以及影响力。由此可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途径。随着人们步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加之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影响,我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时代的不同决定了文化使命的不同,在新时代下,巩固并加快我国文化基础建设对实现小康社会、提升国民福利、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民的信仰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力量。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巩固和加强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强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开展更加深入的思想理念教育,帮助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要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大力宣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民族精神总和了一个民族中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观、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等精神因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促进人民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只有对自身传统文化进行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留之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凝神聚力。我国文化是经过上下五千年文明发展逐渐孕育而来,因此要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持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原则。回顾历史,当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键之际时,是我党带领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指导思想的唯一选择,通过风雨洗礼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真正实现了人民解放、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的革命目标。随后,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带领中国人民实施了一系列的伟大革命举措。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同我国民族文化内涵紧紧的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只有不断提高国民对自身民族与国家文化的自信力以及向心力,才能推动我国社会文化层面的整体升华。因此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向前,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动力,是不断开拓进取、创造辉煌的力量之源。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相应的精神动力
国家文明的发展,社会的风尚,以及时代的进步都受制于文化的影响,其发展的成果也都体现着文化的作用。文化自信的应有之意,是要对民族自身文化有更准确的理解、更高度的认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会成为这个民族中的认同依据和维系血脉的精神家园,对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有着深远的影响。伟大的中华民族实现和睦团结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功能作用。“文化因素”不仅是我国实现文明建设、国泰民安的基石所在,更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关键因素。因为我国属于文明国家,文化能够起到一定的向心力、凝聚力的功效,只有保障先进文化的持续性,才能让国家与民族快速进步。文化兴盛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强大的必备要素,假若一国文化处于衰落状态,那么很可能给国家与民族带来灭顶之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是维持社会安定的精神纽带,引导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使得全国各族人民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不忘初心、奋勇向前;也正是这一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充分地展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相比,现在的我们都更有信心,也更有能力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我们时刻都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随时准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付出更加艰巨和更为艰难的努力。只有坚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才能更好的振奋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激励斗志,奋发图强的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
科学技术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第一生产力,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世界各国的文化竞争力取决于科学技术的高低和人才的智力水平;提高国民素质和开发人才资源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也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劳动者要想在现代化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生产经验,以及先进的劳动技能。比如文化元素与城建、旅游、工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繁荣,还为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也就是说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实力。一方面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我们要在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凝聚起更加强大的创新创造活力,努力打造文化发展新高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因此,必须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增强劳动者的科学技能,培养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具有丰富文化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劳动大军。
四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推动优秀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更好构筑群众的精神生活。文化既是凝聚各个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纽带,又是推进民生福利建设的核心要素。精神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体会到幸福生活的真正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从解决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生活,越来越接近全面小康生活的目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也更加向往未来的美好生活,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待更具精神文化的电影、音乐、书籍、电视剧,追求更加规范的道德生活,盼望着社会风气和文明风尚的进步。只有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的高度,让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变得更加充实。
五 文化竞争力已然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波爱修所定义的永恒是同时、当下的包罗或拥有整个的生命和时间。他批驳了有人因为听说柏拉图主张这个世界在时间上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就以为受造世界与其造物主同享永恒的观点。这是对第一种永恒的否定。处在永恒之下的神意,就超越了时间,永远处在当下的纯粹之中,并且又拥有未来和过去无限范围内的一切。预知对于神来说,不是关于未来的知识,而是有关永在当下的知识。
当今时代,文化因素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任何国家,若没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作支撑,都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独树一帜。我们在国际上讲中国故事,往往都从讲中国文化开始。我们的制度与我们的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实施这样的制度、走这样的道路,有我们充分的道理,包括文化的道理。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在世界各个国家正快速的发展,文化因素也越来越多的植入到社会生产的实践中,以内容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创意,而创意则依靠的是脑力劳动和智力投入,在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不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被世界各国认定为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新兴产业,也是能够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民生产业。文化力量正逐渐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竞争力也逐渐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的兴盛与国家的兴盛紧密相连,文化强,则民族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各个国家之间的国力竞争也日益激烈,各种思想文化在全球范围相互交织、相互激荡,民众的文化需求日益高涨,全党必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理想,顺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的高度,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有效推动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民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的奋斗和努力,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国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已经产生了历史性变化,由解决温饱和实现小康生活转化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迫切追求,在追求过程中人们的生活需求日益丰富,很难得到平衡。然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的膨胀,其追求的内容、形式、结构等方面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文化权益的保障意识在人民的心中不断提高,对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需求也尤为迫切,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层次也变得更加多元化,追求具有更高质量和更丰富内容的文化产品,同时也更加注重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但是,目前我国文化生产的体制机制尚存众多不足,文化的发展速度还不能完美迎合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文化服务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引领风尚的作用未能全面发挥。
因此,通过人民群众欢迎的方式和途径,以先进的、健康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来满足人民的各种文化需求,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只有提高对文化自信的坚定力度,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基石,才能加快社会主义文化的快速发展,这不仅是实现新时代伟大中国梦的有效途径,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精神指引,只有坚定不移的实施文化强国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文化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十九大报告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物质的复兴,更是精神的复兴。如果把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比作一个人,那么强起来必然包括身体与精神两个方面,要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与价值观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引来八方喝彩,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艺术家获得国际大奖,中华文化正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灿烂名片,也正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正能量。这些辉煌成就表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因此,只有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使中华文化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并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使之形成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国在世界舞台中的绽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对生产、消费和进出口所需资本和劳动的分析,说明2007年我国的经济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我国出口了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了资本密集型产品。
参考文献
[1] 卫庶.郑娜.赖睿.苗春. 2017年中国文化建设成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8-1-2.
[2] 陈永忠.黄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N].浙江日报2018-04-24.
[3] 中央党政文献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出版社,2018-05.
[4] 侯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质[N].光明日报2018-5-25.
[5] 高长武.把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N].人民日报 2018-06-10.
[6] 季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担当[N].光明日报2017-12-11 .
[7] 代悦.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N].人民日报2017-12-15.
本文引用格式: 李娜.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意义[J]. 教育现代化,2019,6(22):122-124.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22.045
作者简介: 李娜,新疆尼勒克人,中共尼勒克县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文; 战略意义论文; 精神动力论文; 文化竞争论文; 中共尼勒克县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