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杜经国1,柏云鹏2
(1. 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济南 250100;
2. 西南财经大学 社会发展研究院,重庆 611130)
摘要: 我国内地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已经逐渐发展出四个基本特点:从“问题视角”到“优势视角”服务理念视角的转变;“个人—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服务体系的构建;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系统化服务模式的形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优势视角理念应用缺失限定性、青少年的自主性被忽视、本土化过程带来的挑战以及服务模式推广性不强等问题。建议社会工作者加强理论研究,避免简单的拿来主义;对自主性进行指标化,融入到具体服务中;进行本土化探索和建构本土话语体系;建立“政府+社工”体系化的抗逆力培育模式。
关键词: 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
抗逆力,也称“复原力”、“心理弹性”,指的是一个人在遭遇挫折、困难时心理协调和行为适应的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后天习得的结果,可以通过后天教育与训练得到提高[1],这就为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提供了可能。较高的抗逆力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逆境,尤其是在快速发展变化的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协助青少年培育抗逆力、提升自身抵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十分有必要。目前,国内与青少年抗逆力培育相关的社会工作服务正方兴未艾,社会工作者分别从学校、家庭、社区等多场域来开展培育服务,致力于青少年抗逆力提升及外部环境的改善。本文将从发展的视角和本土的视角两方面,对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进行总结梳理,探讨其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的现状
有关抗逆力的研究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从最初研究关注危险因素的影响,到诺曼·加梅齐提出积极人格特质、家庭支持系统的建立社会支持和外在资源的建构等三项保护因素[2],出现了注重保护因素增加的转向。在加州健康儿童调查中,社会工作者从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两方面来培养与提升青少年的抗逆力。我国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抗逆力理论与实践,伴随着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有关抗逆力社会工作培育的服务,并且逐渐形成了四个主要的工作特点。
(一)从“问题视角”到“优势视角”服务理念的转变
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中两种不同的理论视角,问题视角将关注点集中在服务对象的问题和困难上,通过有针对性的应对来帮助青少年处理他们的问题。在问题视角的假设中,青少年在社会工作活动中是处在相对被动的位置,而社会工作者占据主动位置,并在服务过程中扮演的是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同时,在问题视角影响下的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表现出被动性和补救性的特征,社会工作者主要是帮助青少年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帮助处理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此外,“问题视角”对于逆境的看法相对消极,认为逆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是不利的,抗逆力培育主要是处理危险因素带来的影响。
优势视角聚焦于青少年的优点与长处而不是青少年的问题或困境,关注青少年主体内在积极因素的挖掘。在优势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更加关注青少年自身的优势挖掘和能力提升,通过鼓励、支持引导、挖掘等多种渠道,帮助青少年挖掘自身潜能和提升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遭遇到的困境。在青少年抗逆力培育中,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是使能者、倡导者、引导者,通过对他们优势的挖掘和培育,使积极面对问题、主动改变困境成为青少年有意识的自觉行为。
3.形成了社区事务约定俗成的长效管理机制。按照以“一事一议,一议一制,一制管一事”的原则,在党组织引领下通过院落自治解决“小事”的方法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制度固定下来,纳入小区居民公约,大家共同遵守,监委会代表全体居民监督执行。从而形成“小区事务,大家商量,大家办”的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小区物业无人管、无法管、无钱管状况,实现小区自治管理有章可循。
笔者通过对2006年至2018年学术期刊网站CNKI中涉及“问题视角”与“优势视角”理念的社会工作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文章中超过90%采用“优势视角”来对服务对象及其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社会工作的分析视角、工作理念俨然已经从“问题视角”转变为“优势视角”,由对外在因素的关注与改变转向内在因素提升、外在因素支持的综合性培育,不仅承认青少年具有抗逆力提升的潜能,而且致力于其自我主动提升抗逆力的自觉意识与能力的培育。
(二)“个人—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服务体系的构建
在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活动中,青少年、家庭、学校和社区分别有各自的功能:(1)青少年有其自身优势和潜能,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小组活动、辅导活动等帮助青少年进行情绪疏导、能力培养、抗压辅导教育学习,在服务中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乐观感,使其在面对困难挫折失败时能够采取更为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激发其内在保护因素。(2)作为青少年成长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场域,家庭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工作者通过建构亲子连接,改善家庭成员沟通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来增加家庭环境中的保护因素。(3)社会工作者在学校中构建新的师生关系,形成有效沟通的连接,开展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活动,改善与建构良好的校园环境,以此来增加校园中的保护因素。(4)社会工作者将社区纳入到抗逆力培育活动中,形成青少年与社区之间双向的互动,帮助青少年培养其归属感和认同感,并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能力。
社会工作者在提升青少年自身抗逆力水平和改善外部环境的理念指导下,通过联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区来提升他们的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这种联动体系的构建主要表现在“功能”的联动构建上:家庭学校和社区都各自在青少年成长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发挥着各自的功能,社会工作者通过发挥彼此的功能来对外部环境进行改善和促进青少年自身的改善。青少年自身抗逆力的发展是既定的条件,社会工作者在这样的既定条件下,分别根据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的不同功能来制定差异化的培育方案,以其功能的发挥为桥梁来实现青少年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联动。
(三)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的多元化
我国的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服务对象的多样化。目前有关抗逆力社会工作所服务的青少年群体包括留守青少年、流动青少年、孤残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等,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困境青少年,还包括了其他正处于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可以说服务对象所涵盖的青少年群体越来越多,服务对象逐渐扩展到所有青少年群体。
2.服务内容的多样化。社会工作者关注到了青少年的生理性、心理性和社会性发展需求,在生理性需求上提供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教育健康知识传授等;在心理性发展上,培养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提供抗压培训小组,开展户外解压活动、历奇辅导等;在社会性发展上提供人际交往能力培训、沟通能力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等。此外,服务内容也从以往普遍化的服务提供到个性化的服务提供,关注到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如针对缺乏社交技能或面临学业压力等青少年分别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1.开展面向青少年的综合性、整合性服务。通过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社交技能和归属感以及改善他们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互动方式,旨在增加青少年内在保护因素和生活环境中的外在保护因素。
(四)系统化服务模式的形成
我国的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已经形成了以青少年为本、以青少年成长发展和抗逆力水平提升为导向、以整合型的干预方式为手段、以提升青少年自身抗逆力水平和改善其外部环境为目标的系统的服务模式。这一服务模式具有两个主要特点:
3.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呈现了多种服务方式,有以家庭为本的抗逆力提升服务,采用家庭抗逆力的理论与技巧来构建家庭成员关系沟通方式,形成家庭抗逆力氛围;也有以学校为本的服务,以“驻校社工”为基础,在学校层面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形成有效的沟通,对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开展抗逆力培训,组织校园抗逆力活动形成校园抗逆力环境;还有的是从社区层面提供抗逆力培育活动,建构起“家庭—社区”、“学校—社区”的连接,在社区建立服务中心,进行社区宣传、环境改善等来帮助青少年建立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多样化的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旨在通过对他们自身优势和潜能的发展、成长环境的改善,来增加其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从而提升他们的抗逆力水平。
我国的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逐渐进行本土扩展和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然而还存在一些不足或容易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工作者的关注。
2.多元参与主体机制的建立。除了青少年、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参与合作,政府、社会组织、朋辈群体等多维度的参与者逐渐被纳入到抗逆力培育的网络中发挥作用,成为青少年抗逆力培育的行动支持系统。比如上海市第一中学根据青少年不同的年龄层次以及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影响日益增大的角度,从学校层面依照学生年龄段特点螺旋式规划设计开展抗逆力培养项目,整合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构建健康的校园抗逆力文化。此外,上海市的驻校社工、联校社工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自身角色定位和在学校中的作用等,从而更有效地推行抗逆力培育服务。
二、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问题
观察组学生针灸操作、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西医外科基本技能、西医体格检查考核的合格率分别为97.37%、83.33%、86.84%、88.60%。见表1。
(一)优势视角理念应用缺失限定性
笔者在长期的木雕创作进程中,试图在感知经验与实际技术这两者间,搭建一座深度沟通的桥梁,并通过对多样木材的理解,把传统木雕的精气神同当代雕塑创作的意义,进行融会贯通。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挖掘当中新颖的层面,将自我的激情与想象力,不断地加以拓展与释放,把有限作品形态的空间意象,进行无限的延展。此外,在创作之外,也不断积累人生阅历,体悟世间百态情感,总结得失经验,从而将其“化作”各种灵感,并贮存在脑海的“大仓库”中。笔者认为,人与自然的情感,人生追求与外在物象的内在联系,是可以通过木雕的方式,进行多维度传递的,这就是一种恒定的艺术追求。
在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中,由于过于倚重“优势视角”,忽视“问题视角”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3.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吉林省政府十分重视冰雪产业的发展。2016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从长远和整体角度,对冰雪产业进行了统一规划和管理,给出了冰雪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计划到2020年建成以“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文化”为核心的“3+X”冰雪全产业链,使冰雪产业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新的战略增长极。政府还将冰雪产业发展列入“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冰雪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自2013年起,吉林省每年都举办“全民冰雪活动季”活动,各地政府组织形式多样的冰雪健身项目和大众冰雪赛事活动,加大冰雪产业的普及力度。
1.改变结构性政策和制度性政策的意识与行动不足。“优势视角”将关注焦点集中在挖掘青少年自身及周围生存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对于他们所遭遇的困难和挫折也着重在自身能力提升和环境改善上,社会工作者在其中主要扮演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帮助青少年建立来自多元主体支撑的社会支持网络。然而,目前青少年面临的许多问题是社会结构和制度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社会工作者单只从“优势视角”出发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政策层面进行倡导及整合相应资源。比如青少年抗逆力培育的社会资源散布在民政教育、司法、妇联和共青团等众多系统中,由于缺乏制度或政策的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资源链接和协调合作往往受到掣肘,难以形成以青少年抗逆力提升为本的协调统一的服务体系。
2.服务模式的本土化问题。从服务模式的本土化来看,不同于英国发达的社会组织和美国的社区协作支持,我国农村和城市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传统的社区功能和家庭功能都不能十分有效地在抗逆力培育中发挥作用。此外,政府、社会组织、互联网都对青少年社会工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要素的影响要求社会工作者做出更加积极、主动和灵活的服务方式,并且将本土文化传统中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有关联的因素也考虑进来,在现有的服务模式中,构建多元支持网络。
所使用的日降水量数据来源于2001—2016年临安国家基本站观测数据,以20时为日界,日降水量≥50 mm为一个暴雨雨日。本文中的季节划分方式如下: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次年2月。
3.“优势视角”的适用“边界”模糊。目前,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范围越来越大,有被“随意”使用的倾向。社会工作者在开展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时,必须考虑到一个关键问题:是否所有的青少年群体都具备有优势?比如流浪青少年、留守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残疾青少年等,他们是否具备优势资源仍需进一步研究,因为许多特殊青少年正是由于缺乏社会资源的支持才陷人困境的。社会工作者必须考虑到“优势视角”的适用“边界”问题,避免造成“优势视角”被滥用,造成服务的同质化,以致不能满足不同困境青少年的抗逆力培育需求。
(二)服务中青少年的自主性容易被忽视
有学者认为,自主性是个体在实现外在或内在的目标时,独自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自行评价、反省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个性特征,它包括判断力、自发性、独创性、责任性、自律性、自我控制等六个维度[4]。也有学者从人际关系、不依赖父母、未来规划、生活自立、父母去理想化、经济自理等六方面对青少年的自主性水平进行测量[5]。自主性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他们的主动性、责任感、自律性、独立性等快速发展,帮助他们从“他人”主导的视角走向“自我”主导的视角,使其在反思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自我,并且有能力自主做好未来人生发展规划。
实行院科两级督查管理,主要内容: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无菌技术及手卫生执行情况,并及时反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并将检查结果及监测情况每季度以院感简报形式向全院通报。
自主性是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水平的自主性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自我状态,把握未来人生发展,也是确保抗逆力培育的效果得以长久持续的重要保障。尽管我国青少年自主性研究已经进行了多年,但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体现明显不足,受制于一定的文化传统影响,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未成年人的自主性都受到忽视,他们被认为是依附于成人的。文化传统积淀下的“父权意识”,认为未成年人不具备自我决定的能力,未成年人是自己曾经梦想得以实现的载体与希望等[6]。另外,从社会工作在本土的发展历程来看,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仅十几年的时间,许多实践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表现在青少年抗逆力培育社会工作中的不足就是自主性培养被忽视。
在文化传统和社会工作阶段性发展特征的影响下,自主性培养在青少年抗逆力培育中被忽视,青少年往往处在服务活动中的被动位置,培育活动主要还是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无论是服务内容、服务方法还是服务活动都是围绕着社会工作者展开的,从而限制了青少年在活动中发展自主性。虽然,目前的青少年抗逆力培育服务着重从改善家庭环境和提升青少年能力水平两方面来增强青少年的自主性,但在实际的服务活动中,未能就他们的“自主性”发展形成统一的培养体系,其效果并不显著。
(三)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的本土化挑战
本土化是社会工作进人我国社会情境中必然要面临的一个挑战,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指的是来自国外的社会工作进人到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但强调外来者对它所进入的社会文化区域的适应性变迁,而且特别强调后者的主体性,即站在后者的立场上来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7]。在社会工作、抗逆力培育进入我国青少年工作服务领域的过程中,本土化成为重要的任务。目前我国开展的青少年抗逆力培育社会工作服务在本土化上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建设生态台地的目标是利用湿地与缓冲带原理,维护河堤与河岸的稳定性,对农田区域的地表径流实施初步拦截与沉降。生态台地比农田排水口低,而常水位设计与高程设置相近,对此需要在生态台地上科学种植水生植物,处理好水位的变化问题。同时要科学栽培水生花卉,以此涵养和净化水源,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系数,起到环保作用。
目前,国内“优势视角”方面的社会工作服务正如火如茶地开展,“优势视角”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群体中,从流动青少年、留守青少年到残疾青少年、贫困青少年这种趋势似乎给社会一种优势视角可以在所有情境下都运用的“假象”。相较于国内的迅速扩展,国外优势视角的使用就相对慎重些,根据学者陈友华、祝西冰的研究,从1992年到2014年,国际上与优势视角相关的文献仅69篇,而中国内陆的期刊文献,仅从2004年至2015年,已有505篇相关文章,国外学者面对“优势视角”,态度相对保守[3]。
1.服务中概念的本土化问题。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抗逆力培养和提升服务中,不得不思考什么是抗逆力,抗逆力包含哪些需要提升的要素等问题。国外抗逆力的培育主要是从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上的增加,提升青少年的效能感、归属感和乐观感,但在进入我国后,关于哪些是抗逆力培育的要素、因素的研究十分有限,并且我们在前面谈到国内对于抗逆力的界定并不统一,相关研究也只是表明它是一种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升。在这样有限的本土抗逆力要素研究下,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评估青少年抗逆力是否有所提升及保持抗逆力长期效果上就会遇到困难。此外,由于培育中采用的都是普遍化要素,从而不能准确地满足青少年的特定需求与能力提升。
2.忽视特殊青少年基本生存需要。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青少年的需要有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种需要,需要与需要间是层级递进关系,基本需要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然而,目前“优势视角”下的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过多地关注他们的优势资源挖掘和能力提升,忽视了特殊青少年的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这就造成了抗逆力培育效果不明显。社会工作理论视角的“优势”倾向是不能忽视了特殊青少年“劣势”位置的现实,“优势视角”的功能发挥有赖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水平,社会工作在推动他们发展性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不能忽视他们基本需要的满足,这样才能确保抗逆力培育效果持续发挥作用。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建设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王博雅 向 晶 02.82
(四)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推广性不强
目前,我国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无论是服务对象还是工作方法都在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但在其中有一个突出问题正逐渐显现,那就是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的推广性不强。
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青少年之间的差异性使得相应的社会工作理应存在区别。在青少年抗逆力培育过程中,青少年自身抗逆力水平情况各有不同,不过,抗逆力水平的提高是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因此,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抗逆力培育就需要共同开展。目前,我国开展的青少年抗逆力培育众多,但主要都是单独进行的,与青少年重要的生活场所一学校往往是脱节的。青少年抗逆力培育的开展还主要是以社工机构的推进为主,很难真正融入到学校层面来提供服务,使其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这方面,相比较于香港地区在2000年左右推出的“成长的天空计划”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抗逆力水平相去甚远。“成长的天空计划”从识别机制到综合课程,再到发展课程和辅助课程等,系统化的评估筛选、介入等程序使其在香港地区的中学层面很容易推广起来,而大陆的青少年抗逆力培育还是处在补救和解决问题阶段,未形成体系化的培育模式。香港地区之所以能够普及,因为有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具有普遍性。而内地社会工作、社工机构、社会工作者嵌入到学校系统比较困难。同时,所开展的抗逆力培育社会工作工作模式相对单一,服务内容还不具备全局性、系统性和整合性的特点,有关政策倡导方面的力度还不足。
三、青少年抗逆力培育社会工作的服务策略
抗逆力是青少年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能力,高水平的抗逆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挫折、困难和失败等。因此,抗逆力培育是每个青少年都应该具备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应该进行反思、改善并推动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
(一)加强理论研究,谨防简单的拿来主义
“优势视角”和“问题视角”是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的两个重要视角,两者都旨在帮助青少年摆脱困境,建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然而,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这两个理论视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比如“问题视角”被批判给服务对象贴上“问题”的标签,采取消极取向来看待服务对象以及青少年自主性容易被忽视等;而“优势视角”在服务中也存在着服务成效不明显、服务评估难、忽视问题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等问题。因此,对于国内的社会工作者来说,不能盲目引用国外理论。理论引进的过程应该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本土化改造、适应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社会工作者应该避免简单的拿来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尤其是对于“优势视角"的理论基础、适用范围、评估方法等进行反复印证和研究,在抗逆力培育社会工作服务中逐渐建立完善的本土的理论体系。
[39]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Maritime Disputes and Sovereignty Issues in East Asia, July 15, 2009, https://www.gpo.gov/fdsys/pkg/CHRG-111shrg53022/html/CHRG-111shrg53022.htm.
(二)对自主性进行指标化,融入到具体服务中
青少年的成长发展离不开自主性的发展,其重要性已经被纳入到青少年抗逆力培育社会工作服务中。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占据主导位置,青少年的自主性很容易受到忽视,此外,对于自主性具体包含哪些能力和意识往往不明确,自主性测量与评估还有待完善。针对这些问题,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对青少年的自主性进行界定,从年龄、性别、家庭、地域等多维度进行比较分析,形成符合特定青少年群体的自主性发展目标;其次是要对自主性进行指标化,明确青少年自主性的培养是在哪些能力上的培养,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明确能力培养的方向指标化的自主性能够十分清晰地指明社会工作者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培养,也有利于进行测量和效果评估;最后将这些指标化的青少年自主性进行整合,融人抗逆力培育社会工作服务中。
(三)进行本土化探索,构建本土话语体系
社会工作者在引进问题视角、优势视角、社会支持理论、增权理论等理论来指导青少年抗逆力培育服务过程中势必要根据本土情境进行调整、改善,形成本土的关于青少年抗逆力培育的话语体系。正如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而不是照搬别国模式。中国道路,需要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先进文明的成果,但本质上是符合自身实际的伟大实践。”[8]在吸取引进理论的精华部分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和体系建立,这种改造和建立除了需要社会工作进行本土化的探索外,还需要社会工作者尝试发掘本土文化中的有益要素,将其融入到青少年抗逆力培育社会工作服务中来。
印象里我早下课机会多些,饥肠辘辘一溜小跑凑到摊子前选好串儿,付好钱,看着老板娘用双长长的竹筷熟练地在油锅里给串儿翻面,然后捞出来扯一段纸巾包裹着竹扦下半段以防手上蹭了油,浸好调料,递到我手中。我两手翘着兰花指各捏着一份冒着热气的炸串儿笑着和老板娘说谢谢,再饿也忍住不吃,非要跑去和朋友约好的老地方等两人碰了头一起开动。
(四)建立“政府+社工”体系化的抗逆力培育模式
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是一个情况复杂的过程,需要体系化的社会工作进行介入,在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抗逆力服务上,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倡导和规划投人。香港从“一校一社工”到最近提出的“一校两社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来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内地包括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珠海等地逐渐开展驻校社工的建设,在资金、人才、政策上进行倾斜,旨在辅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展。然而仅仅是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政府支持还是不够的,青少年抗逆力的培育不会一蹴而就,是一个与环境互动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制定长久的、相对统一的规划,整合社会工作者建构体系化的抗逆力培育模式,可以通过借鉴诸如香港的“成长的天空计划”来建立完备的运作模式和整体性的配合与工作流程:
1.建立完备的运作模式。包括计划背景、计划目的、计划理念、计划内容,以及在政策组织、成长教育、支持服务等方面的详细制定。
2.建构起整体性的配合与工作流程。包括识别机制和综合课程两部分,对学生和老师提供问卷筛选抗逆力水平高低的学生,并且设定综合课程,其中包括发展性的课程和辅助性的课程,针对抗逆力水平高低来提供差异化的培育服务。
青少年抗逆力培育要求社会工作者立足于抗逆力培育活动,完备工作模式,提供普遍性和特殊性兼备的服务,要求要从培育活动外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尤其是与学校、政府、组织的协调上,在政府政策规划引导下不断进行探索,为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沈之菲. 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J]. 思想理论教育,2008,(01):71-77.
[2]Garmezy,N. Stress resistant children:the search for proletive factors. Recent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J. stevenson,ed. Pergaman Press,Oxford,1985.
[3]陈友华,祝西冰. 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中理论视角的选择——基于问题视角与优势视角的比较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16,(11):73-79.
[4]史清敏,金盛华,山田敬. 中日青少年自主性发展的比较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03,(02):21-24.
[5]范朝霞. 青少年自主性应用研究[J]. 咸宁学院学报,2012,(01):137-138.
[6]王玉香. 未成年人权利主体地位的缺失与构建[J]. 中国青年研究,2013,(04):5-9+35.
[7]王思斌. 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片论[J]. 江苏社会科学,2011,(01):12-17.
[8]闫安.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N]. 内蒙古日报,2018-05-21(09).
The 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Work Service of Adolescent Resilience
DU Jing-guo1,BAI Yun-peng2
( 1.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School of Phil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cial Development,Southwestem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ongqing 611130,China )
Abstract :Four basic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gradually developed in the social work service for adolescent resilience in mainland China: the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blem to the perspective of strength;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 Family -- School -- Community" linkage service system; the social work service of resilience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versification; the formation of a systematic service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lack of limit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trength perspective,the neglect of teenagers' autonomy,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and the lack of strong promotion of service mode. It is suggested that social work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avoid simple copinism,indexing autonomy into specific services,explore the localization and construct the native discourse system,and stablish the "Government + Social Workers" systematic stress training model.
Key words: Adolescent; Resilience; Social Work Service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编号: 1008-7605(2019)04-0063-06
收稿日期: 2019-03-01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农村留守少年权益保护的社会工作服务研究”(14BSH118)
作者简介 :杜经国(1995-),河南武陟县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柏云鹏(1993-),四川江油市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责任编辑:宫秀丽)
标签:青少年论文; 抗逆力论文; 社会工作服务论文;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论文;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