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职业继续教育几个焦点问题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继续教育论文,农村论文,焦点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252(2003)01-0055-02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凸显出来:一是农业科技教育的制度性落后。我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存在着严重弊端,各自忙于建立小而全、封闭、庞杂的分支体系与运行机制,致使农业科研、教育、推广自成体系,各行其是,造成相互重复、脱节、掣肘、扯皮、浪费的现象日显突出,就是争得了项目资金,也很难落实到农村基层和农民手中。这种小农思想和落后的管理体制已严重制约了农业科研、培训和技术推广的质量、规模和效益,严重束缚了农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二是农村职业继续教育的主体是谁,始终不清楚。前不久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地方为主,充分调动行业、企业、中介组织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入世后,我国的经济运行和教育发展将与国际接轨。也就是说,入世后,我国的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也将遵照国际规则,按照世界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大的调整和优化。农民职业继续教育从过去依靠行政手段集中培训,向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由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自主、灵活、开放式的培训和跟踪配套服务转变。事实上,接受农民职业继续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因此,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其积极性是关键。
三是农村职业教育目前的现状被形象地比喻为“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如果这一情况继续延续的话,会加大我国的城乡差距、产业差距、区域差距。其症结在于农村基础教育没有出口和出路。广大农村至少有50%(有些地方达到7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又不能接受职业教育。这样,每年1000多万农村初中毕业生中50%~70%升不了学,一年就有600多万农村初中毕业生升不了学,加上每年200多万中小学生辍学(这是保守估计),10年累计就有8000多万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未能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员流向了农村、流向了社会。据统计,3.2亿农民当中,60%~70%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这说明我国农村有1.9~2.2亿农民没有读过高中。因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推进农村城市化、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方针,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区域高等教育,是现阶段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走出低谷的唯一出路。
四是农村教育游离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之外。一方面,农村初中毕业生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却因招不来学生而空闲。这是目前大部分农村职业学校所普遍面临的实际问题。
总之,教育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没有出口的教育会衰竭。因此,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高中教育将会得到发展,高等教育将辐射广大农村,从而使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因其具有畅通的出口而出现转机。
二、农村职业继续教育要跳出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农村职业继续教育不单纯是个教育问题,农村经济不单纯是个农业问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互相割裂,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体制障碍,就是农科教的相互割裂和脱节。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转型呈两大主要特征:一是农村城市化,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实现快速有序转移;二是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有机农业、效益农业将得到长足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后,留下来的农民将分化成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而且兼业农户所占比重还会迅速增加,农民收入因非农收入的增加而逐步得以提高。事实上,农村经济不可能脱离农业,也不可能局限于农业。因此,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将必然遵循这一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人为地改变或漠视这一发展规律和进程。
农村职业继续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转型服务,职业教育是留住农村青年还是帮助他们走出去,职业教育应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是现实为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农村职业继续教育要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转型服务,即在农村发展的新阶段,要为发展效益农业、二三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及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服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与基础教育相结合,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农村社会化终身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不是主体,而农民才是真正的主体。农业院校应遵循这一发展规律,根据国家、地区及社区发展的需要,根据产业和就业结构变化的特点,以及科技、信息、人才发展的需求,调整办学方向、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内容,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随着农村城市化、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将走出农村,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培植专业农户和中坚(先导)农户与农民转移转岗培训,将是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两大主要任务。为防止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女性化、弱质化,积极培养青年后继农民、培植一定规模的专业农户和先导农户是必要的,这主要依靠农业院校来实现,为农村和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借鉴国外农村职业继续教育的先进经验,准确把握我国农村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律
1.国外发展农村职业继续教育的先进经验
发展农村职业继续教育,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农业部门和农民合作组织三方共同从体制和经费上提供保障,农民只缴纳伙食费,其主要特征和发展规律有:
(1)教育部门从办学体制上给予支持,农业院校建立农业(民)职业继续教育学院,为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提供人才、技术、信息、教材、设施等保障;省级政府农业部门提供经费保障,培养有专科学历层次的后继农民,并选拔较高层次从业农民培训1年,颁发职业培训证书或技术资格证书。
(2)农业部或地方政府所属的农业科研单位的推广组织定期开展科技与家政培训,所需的人财物由他们负责。
(3)中央及各级农民合作组织定期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有时独立开展,有时配合农业推广部门组织实施,所需的人财物由农民合作组织负责。
(4)地方政府定期举办“农业节”、“农民日”,开展农业文化、技术、民俗教育和职业培训。
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学习、研究和借鉴。
2.我国农村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遵循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规律,我国的农村职业继续教育将得以稳步、持续发展,其发展态势将呈现如下特征:
(1)今后20~30年内,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相适应的职业继续教育将迅速得到发展。
(2)与发展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相适应的农村职业继续教育将更加得到社会的重视,得以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农民教育的按需求、分层次、有计划的教育培训将成为发展方向。
(3)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将向高中后推移,呈现“高位移”现象,高等职业教育将得到长足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通往本专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继续教育“立交桥”将逐步形成。
(4)农村社区社会化终身教育将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日趋活跃。
(5)职业培训日趋得到社会重视,农业院校通过体制创新,将进一步加强农民职业继续教育。
(6)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最佳形式是绿色证书教育与文化基础教育相结合,从而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岗前职业教育。
(7)随着农村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农民也不可能满足于一次性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接受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职业继续教育,从而使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得到更加紧密的结合。
(8)农业职业教育不同于企业教育,将继续得到教育部门、农业部门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对农业职业教育,简单的保护途径是,由农业、林业部或地方政府农林部门全额拨款办学,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以传统农业为主,但又不局限于传统农业专业,法国、日本、韩国都是如此。
(9)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和农民合作组织将成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我们讲政府统筹和政府行为时,要充分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变审批、管制、管理为服务,通过制度创新提供支持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