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信息报送工作的紧急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毕九川[1](2021)在《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非典、埃博拉和新冠肺炎等多次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外交在应急处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开始于非典疫期间期间经历了由“被动融入”到“探索性参与”的过程。中国基于国家安全和应对国际压力的考虑,开始尝试建立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并强调国际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框架内强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中国在东亚区域基于已有的地区多边框架和共识,建立应急卫生新机制,积极开展应急卫生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主要围绕争取国际理解支持和尽快恢复中外交往展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后非典时期,中国卫生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双边和多边卫生外交不断发展。援助西非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是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的重要节点。此次疫情期间,中国不仅早于世界卫生组织数月开展对外应急卫生援助,还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后,迅速启动国内应急卫生机制,创新应急卫生外交运转机制,强化全球应急卫生合作。在多边层面,中国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框架下开展多边应急卫生行动。在双边层面,除了对疫情国家开展史无前例的应急卫生援助外,中国还与美欧等国加强卫生合作。中国此次应急卫生外交取得了积极效果,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软实力。后埃博拉时期,中国卫生外交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断扩大卫生外交范围,强化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层面的卫生外交行动。新冠疫情是21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兼顾国内与全球卫生安全,初步成熟。中国根据疫情发展不断调整应急卫生外交机制,从“三级联动”到“中央统筹—归口管理”,更加细化和完善。外交行动表现出引领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治理的特点。在多边层面,中国始终与世界卫生组织全面合作,维护其权威;在全球、区域和次区域全面开展多边磋商、交流与合作。在双边层面,中国强化与各国“云”交流;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应急卫生援助和发展合作。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取得显着成绩。应急卫生外交是中国外交和全球卫生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呈现出立体化、规范化和公开化的发展趋势;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呈现出方向转变、区域扩大化、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各个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因素、中国参与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
梁翘楚[2](2020)在《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2002年末至2003年8月,“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又称“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肆虐中国。“非典”疫情在广州流行期间,中医医务人员共同抗击“非典”,成绩斐然。广州中医的口述史料是了解和研究中医抗击“非典”史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抗击“非典”时期广州中医界典型人物有关抗击“非典”的口述史料,梳理广州中医界抗击“非典”的历程,进一步了解广州中医专家赴港抗非的情况,解读中医医务人员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内涵。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对于中医医务人员个人的影响,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彰显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为未来传承与发扬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经验提供借鉴。方法:1.口述史研究法依据口述史研究规范,对中医医生(含赴港专家)、护士、医院管理人员、“非典”患者、普通民众等多个群体开展口述访谈,同时向他们征集工作记录、手稿、照片等资料。采访完成后根据访谈录音听写出逐字稿,然后对逐字稿进行整理、归纳,运用“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理论对逐字稿进行分析。2.文献调研法借助现有的广州抗击“非典”相关史料,全面查阅、搜集、整理各类年鉴,相关档案资料,检索CNKI、万方、读秀等数据库及互联网中“非典”相关论文、报道,收集相关专着、采访报道等文献史料。3.多学科综合研究综合利用口述史学、医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收集广州抗击“非典”史的相关资料,凝练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基本轨迹,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经验,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成果:结合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将中医医务人员的抗非历程分为“初发阶段”、“高发阶段”、“控制阶段”、“援外阶段”、“基本胜利”五个时间段进行回顾。通过医务人员的口述史料,分析医务人员建构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挖掘出作为集体记忆模式的“抗击‘非典’精神”具有“无畏”、“团结”、“奉献”“中医药自信”的内涵,而个体记忆的精神内涵呈现则分为“机遇”、“温暖”、“伤痛”、“幕后英雄”及“警觉”五种类型,分别解读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建构的原因。结论:广州中医抗击“非典”成功,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促使其敬畏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工作能力等;对于中医界而言,推动中医药进入国家疫病防治体系、广东省走上“中医药强省”之路、中医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系统和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对于2019年末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言,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当代中医抗击疫情殷鉴不远。
本刊编辑部[3](2020)在《动态》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市档案馆编辑档案文件汇编服务全市疫情防控工作1月22日,北京市档案馆组织人员通过查阅检索、编制目录、查找档案,最终选定了101卷件近1500页北京市防控"非典"型肺炎档案,及时提供给市领导参阅。1月23日—26日,为给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更加详实、系统的资料,市档案馆的同志们连续加班4天,专门对101卷件档案逐页进行审查并补充内容,编辑了《北京防控非典型肺炎档案文件汇编》《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大事记》《北京防控非典型肺炎工作组大事记》,并呈送给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和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受到市领导的高度认可。
史芸[4](2016)在《江苏省高等教育政策文本分析—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研究》文中提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命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努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正在缓慢而稳定的前进。公共政策是展示政府职能的重要载体,各种政策文本为我们测量和分析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材料。文章以政策类型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以下问题:(1)根据政策类型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将政策进行分类,其在不同时间段的分布情况如何?(2)从政策主体、政策作用方式和政策作用范围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政府职能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什么?(3)通过比较中央和江苏省一级的政策文本,分析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及其发展趋势在府际之间的异同。围绕上述问题,文章从的实证的角度,以1990年至2014年共1132份江苏省高等教育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借助政策类型理论对样本进行分析研究。从政策的发文时间、发文单位、政策作用方式、政策作用范围四个维度,对样本进行数据统计和量化。结合中央与江苏省高等教育政策文本的比较情况,研究分析不同时间段我国政府职能“谁来管”、“怎么管”和“管什么”的问题,总结分析结果,得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几大特点:一是从政府职能的主体上,各单位职责与权力相统一专业化程度较高。二是从政府职能的作用方式上,以强制性、直接具体作用为主的治理模式未根本改变。三是从政府职能的作用范围上,政府角色逐渐转变,“生产者”仍然为主要角色。四是政府职能转变进程上,中央与地方存在差异。
韩颖[5](2011)在《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工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其发展演变的深刻历史背景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启示。按照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阶段性,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救灾捐赠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时期: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时期(1979-1988年)、救灾捐赠的改革探索时期(1989-1999年)和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时期(2000年以来)。本文由导论、正文(四章)和结束语(第五章)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相关核心概念、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第一章,1949-1978年中国救灾捐赠工作回顾。通过已掌握的材料,对1949-1978年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以及党和政府开展的救灾捐赠活动进行归纳梳理,总结1949-1978年间中国救灾捐赠的特点。第二章,1979-1988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笔者认为,这一阶段救灾捐赠还处于初步恢复和摸索阶段,“左”的思想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依然存在。一方面,党和政府对救灾工作进行恢复、调整,开始尝试恢复国内救灾捐赠工作,但救灾捐赠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开始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在救灾外援的接收、入境、运输、检验检疫、发放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些固定做法和规定,但对救灾外援的态度还比较保守、谨慎、出现犹豫反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将灾情、救灾和接受救灾外援与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混在一起考虑,还不够开放、理性和务实。第三章,1989-1999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探索和改革。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体制的转轨,救灾捐赠开始真正步入改革探索阶段。以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成立、减灾被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救灾工作实行分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民政部开始初步探索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和救灾对口支援模式,并逐步规范、完善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和制度规定,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颁布,标志着国家以法律形式对扶贫济困捐赠行为的肯定、保护、规范和鼓励,为救灾捐赠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奠定了救灾捐赠工作法制化的基础。第四章,2000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主要介绍了2000年后中国救灾捐赠在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国际救灾援助以及立法工作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笔者认为,经历了2003年防治“非典”、2008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和“8·7”舟曲泥石流灾害等救灾捐赠实践,经常性社会捐助、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国际救灾援助及立法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救灾捐赠在组织、发动、接收、运输、分配、统计、信息公开、监督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逐步规范、完善,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规范的运行模式,逐步确立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救灾捐赠工作机制。结束语(第五章),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述评。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取得的重大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经验启示。在对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考察过程中,本文着重对该课题研究的几个薄弱环节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系统考察了中国在对待国际救灾援助、经常性社会捐助、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和救灾捐赠立法等问题上的政策变化及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民政部救灾司[6](2009)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特别专题 减灾救灾6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人说,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的损失大,是构成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内容。为防御自然灾害而产生的社会需求,则是我国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7](2007)在《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发布第一批已清理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文中指出京地税法[2007]433号各区、县地方税务局、各分局,市局各处室、直属单位: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全国税务系统税收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872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税务系统税收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补充通知》(国税办发[2006]92号)文件要求,市局于2007年4月至10月间,对截止2006年3月1日前制发的税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集中清理。现将《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全文废止或失效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北京市地方税务
穆罕默德·赫塔卜(Mohammed Khattab)[8](2006)在《从“非典”看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文中研究表明一般来说,最根本的人民的权利就是安全,我认为有时候安全比吃饭重要,如果你不安全你肯定吃不香、喝不下、不想做什么事情。所以国家应该给我们安全,在我们生活里面,有很多很多危险的病比如说:艾滋病、癌症、乙肝……等等。还有最近发生了最厉害的病、传播最快的病、最可怕的病、它就是“非典”。这场病来的时候没有人想到这么快就把很多人传染,很多人死去了,这个病到现在没有疫苗。这场病让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改变他们的态度,如果你看一个人感冒或者体温高一点儿,很多人会说他传染了“非典”,这种奇怪的态度你在马路上、公交车里、公司里、学校里、市场里……等等地方都会看到。这个可怕的情况对一些人很麻烦,有人不上班、不上课、不出去,还有你到市场去买东西,别人会告诉你卖完了、没有货。到药店买一些药特别与消毒有关系的药也没法买到。这个情况让很多人担心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大的压力,但是经济专家认为“非典”破坏不了中国经济,我感觉这个观点很对,因为每一个人知道中国非常的大,中国经济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很大的经济,有可能“非典”会有一点儿影响,但是不会有很大的压力,经济专家认为这场“非典”的影响主要在旅游产业,交通运输业(航空、铁路方面、公路),还有工商业。每一个政府应该关注这场危机,这场危机是一个很模糊的病,政府应该控制这个问题,特别在一个人口比较多的国家。所以每一个政府应该研究危机管理的办法,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办法。从“非典”的突如其来爆发到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起抗击并很快取得初步胜利,还有每一个部门都有它确切的任务,比如(中国中共中央与国务院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中国政府部门的任务,中国省区市的任务等等),但是政府的管理有一些薄弱环节,比如专业人才的储备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力量残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存在偏差,危机管理体系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力等。 在我的论文里把这个危机这样地分析: 第一章 “非典”的出现与传播 第二章 “非典”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 第四章 对策
一合,陈冲[9](2004)在《路灯下的SARS》文中研究表明SARS的魔影尚未走远,禽流感又接踵而至。科学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早期对自然愚昧的崇拜和敬畏,但文明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又使人类逐渐变得自大和忘乎所以——在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忽视乃至无视自身赖以生存的"家园"以及我们的"邻居"们。的确,历史上我们战胜过许许多多困扰,威胁人类的疾病和瘟疫,但总是还未容你发出喝彩,新的疾病和疫情又横亘在我们面前——好像就是为了证明:人类并非无所不能和见识周全。不仅如此。人类面对自然界的困扰,同时就是人类面对自己的困扰。所以,战胜SARS,首先必须战胜自己。回顾那场硝烟尚未散尽的战争,我们努力跋涉的脚步清晰可见,善待自然,关爱生命,无私奉献,众志成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长篇报告文学《路灯下的SARS》就是对去年河北人民抗击"非典"的真实记述,是中国人民与"非典"斗争的缩影。我们希望它能使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和它的警示意义做一次深入的总结和反思。这何尝不是一份收获和财富呢。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10](2004)在《2003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上)》文中指出
二、关于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信息报送工作的紧急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信息报送工作的紧急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创新点和不足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案例选择说明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历史沿革 |
第一节 卫生外交的演进与全球卫生外交 |
一、卫生外交的演进 |
二、全球卫生外交 |
第二节 应急卫生外交 |
一、应急管理与应急外交 |
二、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与应急卫生外交 |
第三节 中国卫生外交历程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 |
一、中国卫生外交历程简要回顾 |
二、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相关概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起步:应对非典疫情 |
第一节 中国应对非典疫情概况 |
一、最初预警和初步反应期 |
二、全面卫生应急期 |
第二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交联动机制 |
二、全国防治非典肺炎指挥部之下的外事组 |
第三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
一、全球多边层面:与WHO合作 |
二、区域多边层面:东亚东南亚区域合作 |
三、双边应急卫生外交 |
第四节 非典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
一、非典疫情时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
二、对后非典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04-2013)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应对埃博拉疫情 |
第一节 埃博拉疫情及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
一、埃博拉疫情概况 |
二、国际社会应对概况 |
第二节 埃博拉疫情时期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国务院联防联控的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二、对外应急援助机制 |
第三节 中国“援非抗埃”的应急卫生外交行动 |
一、中国“援非抗埃”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
二、中国“援非抗埃”的双边应急卫生合作 |
第四节 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及影响 |
一、中国“援非抗埃”应急卫生外交的效果 |
二、对后埃博拉疫情期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影响(2014-2019)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逐步成熟:应对新冠疫情 |
第一节 新冠疫情及应对概况 |
一、中国国内卫生应急期 |
二、中国国内防控常态化与全球卫生应急期 |
第二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 |
一、国家元首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层面 |
二、国务院层面 |
三、外交部层面 |
第三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全球与区域多边合作 |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与WHO全面合作 |
二、全球大国协调:G20 框架内合作 |
三、在东亚东南亚区域的多边应急卫生合作 |
四、全球多边与区域多边应急卫生合作的有机融合 |
第四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双边援助与发展合作 |
一、医疗技术双边援助和防疫能力合作 |
二、应急医疗物资双边援助 |
三、关于疫苗的双边援助与合作 |
第五节 新冠疫情期间的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评价 |
一、有效促进疫情防控 |
二、有力维护海外公民权益 |
三、应急能力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
四、建设性参与全球应急卫生合作 |
五、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的发展变化 |
第一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发展 |
一、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立体化 |
二、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规范化和公开化 |
三、应急卫生外交机制的专业化 |
第二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变化 |
一、应急卫生外交行动的方向转变和地域范围的扩大化 |
二、应急卫生外交的方式多样化和内容多元化 |
第三节 21 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发展变化的动因分析 |
一、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自的特点 |
二、全球卫生治理力量的影响 |
三、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意愿 |
四、中国开展应急卫生外交的能力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2)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历程 |
第一节 初发阶段(2003年1月31日前) |
第二节 高发阶段(2003年2月1日~3月31日) |
第三节 控制阶段(2003年4月1日~30日) |
第四节 援外阶段(2003年5月1日~31日) |
第五节 基本胜利(2003年6月1日后) |
第二章 广州中医的集体记忆 |
第一节 “无畏”的记忆内涵 |
第二节 “团结”的记忆内涵 |
第三节 “奉献”的记忆内涵 |
第四节 “中医药自信”的记忆内涵 |
第三章 广州中医的个体记忆 |
第一节 “机遇”的记忆内涵 |
第二节 “温暖”的记忆内涵 |
第三节 “伤痛”的记忆内涵 |
第四节 “幕后英雄”的记忆内涵 |
第五节 “警觉”的记忆内涵 |
第四章 中医抗击“非典”的影响与意义 |
第一节 中医抗击“非典”对个人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 |
第三节 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北京市档案馆编辑档案文件汇编服务全市疫情防控工作 |
辽宁省档案馆以过硬作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
江西省档案馆全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
上海市档案局(馆)进驻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 |
山东档案馆系统闭馆防控服务不间断 |
四川省档案局用档案全面真实记录全省疫情防控阻击战 |
天津市档案馆为全力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优质查档服务 |
云南省档案局全方位做好疫情联防联控工作 |
安徽省档案馆发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倡议书 |
重庆市档案局部署全市疫情防控期间档案工作 |
吉林省档案局主动融入大局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
湖南省档案馆五措并举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
陕西省档案局馆致信问候湖北省档案局、档案馆 |
福建省档案馆制定完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 |
山西省档案馆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
甘肃省档案部门做实做细疫情防控工作 |
河北省档案馆坚持两手抓两不误 |
黑龙江省档案馆全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
(4)江苏省高等教育政策文本分析—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政府职能转变 |
1.4.2 公共政策类型理论 |
1.4.3 高等教育政策 |
2 研究综述 |
2.1 西方有关政府职能的研究 |
2.1.1 重塑再造理论 |
2.1.2 公共选择理论 |
2.1.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 国内有关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 |
3 江苏省高等教育政策文本研究 |
3.1 政策文本的选择 |
3.2 分析维度的构建 |
3.2.1 政策文本的时间维度 |
3.2.2 政策文本的单位维度 |
3.2.3 政策类型维度 |
3.3 分析单元的确定与编码 |
3.4 信度、效度评估 |
3.5 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 |
3.5.1 总体政策情况分析 |
3.5.2 政策文本时间维度分析 |
3.5.3 政策文本发文单位分析 |
3.5.4 公共政策类型分析 |
4 从江苏省高等教育政策文本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
4.1 从政策发文单位看江苏省政府职能转变 |
4.2 从不同阶段政策类型的分布看江苏省政府职能转变 |
4.2.1 作用方式的变化 |
4.2.2 作用范围的变化 |
4.2.3 从作用方式与作用范围两个维度看政府职能转变 |
4.3 江苏省政府职能与中央政府职能转变情况的比较 |
4.3.1 发文单位的比较 |
4.3.2 政策作用方式的比较 |
4.3.3 政策作用范围的比较 |
4.3.4 高等教育领域政府职能转变的综合分析 |
5 从高等教育政策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特点 |
5.1 职权统一,专业化程度高 |
5.2 治理模式未根本改变 |
5.3 “生产者”仍然为主要角色 |
5.4 中央与省级存在差异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5)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和基本框架 |
第一章 1949-1978年中国救灾捐赠回顾 |
第一节 1949-1978年的自然灾害状况 |
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二、党对自然灾害认识的变化 |
三、初步提出救灾工作方针 |
第二节 1949-1978年的救灾捐赠活动 |
一、“一碗米”、“一两米”等一系列节约捐输救灾运动 |
二、社会募集救济款物 |
三、群众互助互济 |
第三节 1949-1978年救灾捐赠评析 |
一、以生产自救自助为主,有限开展救灾捐赠 |
二、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灾民以有力支持 |
三、强调国内互助,排斥救灾外援 |
四、募捐活动具有一定的零散性、偶然性、被动性 |
五、救灾捐赠具体政策较笼统,缺乏规范性 |
小结 |
第二章 1979-1988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 |
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救灾工作的调整 |
一、重新明确民政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
二、调整救灾工作方针 |
三、科学认识自然灾害 |
四、开展救灾理论研究 |
第二节 国内救灾捐赠的初步恢复 |
一、救灾与扶贫相结合的新思路 |
二、救灾与扶贫募捐工作的初步实践 |
第三节 对待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调整和反复 |
一、首次被动接受救灾外援 |
二、缩紧外援口径,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出现反复 |
三、通过联合国救灾署向国际社会提出救灾援助要求 |
四、规范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口径 |
小结 |
第三章 1989-1999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探索和改革 |
第一节 1989-1999年救灾捐赠改革探索的背景 |
一、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成立 |
二、减灾被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
三、救灾工作实行分级管理体制改革 |
第二节 经常性社会捐助的初步探索 |
一、经常性社会捐助的源起 |
二、初步探索和实践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 |
第三节 救灾对口支援模式的探索和建立 |
一、对口支援政策溯源 |
二、救灾捐赠对口支援的探索和实践 |
第四节 国际救灾援助政策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
一、明确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立场 |
二、逐步完善国际救灾援助相关规定 |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颁布实施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制定的背景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关于救灾捐赠的规定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
小结 |
第四章 2000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 |
第一节 救灾捐赠面临机遇和挑战 |
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 |
二、国家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实现小康 |
三、救灾工作方针的新变化 |
四、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第二节 2000年以来救灾捐赠典型案例 |
一、2003年防治非典型肺炎捐赠活动 |
二、2008年初应对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捐赠活动 |
三、“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活动 |
四、2010 年玉树“4·14”地震和“8·7”舟曲泥石流灾害捐赠活动 |
第三节 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的形成和创新 |
一、加快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 |
二、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的创新模式——“慈善超市” |
三、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的正式形成 |
第四节 救灾捐赠对口支援的调整和发展 |
一、适时调整救灾捐赠对口支援方案 |
二、“5·12”汶川地震救灾捐赠对口支援的重大发展 |
第五节 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
一、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
二、救灾捐赠工作规程的制定和应急机制的完善 |
第六节 救灾捐赠激励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
一、表彰奖励 |
二、税收激励 |
第七节 参与国际救灾援助的新变化 |
一、主动、规范、多元接受国际救灾援助 |
二、积极开展印度洋海啸等对外救灾援助 |
三、多渠道、多层次参与国际救灾减灾交流合作 |
第八节 救灾捐赠立法进程加快 |
一、出台《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 |
二、修订、颁布《救灾捐赠管理办法》 |
三、制定一系列指导救灾捐赠的政策规章 |
小结 |
第五章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基本评价 |
第一节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工作的成就 |
一、救灾捐赠规范化、制度化显着加强 |
二、救灾捐赠法制化取得初步成效 |
三、救灾捐赠社会化逐步形成 |
四、救灾捐赠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
五、救灾捐赠内容、渠道不断拓宽 |
六、救灾捐赠规模、水平快速增长 |
七、救灾捐赠社会效果凸显 |
第二节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立法层次低,法律体系不完备 |
二、政府行政干预功能过强,非政府组织参与不够 |
三、对救灾捐赠的优惠政策和鼓励力度不足 |
四、募捐主体与受赠主体存在混淆 |
五、救灾捐赠信息公开缺乏规范性 |
六、救灾捐赠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到位 |
第三节 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发展演进的经验启示 |
一、完善救灾捐赠法律体系,以法制化推动救灾捐赠的科学发展 |
二、扩大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继续推进救灾捐赠社会化 |
三、完善救灾捐赠激励措施,提升公众捐赠热情 |
四、明确募捐主体资格,理顺政府角色,促进中国公民社会建设 |
五、规范救灾捐赠信息公开披露机制 |
六、建立一体化监管网络,推进捐赠文明 |
七、加强社会主义慈善捐赠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从“非典”看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表格的目录 |
图片的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总序 |
前言 |
第一章 “非典”的出现与传播 |
第一节 “非典”的概念以及症状分析 |
一、什么是非典型肺炎 |
二、“非典”危机的原因 |
三、从什么地方开始与什么时侯 |
第二节 “非典”传播 |
一、病毒就是这样一路传染 |
二、感染形成 |
第二章 “非典”对中国的影响 |
第一节 “非典”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一、“非典”对人们生活观念的影响 |
二、“非典”对几种人群影响 |
第二节 “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一、“非典”对中国经济观念的影响 |
二、“非典”对几种行业的影响 |
第三章 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 |
第一节 危机管理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中国政府抗击“非典”有效措施 |
一、中国中共中央与国务院的任务 |
二、专项检查的主要任务 |
三、中国省区市的任务 |
第三节 一些薄弱环节 |
第四章 对策 |
第一节 什么方法可以避免感染 |
第二节 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对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四、关于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信息报送工作的紧急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中国应急卫生外交研究 ——以应对非典、埃博拉、新冠疫情的外交机制和外交行动为例[D]. 毕九川. 外交学院, 2021(10)
- [2]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D]. 梁翘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动态[J]. 本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 2020(02)
- [4]江苏省高等教育政策文本分析—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研究[D]. 史芸. 南京大学, 2016(10)
- [5]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D]. 韩颖.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6]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特别专题 减灾救灾60年[J]. 民政部救灾司. 中国减灾, 2009(10)
- [7]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发布第一批已清理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J].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7(24)
- [8]从“非典”看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D]. 穆罕默德·赫塔卜(Mohammed Khattab).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9]路灯下的SARS[J]. 一合,陈冲. 长城, 2004(02)
- [10]2003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上)[J].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