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教育模式的初步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3月,在辽宁省劳动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局直属技工学校实行了招生改革,由随社会统招,改为按行业提前招生。这是电力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电力企业实行用工制度改革,变招工为招生后,必然要求行使自主权,按照电力生产建设的需要决定招生的时间、地点、数量和对象。因此,招生的实质是招工,是企业行为之一。而招生制度改革以后,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怎样按照电力生产建设的需要,培养新型的职业技术人才?1992年10月我们在丰满电校召开了有中专、技工学校教学校长和部分企业领导参加的教育改革研讨会,并深入企业调查现状,了解用人需求,初步形成了下列教育改革要点:
1、巩固直属技工学校招生改革成果,扩大企业自主招生范围,实行全网统一招生。
2、打破中专、技工学校单一的学制模式,实行多规格、多形式办学。
3、打破中专培养干部、技工学校培养工人的界限,把中专、技工学校合二为一,实行“234”教育模式。
4、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全面、合理地选拔培养人才,创造外部条件。
国家劳动部于1993年3月24日,在沈阳召开了辽吉黑三省劳动厅会议,同意东北电力集团公司所属6所技工学校从1993年开始实行行业单独提前招生试点。1993年9月,我们正式下发了所属技工学校实行“234”教育模式的决定。
一、什么是“234”教育模式
所谓“234”教育模式(又称“234”分流)是指技工学校统一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后实行动态管理。第一学年不分专业,学习公共基础课,第一学年末视学生表现、学习成绩和特长进行第一次分流,确定二年制的学生与专业,其余学生学习同一专业基础课。第二学年末进行第二次分流,确定三年制和四年制的学生与专业,并规定三年制、四年制学生有一定比例的淘汰率,淘汰的学生只享受二年制、三年制毕业生的待遇。四年制学生可在三年级时按一比例择优保送到高等专科学校学习。
二年制专业主要为电力生产辅助岗位和简易岗位培养初级工或熟练工;三年制专业主要为电力生产建设技术岗位培养检修、安装等方面的技术工人;四年制专业主要为电力生产重要技术岗位培养运行、通讯和自控等方面的技术人才。
实施“234”教育模式的目的,就是根据电力生产建设的需要,培养不同规格的电力工业人才。即:学校按企业岗位的不同要求,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实现育人用人一体化。
实施“234”教育模式既能把部分机制引入到学生中去,使学生一入校就置身在竞争的大环境中熏陶,为全面合理选拔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又能以此带动学校密切联系生产建设实际,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实现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二、实行“234”教育模式的做法
目前全网现有中等专业学校5所,办学规模约5000人,技工学校6所,办学规模约6000人。我们把中专、技工学校合二为一,实施“234”教育模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操作的原则是:统一名称,保留原牌,逐步过渡,合二为一。
保留原牌,主要是考虑企业或行业内部教育改革要与国家教育大环境相适应。当时,技工学校先行条件具备。实施行业单独招生以后,什么时间招、招多少、在什么地方招、招什么人、培养年限等,东北电力集团公司都可以自行确定。而中专改革的外部条件还不具备。要想中专、技工学校改革同步,难度很大。为使改革迅速实施,必须保留中专、技工学校原牌,技工学校改革先进,依托技工学校改革成果,继续争取政策,逐步过渡,最终实现中专、技工学校合二为一。因此,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我们确定了如下改革步骤:
1、先技校后中专。待技校四年制改革成功后,在适当的时机,中专自然贴入。
2、先大专业后小专业。从动、电两专业入手,兼顾小专业。
3、先生产类专业后经济类专业。待生产类专业改革成功后,再考虑向经济管理专业的渗透。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坚持面向企业,立足岗位,夯实基础,分段培养,引入竞争,逐级分流,突出应用,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并规定:
(1)从1993年起全网6所技工学校统一实行“234”教育模式,视各校的条件及所设专业,有的可实行“23”制,有的可实行“34”制,条件具备可全面实行。
(2)实施“234”教育模式,逐级分流比例不作统一规定。各校具体分流办法和分流分数线,要根据用人计划报主管局审定。
(3)实施“234”教育模式的范围包括校内外各专业教学班(锦州技工学校“双元”制试点班除外)。
(4)“234”教育模式是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少问题,要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做好工作,争得有关部门和广大师生的支持、参与和配合,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5)“234”教育模式专业设置目录、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由东北电力集团公司教育培训部牵头统一组织和制定。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还注意了以下两点:
(1)专业设置要有明确的岗位性。针对岗位需要,考虑专业年限。为此,我们到发电厂、电业局和安装公司等电力企业做了许多典型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设置20个专业作为“234”教育模式的专业目录,其中,二年制的7个,三年制的9个,四年制的4个。每个专业针对哪些岗位都很明确。
(2)教学计划要适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是:①课程设置体系和实习科目的确定,借鉴了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的某些先进作法,采用模块式结构组织教学。我们根据现行《电力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按照专业所针对的岗位工种,确定应授予学生的必备知识和技能训练要求,根据这些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和实习科目。因此,课程设置与实习科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②强化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教学周数之比,生产类专业,除二年制外已接近于1:1,安装类专业,已达到0.4:0.6。③根据电力职业岗位职责能力要求,各专业普遍增设了5门公共基础课(安全技术、电力企业管理常识、电力生产常识、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学),作为培养跨世纪的电力企业中等技术工人应有的文化基础和技能基础。凡属各岗位通用的知识和技能,各专业都要设课,并在教学计划上作通用化处理,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④各专业普遍开设钳工实习8周,作为适应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性素质加以培养,改变了传统的认为培养运行值班人员可少开钳工实习的观念。
根据以上的安排,经各技工学校的努力,至1993年7月,已编制出20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一年级不分专业的教学计划及其11门公共课(含7门文化理论课和4门实践实习课)的教学大纲。1994年6月底,又将这20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在二、三、四年级开设的240余种课程教学大纲全部编写审定完毕,并发到各校试行。与一年级公共课教学计划配套的7门文化理论课教材已在94级新生中试用。
三、实施“234”教育模式的初步体会
从酝酿准备技工学校的改革到“234”教育模式的形式和实施,已经两年了。这里既有领导机关自上而下的倡导与推动,又有学校自下而上的响应与支持,还有企业的参与和配合。它反映了电力工业发展对电力教育的客观要求,顺应了电力中专、技工学校一体化改革的趋势,得到了各方面的热情关怀和支持,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现有电力中专、技工学校都是为电力工业第一线培养中等技术人才,都属于初中后分流的中等电力职业技术教育。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无论是大机组的值班运行,还是大机组的安装、检修、调试,对现场人员的素质要求都相应提高了,因此,对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中专和技工学校,在办学趋势上是一致的,在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上,在提高培养质量的要求上,也是相同的。从现实情况看,这两类学校在招生对象、专业设置、毕业生的就业和岗位使用等,也已经基本一致。因此,积极推动中专、技工学校一体化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教育结构的调整和竞争机制的建立,一是学校打破了单一学制,实施多功能办学,多规格培养人才,符合企业用人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形成一个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职业技术教育自身规律的教育机制。二是可以转变中专培养干部,技工学校培养工人的传统观念,做到育人用人一体化。三是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竞争环境,而且也给教师创造了更多的施展才华的机会,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我局对中专、技工学校一体化,实施“234”教育模式是坚定不移的。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制定政策,不同学制的毕业生享受不同的待遇。
2、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分流比例。
3、分流计划指标公开,分流办法要公正、公平。
4、组织好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
5、注重调查研究,抓好信息反馈,注意总结经验,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设想
实施“234”教育模式,就建立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而言,它仅仅是初级阶段。我们认为,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应包括初、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前与职后教育的接轨,实施“23456”分流:
1、争取试办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实施“2345”分流。
2、对实施“234”教育模式的学校,争取在第3年结束升入4年制的学生中,按一定比例择优保送到专科学校学习3年。试行“3+3”的形式培养专科生。
3、试办高级技工学校。可从3年制或4年制毕业生中按一定比例择优录取到高级技工学校学习2年,试行以“3+2”或“4+2”的形式培养高级操作人才;也可以从有实践经验的原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中选送到高级技工学校进行技师基本训练。
4、试行生产类专业学生向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渗透,在3年制生产类专业学生中选拔培养管理类人才。
5、进一步研究中专、技工学校一体化办学改革的相关政策,专业设置既要面向电力生产建设主业,也要面向电力生产建设副业,还要面向社会;既要覆盖电专业,又要开辟新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电力职业技术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