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以南雄市百顺镇东坑村委会胡屋村村庄规划为例论文_郭伟明

韶关市城乡规划市政设计研究院 广东韶关 51200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建设

前言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方向和着力重点就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而新型农村社区实行城镇社区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不是仅仅依靠传统维系的文化共同体,而是具有多样性共同联系的地域共同体,是城镇建设的延伸点,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落脚点,是农村城镇化的切入点和示范点。其建设目标是达成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

1.现状概况

南雄市百顺镇东坑村委会胡屋村位于百顺镇的南面,X340线从村前经过,距离百顺镇约5公里,村委会就驻在村子里,东面有一所小学,设施比较完善,村内用水为水井或从山上引来的山泉水。村内房屋质量较差,多属危房,住宅布局零乱、风格各异、环境脏乱差、缺乏公共空间,村庄呈现出“拥挤”与“混乱”的两种情况,村庄面貌、人居环境恶化,村庄的景观形象较差。

2.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

2.1农村环境脏、乱、差

由于长期缺少规划,农户任意选址盖房,村内建筑参差不齐,道路高高低低,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柴草乱垛、牲畜乱放、车辆乱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2.2农村土地浪费多

农民富裕起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变居住条件,翻盖新房,青年农民结婚也必盖新房,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农民一般选择在交通便利的村头和乡间公路旁边盖房,再加上部分农民长期进城务工,全家已搬进城市定居,这样一来老宅基地大量闲置,空心房、空心村逐步增多,这必然造成土地的严重浪费。

2.3公共设施缺失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但目前多数并居之后的社区的公共设施的建设主要靠自身投资或地方投入,投入明显不足。受困于地方财政条件,城乡公共设施的资金投入差距较大。

3.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布局设计

3.1用地选择与发展方向

村庄内地形东北面地势较高,向西南面地势渐缓。规划结合地形特点,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用地主要向西北部发展。

3.2村庄功能分区

本次规划布局结合胡屋村的地形条件、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通过合理分区,使胡屋村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空气新鲜,生活舒适、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功能将构成分为西北部为绿化生态区,中部为住宅区,南部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绿地。

3.3村庄用地布局

3.3.1村民居住用布局:依据本次规划原则,结合现状条件,将村庄分为三个片区,北片区为生态区,中心片区为居住区,南片区为娱乐健身场。

3.3.2公共设施布局:规划将村委会、卫生所、文化站、以及商业服务网点等在村庄南部布置,集中形成一个服务点,以便服务于全村,垃圾收集点设在西北生产用房附近,沿道路设置。

3.4绿化系统规划

3.4.1绿地现状概况

胡屋村西北部是稻田,田园风光浓郁,由于新村用地是新平整地块,现状尚无公共绿地。

3.4.2绿化布局

本次规划在西北面设置一个生态公园,道路沿线布置绿化景观带,村內以小块绿地为主,与村外田园风光相衔接。

行道树种植:规划在进村道路两侧种植行道树,树种主要以国槐、柳树、松、柏为骨干树种,小块绿地再配以花卉和常绿灌木进行点缀。(如图一)

3.4.3绿化指标

规划后有公共绿地面积约3940平方米,绿地占总建设用面积25.3%。

3.4.4生态保护

胡屋村规划要求在村庄周围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周边城市建设和西北面的田园景色相协调。

3.5村庄建筑景观及空间构成

通过本次规划力求使东坑村的建筑与环境有机的构成一体,体现出胡屋村新农村建设新面貌。规划通过进村道路为主要发展轴线,进胡屋村首先是宽阔的街道,整齐美观的农居建筑,街头绿地等,构成具有特色的农居建筑,体现新农村建设新面貌。

规划要求村庄的建筑新颖、美观、主要道路的建筑要高低错落有致,前后有序,以达到丰富的建筑与环境空间效果,使人与自然、建筑、环境有机的构成一体。村内建筑基调,建议以明快、淡雅色为主,如米黄、白色为宜。

3.6防灾规划

3.6.1抗震防灾规划

(1)凡新建工程必须严格按地震基本烈度“六度”设防。

(2)考虑震前疏散和震后疏通,要保证进村道路的畅通。

3.6.2消防规划

(1)消防供水:本次规划采用多水源供水,同时在村庄的主要道路每隔120~150米设消防栓。

(2)消防通道:本次规划后的进村道路做为火灾时的消防通道,同时规划要求在旧村改造和新区建设中预留不小于4米的消防通道。并应将此纳入强制性执行。

(3)消防通信:规划建立消防指挥中心统一指挥,采用集中接警与责任区监听相结合的原则。

4.给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的一些建议

4.1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兼顾当地民风习俗

对具有良好特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予以保留和保护,不提倡整体开发的新村或中心村开发,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有的农村社区虽然存在布局零乱、无序蔓延的问题,但他们大多从传统的聚落演变而来,仍然具有某些优秀的潜质。通过村落外围的适当撤并,寻求村落的内涵集中发展。在适当的时候推进旧村改造,改善村落的基础设施,我们完全可以恢复这些迁居性聚落的本来面目。同时,要推出农村规划多种模式。要力求做到形式多样、各有特色。既要有生态庄园式,也要有农村社区式,以满足不同收入、不同要求的农民自由选择。

4.2转变规划思路,从整体空间布局走向建设用地控制

规划不必要采用传统的精心考虑空间布局、农宅位置、形式、朝向等技术方法,而应重点控制每个社区人口、用地规模、道路与市政管线与公共设施定位、产业布局、建筑间距、高度等技术指标,其他问题交给农民自己去思考与协调,规划管理部门则及时跟进对村庄空间的整体评价。这种思路上的改变可以推进规划的实施可行性,也有利于形成多样性的建筑景观和聚集形态。

4.3编制农村社区规划规范,设置不同级别的公共建筑配套项目

根据不同地区编制农村社区规划规范,对于公益型的公共建筑应根据村庄、村民小组的规模应设置两种规模的公共建筑的配套,每一个行政村可在一个较大的村民小组一个设置村委会、幼儿园、托儿所、小学、老年活动室、卫生所、计生站等,一般的村民小组应设置小型便民商店及文化宣传栏。

5.结语

总而言之,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村社区建设实践的不断进行,对于中国新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政治体制改革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炼.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02):23-25.

[2]张刚.浅析中国新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J].法制与社会,2013(2).

论文作者:郭伟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  ;  ;  ;  ;  ;  ;  ;  

概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以南雄市百顺镇东坑村委会胡屋村村庄规划为例论文_郭伟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