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加工食品贸易模式与经济效益分析_国外宏观论文

中日加工食品贸易模式与经济效益分析_国外宏观论文

中国和日本的加工食品贸易格局和经济效率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中国论文,格局论文,效率论文,加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3-2005年,世界农产品贸易环境大幅度改善,从而世界各国可以很好地发挥其加工食品的比较优势。在这十多年间,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加工食品增加了出口份额、减少了进口份额;特色产品同时增加了进口和出口;中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食品出口份额缩小、进口份额扩大。日本出口的最主要的加工食品是其他加工食品和谷物制品,而占日本进口食品主要份额的则是蔬菜和水果制品。与中国相比,日本加工食品进出口相对较低的增长率与其相对成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人口和经济增长率相一致。总体上,中国和日本加工食品的贸易模式大致反映了两国的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

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以后,世界各国面对着一个更加自由的贸易体系,一些国家在贸易中因其较高的贸易效率而获得很多收益,一些国家则相反。在加工食品贸易中,发达国家如日本提高了其出口加工食品的贸易经济效率,但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的加工食品出口经济效率总体上恶化了。虽然中国加入了WTO,加工食品出口的贸易效率较低仍然是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中国的加工食品大部分以贸易经济效率比较低的方式出口了,意味着中国获得的收益比应该获得的收益(按照世界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计算)少了许多。而且中国还有一部分加工食品在进口中以经济效率较低的模式交易,支付了更多的成本。显然中国需要改善其加工食品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的经济效率。如果效率提高,中国则可以从增加出口收益和节省进口支出两个方面改善目前逆差比较大的农产品贸易格局。日本在加工食品出口方面具有经济效率,在进口方面则不具有贸易经济效率,但是其原因和中国不同。中国加工食品进出口的经济效率低的共同原因是大国效应和众多中小贸易公司的恶性竞争,缺少有效的贸易管理措施是出口贸易效率低的一个原因,对高品质加工食品的需求是进口贸易效率低的另一个原因。日本加工食品贸易以大型商社为主,进口时追求较高质量和检疫标准,是其经济效率特征有别于中国的主要原因。

标签:;  ;  ;  ;  

中日加工食品贸易模式与经济效益分析_国外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