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他们所付出的却是整个生活环境的破坏。无拘无束的掠夺使得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各种灾难随之而来,极大地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保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之一。如何更好地处理,解决和保护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引入新的环境保护政策,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监测和预防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点。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内容;作用
引言:环境监测是环境执法监督科学管理的基础。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通过环境监测,可以明确污染物的来源以及类型,进而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并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对环境质量的重视度,通过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加以改善,有效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味着人类有意识地使用各种正确的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充分利用,协调和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解决各种问题,防止破坏自然环境。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是:1土壤污染问题;2空气污染问题;3水资源污染问题;4自然气候和能源污染问题;5森林污染问题;6化学污染问题。如果这些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就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灾难。长期以来,各国通过科学方法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综合防治,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全球环境并没有改善甚至在一步一步恶化。
2环境监测基础工作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从《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可知,“人、机、料、法、环”五个环节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的基础,这里所说的“人”是指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能力;“机”是指环境监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料”是指监测过程中使用的实验材料;“法”是指环境监测的方法;“环”是指实验室环境条件。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必须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1 环境监测技术人员
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技术水平、工作经验、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是保证监测质量的首要条件。要想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必须从各个方面提高监测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培训提高监测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加强管理增强监测技术人员的责任心,保证质量监督员的监督工作切实有效。
2.2 仪器设备及标准物质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环境监测工作所必须的重要资源,也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获取可靠监测数据的基础。监测站应当正确配备环境监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包括采样装置,分析装置及数据处理所用的相关软件等。并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正常日常维护,建立维护保养程序文件,明确维护仪器项目和保养周期,做好相应的完整记录,接受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所对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校正与检定工作,并取得合格的校准证书,使仪器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的状态。
2.3 实验材料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化学试剂是监测分析的必要条件。在分析工作中,要合理地选用化学试剂,切不可盲目追求高纯度而造成浪费,也不可随意降低试剂规格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及精确度。在采购化学试剂时,要重点做好对供应商资质的控制与评价,通过试剂符合性检验及标准物质的校验,做好采购控制记录,正确评价试剂的供应商,使所采购试剂在源头上得到有效的控制。
2.4 实验方法的标准化
分析方法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依据,是环境监测所必须的资源,也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作业指导书,是保证监测质量的根本。在监测工作中,要尽可能的使用国家、行业发布的标准方法,当这些标准方法不能准确地指导仪器的操作使用、样品的制备和处置、监测工作程序等方面的监测工作时,应编制作业指导书来规范监测工作。监测工作所需的指导性文件、标准、手册等应随时更新,必须保证现场所采用的标准、方法和作业指导书等为现行有效版本。另外,要根据环境污染物浓度的高低采取不同的标准分析方法。如果分析方法不完善或选取不当,都会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质量。
2.5 实验室环境条件的质量保证
实验室的环境条件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基础条件。实验室环境条件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质量、分析人员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和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实验室的环境条件必须满足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保持实验室整洁安静,项目安排上避免交叉污染,实验用品安置合理,专物专用等,并建立完善有效地监督检查管理制度等。
3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
首先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系统的引入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为改善全球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能够更好地管理和维护污染环境,从而改变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环境监测意味着人类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和环境质量因素进行间歇或连续的全面监测,从而达到环境质量正确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逐渐发展到对整个自然环境的监测。换句话说,监测目标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源,还包括对生物和生态变化的监测。只有通过全面而广泛的监测,我们才能对环境质量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估。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和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测试对象划分:污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噪音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有三种类型的环境监测:一是监测和监测,即定期监测各种环境因素以评估环境质量标准;第二,研究和监测,这是一个高层次,高层次的监测;具体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争议仲裁监测,评估验证监测和咨询服务监测。环境监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环境检测的全面性,包括手段和对象的综合性。二是环境监测的连续性,因为治理环境污染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坚持长期监测,才能拿出准确的数据来分析环境质量和发展趋势的变化。
其次,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1环境监测在环境污染问题中的作用
环境监测可持续稳定地监测严重污染问题的环境因素。例如,可以监测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等环境因素,并及时处理造成污染的环境因素。对尚未发生是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防范,以及各种先进的科学手段在环境监测监测范围内控制,维持和防止各种污染问题的发生,阻止环境污染源进一步扩散将扼杀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继续逐步治理,最终建立健康和谐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3.2 环境监测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环境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还提出将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加以实施。在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携手共进”,即实现“三同时”。“三同时”意味着同步规划,实施同步开发;“三同时”意味着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和生产。因此,环境监测可以在城市环境规划的监督和指导中发挥作用,为城市环境规划提供合理,正确的发展策略。
4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策略
4.1发挥基础作用,管理服务职能显著增强
多年来的环境保护实践证明,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有力支持。提供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是政府实施综合决策和环境监督的重要依据,对提高环境管理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监测可以有效监测地表水,空气,酸雨,噪声和辐射,全面反映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为该地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依据。通过污染源监测,为排污费,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估,“三同时”竣工验收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仲裁监测,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4.2适应新需求,有效提升监测技术
没有科学先进的监测手段,综合决策和环境管理就没有科学依据。污染减排缺乏有力支持,难以对当前复杂的环境形势做出准确判断。尤其是,如果预警监控跟不上,可能会出现。发生污染事件时毫无准备,不应对付任何一方,甚至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经济表现,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在监测工作中,通过实施监测站标准化和环境监测自动化,加大监测投入,重点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预警和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等工作,努力建设先进,实用,整体协调的环境监测体系。技术设备系统在自动监测,应急监测,监测网络建设和监测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突发性污染事故频发,污染纠纷加剧,各级环境监测站加大了应急监测投入,配备了环境应急监测车辆和必要的应急监测设备,科学综合应急监测。技术能力,提高应急监测水平,应急监测有毒有害物质监测能力。同时完善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制度,制定相关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建立重点风险源信息库和专家支持信息库等应急监测技术信息支持系统,并改变了原有的应急监控能力。条件不好。要及时开展环境应急监测演练,充分发挥应急监测人员的能力。与此同时,环境应急监测也应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需要,实现作战能力,战斗才能取胜。
总结
总之,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并能及时管理,维护和预防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环境监测的力度和范围,使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锋.浅谈环境保护工程空气监测现场的质量控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9).
[2]何敬恩.浅谈环境空气监测中的现场采样要求及其质量控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7(1):00303-00303.
[3]杨军泽.浅谈环境空气监测现场采样的流程及其质量控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
[4]王茂,丁忠群.浅析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的措施[J].工程技术:文摘版:00189-00189.
[5]孙明明.环境监测现场采样中质量管理的实用方法分析[J].环境与生活,2014(12):93-94.
[6]李洋.环境空气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的措施分析[J].低碳世界,2017(32):19-20.
论文作者:方策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环境监测论文; 环境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工作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环境质量论文; 仪器设备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