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特区利用外资优势加快汕头现代化建设步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汕头论文,利用外资论文,充分发挥论文,现代化建设论文,特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什么是特区优势?笔者认为,特区的优势有很多,除了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特区进行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比较好的投资环境,建立了一套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和摸索了一套经营管理经验之外,最重要一点就是引进了大量外资,办起了大批“三资”企业。这是特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特区最显著的优势。要争创新优势,就要继续大力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增大特区的经济实力。抓住这一点,就是抓住了特区经济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就能发挥特区的最大优势,加快汕头特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一、利用外资,建设特区,是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利用外资就是吸取外国的资金或资本,为本国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证明,大量利用外资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尤其是在经济特区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加快能源、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建设。二是有利于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现有企业的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三是有利于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四是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增加外汇收入。五是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我国从1979年至1995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达2064亿美元,已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达20.6万家,外资企业从业约400多万人,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0多万项,大大促进了生产、设备技术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17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9.8%,是世界上同期发展最快的国家。我国的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从汕头特区经济建设的实践来看,利用外资,发展外资企业,对于加快我市现代化建设,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引进外资,就不可能有今天汕头经济特区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也就没有特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条件。从1979年到1995年,汕头市共引进批准成立“三资”企业4233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55.9亿美元。其中1995年实际利用外资8.96亿元,增长15.8%,为全市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2.3%。1995年汕头特区外资工业产值86.31亿美元,占全特区工业总产值的41%,三资和三来一补企业出口总值12.34亿美元,占全特区出口总值47.5%。大量引进外资,对加快特区的经济建设,改善特区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汕头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如今已从根本上改变了面貌。如过去电力长期不足,连居民生活用电都十分困难,经常轮流停电,工厂无法开工,城市晚上漆黑一团。改革开放以来,市和各县积极引进外资,办起了十多家大中型电厂,目前,电力自给有余。打电话难也是以前一个突出问题,如今,电话交换机容量达70万门,城乡电话实现程控化和传输数字化,市区电话普及率每百人34部,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6.8部,电话通讯通向全国各地,连接世界五大洲。邮电通讯跨入全国先进行列。过去汕头交通很不方便,与外界联系主要靠等级不高的广汕公路,外地客人从广州到汕头,要坐十几至二十个小时的汽车,路上备受颠簸之苦。外商要来汕考察、投资闻而生畏。为解决交通问题,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多方争取资金,尤其是积极争取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李嘉诚先生来汕投资。长江实业集团已先后投资40亿元,参与建设深汕高速公路、海湾大桥、深水港码头等工程。到1995年底,广梅汕铁路已建成通车,海湾大桥已投入使用,深汕高速公路将于1996年底竣工。目前,全市拥有海运码头万吨级泊位6个,5千吨级泊位8个。航空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已开通了近40条国际国内航线,空港旅客年吞吐量近200万人次。
由于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汕头的投资环境日益优化,来汕考察、投资的客商日益增多,汕头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1995年,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经济环境偏紧的情况下,汕头市的各项经济指标仍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1亿元,比上年增长23%;工农业总产值401.99亿元,比上年增长27.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35亿元,比增23%;进出口总额48.45亿美元,比增5.9%,其中出口总值26亿美元,比增18%;新签利用外资合同512项,合同利用外资13.35亿美元,比增0.22%,实际利用外资8.96亿美元,比增15.8%;预算内财政收入23.06亿元,比增21.3%。市区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5693元,比1980年增长17.1倍,农村人均年收入3445元,比1981年增长11.7倍。汕头特区进入了“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投资硬件环境40优”行列。
二、汕头经济特区利用外资的特点和问题
当前,汕头经济特区利用外资呈现如下主要特点:
(一)从资金的来源看,华侨和港澳同胞投资占主要成份。潮汕是著名的侨乡,有1000多万海外潮人,侨居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央当年确定办 汕头特区,主要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这些海外华侨的根在潮汕,他们对家乡建设十分关心。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共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赠20.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中,华侨和港澳同胞的投资占80%以上。在资金来源的国家和地区来看,主要来自港澳地区,台湾次之,欧美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所占比例还比较小。
(二)从投资的产业来说,近几年来,投资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部件等技术水平较高产业的比例逐步增大,投资基础设施的也明显增多。汕头特区创办前十年,来汕投资的主要产业是轻纺服装、塑料制品、食品加工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近几年,这种情况已有明显改变,投资电子信息产业、汽车零配件、机电、化工、能源交通产业的比例明显增大。如汕头特区发祥地的龙湖区,近年来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办起了彩色显像管,卫星地面接收机等一批技术档次较高的“三资”企业。1995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4.65亿元,其中信息产业值9.6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7%。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李嘉诚先生,近年来投入巨资,合资或独资建设深汕高速公路,集装箱码头、火力发电厂、水泥厂等。另外,近年来外商看好对“三高”农业的投资,投资数额逐步增加。
(三)从规模来看,项目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过去,来汕投资的外资企业多数规模不大,中、小企业占多数,一般投资额在100万美元左右。近年来,投资规模逐步增大。1994年,汕头市批准利用外资项目626个,平均每个项目投资240万美元。1995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93个,平均每个项目投资324万美元,比1994年,增长35%;其中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7个,有12家世界知名财团和跨国公司在汕头市投资设厂。
(四)已投产的“三资”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投资。在汕头市兴办的“三资”企业中,大多数办得成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在龙湖区的春源鞋业有限公司、矢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经纬东国丝绸印染有限公司、正大康地饲料公司、华星电子有限公司、联发制衣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于1994年度、1995年度被评为“全国500家最大规模外商投资企业。”面对国家外经贸政策的调整,这些企业凭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基础、严格的管理和优质的产品,发展势头不减,不断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联发、预发、经纬、春源、锦龙等企业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主要大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或销售点。如联发集团在各市设立了30家“比利”牛仔服装连锁店,300多个联营代销点。据统计,1995年全市已投产的“三资”企业中,有99家增加投资共1.53亿美元,占同期新批准利用外资额的17.1%。
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家政策进行调整,这给经济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然,也给引进外资工作带来了新的情况和问题。
一是国家政策调整,外商投资信心受到一定影响。近年来,国家关于特区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特区大部分优惠政策变成普惠政策,特区的特殊优势逐渐淡化;国家对外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而相应的配套措施又跟不上,外资企业感到税费增加,生产成本提高,办事难度增大;海关对进料加工贸易原料实行保证金台帐制度,增加了外商的负担,部分外资对在特区投资的信心不足。
二是国内地区之间竞争加剧,特区引进外资工作受到严重挑战。近年来,国家对外开放和建设的重点从原来的广东、福建调整转向上海浦东及长江三角洲一带,使广东的优势明显减弱。国家为了逐步缩小沿海和内地、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差别,优惠政策逐步向内地和贫困地区倾斜,特区的优惠政策逐步淡化,内地和贫困地区的某些政策甚至比特区还要优惠。另外,特区和沿海地区的土地价格、人员工资、水电费用都比内地高,外商在特区和沿海地区投资成本比内地高得多。因此,不少外商看好内地的市场和投资环境,纷纷到内地投资,有的把已办起来的工厂也搬到内地。
三是周边地区和国家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对特区引进的外资造成了不利因素。80年代以来,在我国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和俄罗斯等,都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发达国家看好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前去投资。这样,必然影响我国引进外资的工作,一些本来打算来中国投资的客商,转向到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
四是特区的硬件环境虽然上去了,但软件环境未跟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商积极性。一些外商反映,特区的水、电、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这是好事。但是,汕头特区扩大范围以后,机构大了,部门多了,有的办事人员工作态度不好,要报批一个项目,办一个事情都很难,要拖很长时间。有的感到,目前外资企业要上缴各种费用很多,据统计不少于40多种,给外资企业造成了很大负担。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
五是国内配套资金紧缺,影响了已签约项目的落实。由于国家收紧银根,控制信贷规模,企业贷不到资金,使一些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资金无法到位,影响了合同的执行,企业无法投入施工生产。
毫无疑义,以上情况和问题,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必然会影响汕头特区引进外资的工作,也必然会影响汕头特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三、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
利用外资建设特区,是特区的优势。今天,我们要继续发挥特区优势,就是要抓住机遇,利用特区已建立起来的物质基础和建设管理经验,加快引进外资的步伐,提高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加快特区的现代化建设。具体来说,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要继续做好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国际大财团的工作,争取大项目来汕投资。华侨众多,侨资巨大,这是汕头特区独特的有利条件,我们要千方百计做好他们的工作,可以利用情况介绍会、洽谈会、招商会、联谊会等形式,向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宣传介绍汕头的投资环境、合作项目,争取他们来汕投资。可采取组织来汕旅游,开展夏令营活动等方法,让更多的华侨、港澳台同胞中的青年一代回潮汕寻根问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他们中有许多是有实力的企业家、金融家,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此外,市和区要集中一定的力量,做好国际上大财团、有实力的跨国公司的工作,争取他们来汕投资设厂。可以肯定,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汕头引进外资工作,汕头工业的发展就会有一个大的突破。
(二)尽快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最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汕头特区拥有地方立法权,这是汕头特区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加快发展汕头两个文明建设的极好契机,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尽快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法规。对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法规,要进行认真地学习、研究,凡是国家已明文规定了的,就要认真贯彻执行;凡国家尚未规定,而实际上又必须制订的法规,如“外商投资企业保护法”、“外商投资企业税费制度”等等,必须抓紧调查研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法规。国家给予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必须兑现,要稳定税赋,减少各种额外收费,做到既维护国家利益,又保护外商的正当权利,使我国对外资企业的管理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这样,就能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长期性、激励外商来汕投资的积极性。
(三)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方面,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近两年来,汕头的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结构有了一些调整,引进了一些技术档次较高的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从总体是,技术档次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国家1995年出台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指导外国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开放了一批过去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要结合汕头的实际,选择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技术档次较高的产业,引导外商投资。当前,要注意引进电子信息、机电设备、精细化工、医药医疗器械,“三高”农业等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还要抓住国家放宽限制的有利时机,引导外商发展金融、交通运输、航空、信息咨询、大型商贸市场等第三产业项目,使汕头特区的产业结构有根本的变化。
(四)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为外商投资创造更便利的条件。在硬件环境方面,要加快深汕、汕樟高速公路和国际集装箱深水码头的建设,创造更有利的投资环境,对已建成的广梅汕铁路、万吨深水港码头等项目,要加快车站、货场、仓库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使之发挥效益;要加强城市的现代化管理;开办外语广播节目、外语学校等,使外商在汕头工作和生活感到方便、舒适。在软环境上,应进一步加以改善,可以依据国家法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若干扶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包括降低土地价格、厂房租金、水电费用等;对高新技术企业、“三高”农业、纳税大户等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外商企业进口原料、出口自产产品方面给予简便的措施;允许增加外资企业产品内销比例等。在行政机关中提倡树立服务观念,优质高效地为外资企业服务。对外资企业的请示报告,提倡24小时内答复。可以参照深圳、厦门等地的做法,建立外商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制度,把外经委、计委、规划、国土、环保、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集中起来办公,统一研究审批外商投资项目。要强化外商投资服务中心职能,并在外商投资服务中心设立外资企业投诉电话。对于那些为单位和个人谋求好处,利用职权行拖、卡、压的,要坚决整顿,该撤职的撤职,该调离的要调离。全市要统一对外商投资企业收费的项目和标准,并向外资企业公布。征收费用的单位要按规定收费。凡未列入收费项目或超标准收费,都是非法行为,应予严肃处理。要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审计、会计、律师、公证、信息咨询、资产资信评估等服务行业,运用国际公认的科学方法和标准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