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批评方法论创新研究--解读异化与资本主义社会批评的范畴_黑格尔哲学论文

马克思社会批评方法论创新研究--解读异化与资本主义社会批评的范畴_黑格尔哲学论文

马克思社会批判方法论的创新研究——读《“异化”范畴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马克思论文,范畴论文,资本主义社会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02)04-0079-03

自上世纪初叶卢卡奇等人启用物化、异化概念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并对资本主 义进行批判以来,异化问题早已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议题。至80年代初,由于国 内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学界也兴起一股关于异化问题的讨 论,一时间各种观点交织并出,争论颇为激烈。在以后的近20年中,争论虽渐趋平息, 研究却并未间断,同时也更趋于系统化和学术化了。李庆钧博士新近推出的《“异化” 范畴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这部专著,正是集上世纪初叶以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之大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逐一梳理,详加评析,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堪称一 家之言。我以为,此书的出版,对于我国学界进一步深化异化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将是 一个有力的推动。“异化”范畴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批判的一个关键范畴,在 此,我愿就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早期哲学及其以后的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略陈己见。

“异化”这个概念从辞源上讲是从拉丁文变化出来的。在英语里,这个词叫alienatio n,主要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疏远,另一个是指转让。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如卢梭 ,只是间或地使用过这个概念。把异化当作主要概念系统地加以运用的应当说是从黑格 尔开始的。黑格尔从一开始便在其构筑体系的哲学著作如《精神现象学》中运用了“异 化(外化)”概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黑格尔在把异化概念运用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时,无疑受到了英国古典经济学中劳动概念的启示。黑格尔通过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著 作得知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由此确立了他关于人的劳动在历史中的创造作用的观点。 由于他始终坚持唯心主义的观点,因而劳动不是作为物质生产活动起作用,而是作为自 我意识的纯粹活动起作用。抽象的自我意识的活动能够创造出“物相”,这个“物相” 并非是真正的物,它不过是自我意识异化、外化的结果,是自我意识通过异化、外化而 获得的对象性的外观。“物相”对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最终确立(自我确证)来说是一个 必须超越的障碍,必须加以克服和扬弃。因此黑格尔哲学为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扬弃异 化,扬弃对象性。而扬弃了异化和对象性的自我意识就是“绝对知识”即“绝对真理” ,这就是黑格尔哲学整个体系的最高点。

黑格尔的观点既极端神秘又包含着合理成分。他已经认识到对象化的过程就是“异化 ”的过程,自我意识外化为对象的结果是自己同自己相分离、相异化。它创造出来的东 西既是一个对象性的东西,也是一个跟自己相对立的东西,是一个异己的存在物、异己 的客观力量。但是,他存在两个致命的错误:第一,他无视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历史中 的基础作用,把对象化和异化完全等同起来,主张不加区别地扬弃对象性;第二,他没 有认识到,克服和扬弃与人相对立的异己存在如私有财产和国家等等,决不是通过认识 和理解所能达到的,必须依靠实践的力量加以革命的改造。这两点正是马克思后来集中 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第一个在哲学人本学的意义上继续使用异化概念,在他那里, “异化”不再是构筑体系的工具,而是进行宗教批判的武器。费尔巴哈不再讲抽象的自 我意识的异化,而讲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用人的本质的异化理论批判当时占统治 地位的宗教——基督教,他把宗教批判当作哲学的首要任务,其目的就是把人们对宗教 的信仰转变为对人的本质的信仰,使人的本质得以复归,用人类之爱代替上帝之爱。费 尔巴哈的哲学理想不是追求绝对知识,而是追求建立在自然本性基础上的人类之爱的实 现。而这决定于实现两个统一:一是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统一,就是说,必须废除宗 教禁欲主义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和自然需要的禁锢;二是实现人和人之间的统一,就 是说,人和人之间除了自然的(性别的)区别外,不再存在社会差别,从而个人和全体、 个体和类之间的一切对立和矛盾将不复存在。费尔巴哈的这个类哲学理想,最初曾对马 克思和恩格斯产生过深刻影响。

马克思使用异化概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843年夏至1844年底。在《德 法年鉴》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开始转向唯物主义, 但尚未进入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此时,他的异化概念主要是用来批判黑格尔国家和法的 理念的。马克思认为在现代资产阶级国家中,人类“应有”的真正的“类生活”幻化为 一种虚假的类生活,这是一种“政治异化”。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部手稿,批判的矛头也从 政治转向了经济。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继续运用异化范畴,得出了著名的“劳动异化 ”的概念。他接受了政治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并且和黑格尔一样,把这 个观点上升到历史哲学的层面,认为以往的全部人类历史就是人通过劳动而自我诞生的 过程,而劳动的异化及其扬弃正是为揭开“真正人类历史”的序幕而进行准备的“前史 ”。这样,他就把共产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实现归结为“劳动异化的积极扬弃”。但 这时马克思仍然把人的类本质、类存在作为审视现实经济关系的出发点,他批评资产阶 级社会中的雇佣劳动是异化劳动,因为这种劳动不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不是人的 类本质的自我确证(肯定),而是它的自我否定(异化)。只有通过共产主义革命,扬弃异 化劳动,实现社会主义,才能使人的类本质得以复归,变异化劳动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 劳动。

由此可见,无论是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还是马克思的政治异化和劳动异化理论 ,在哲学方法论上是基本一致的,三者都是从人的“类本质”出发,所不同的只是把这 种本质设定为人类固有的宗教情结,以及平等、联合的类生活或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 动(劳动)。总之,在马克思接过费尔巴哈的批判武器而展开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和经 济分析的最初阶段,他所阐发的依然是一种人本主义异化理论。这个人本主义批判逻辑 一直延续到《神圣家族》的写作。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看法已不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那样抽象和理想化,而是更关切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和现实处境。所以人本主义异 化逻辑虽然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马克思的理论表述,但在这里,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 已经初步取代理想的伦理关系而成为批判的主导原则。

马克思使用异化概念的第二个阶段的代表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著作中 ,马克思继续使用异化概念,但内容已发生了质的变化。马克思的批判锋芒仍然是私有 财产和雇佣劳动,论证主题仍然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但是由于历史唯物主义世 界观的确立,他的批判思路和论证方法已经完全摆脱了抽象的主体异化理论的逻辑框架 ,清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影响的残余,马克思已不再从一种被设定的人的先验本 质出发来谈论异化。在人本主义异化逻辑中,扮演着历史运动的抽象主体的,不论它是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费尔巴哈的“人”,还是施蒂纳的“惟一者”,都不过是旧本 体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设定。用马克思后来的说法,从这种主体出发无非是从词句出发 ,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贯彻到全部社会生活中去的唯物主义,却必须冲破任何旧本体论 的逻辑范式,它不再从任何假定的前提出发,而必须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这个现实的前 提就是任何社会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由于生产从来都是 社会地进行的,即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因此在物质生产领域中发生的异化,必 然表现为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演变为和这些个人相对立乃至相对抗的关系,这 种情形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尤为突出。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概念虽仍然被 使用,但异化的主体已不再是任何先验地设定的抽象主体,而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现实 个人。而扬弃这种异化的惟一途径就是消灭私有制,使生产者联合起来,用社会主义取 代资本主义,从而最终扬弃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总和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异己性。总之,在 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使用完全是以对人类历史和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唯物 主义分析为基础的。

我们说《德意志意识形态》已经是一部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著作,其标志就在于它不 再用异化来说明历史,而是用历史来说明异化;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是人的类本质的 异化和异化之扬弃,而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就必 须求助于对历史,尤其是对经济史的研究。马克思彻底解开异化之谜是在他完成了对政 治经济学的批判研究之后,这时他的价值理论、货币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工资、利润、 地租等等理论都已经趋于成熟,从而对异化如何在历史发展中产生并在资产阶级社会中 获得最尖锐的表现,作出最科学、最精湛的分析,这在他1857~1858年撰写的《经济学 手稿》中有最清晰的表述。这就是马克思使用“异化”概念的第三个阶段。在论及货币 (交换价值)的一章中,马克思说:“活动的社会性,正如产品的社会形式以及个人对生 产的参与,在这里表现为对于个人是异己的东西,表现为物的东西;不是表现为个人相 互间的关系,而是表现为他们从属于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是不以个人为转移而存在 的,并且是从毫不相干的个人互相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 一单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互相联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 的、无关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 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1](p.103~104)至此,问题已经说得很清楚:活动的社 会性、产品的社会形式以及个人参与生产的社会关系,一旦在货币(交换价值)的形式上 被物化、被固定化了,它就不再受生产者自身的调节,而成为与生产者相对立的异己的 社会力量。由于这种社会力量不为个人的意志和知识所支配,反而成为支配人的意志的 类似自然力的盲目法则,于是人们便习惯于像顺应自然规律那样顺应这种法则。马克思 指出:把这种单纯物的联系理解为自然发生的联系,那是荒谬的。它们是个人间相互作 用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属于个人发展的一定阶段。“这种联系借以同个人相对立而 存在的异己性和独立性只是证明,人们是处于创造自己社会生活条件的过程中,而不是 从这种条件出发去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活。这是各个人在一定的狭隘的生产关系内的自发 的联系。”[1](p.108)可以认为,上述文字是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异化问题所 作的最权威、最经典的表述。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必然现象,又是由历史的进一步发展所必然要超越的现象。

至此,我们可以坚定地认为,异化既不属于人类生存的一般条件的生存论问题,也不 能归结为由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引发的文化冲突,它深刻地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 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异化问题之所以成为当今思想界集中谈论的中心课题,只是表 明,人类个性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已经同现行的资产阶级生产制度、同资本主义狭隘的 生产关系范围内的自发联系不再相容,就是说,一个推翻资产阶级私有制,彻底终结以 自发势力和外在强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社会变革条件已经趋于成熟。

由于李庆钧博士对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的历史和理论有着深切的理解,因此在这部著 作中,他方能对自马克思以来西方社会诸学派关于异化问题的各种观点和理论作出深入 详尽的历史考察,并以马克思的成熟理论为准则逐一加以观照、分析和评价,其思想的 敏锐和视线的开阔都使我深受启发,获益颇多。我以为,此书的出版对我国学界关于异 化问题的深入探讨必将是大有裨益的。

收稿日期:2002-03-15

标签:;  ;  ;  ;  ;  ;  ;  ;  

马克思社会批评方法论创新研究--解读异化与资本主义社会批评的范畴_黑格尔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