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行业发展过程,提升建筑混凝土耐久性,逐渐成为建筑工程急需解决问题,其原因为:耐久性和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直接联系,同时关系到建筑工程使用寿命,若是未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混凝土施工,极易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施工标准的情况。因此,建筑工程实际施工中,结合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因素,科学制定控制措施,可以确保工程整体质量,从而延长混凝土工程使用时间。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因素;控制途径
在房屋建筑需求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建筑物要求随之持续上升,在对混凝土进行使用时,除了与建筑整体质量密切相关之外,还是提高建筑美观的主要方式。因此,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选择不同混凝土施工工艺,均应该对其进行严格考察,实现混凝土规格和建筑要求的一致性。因混凝土耐久性的不同,建筑安全性能也会存在差异化,经过相关实践经验发现,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可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一、浅析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其耐久性主要是指:混凝土结构在相关要求范围内,无需资金投入进行加固处理等,即可保证其适用性与安全性。在混凝土设计和材料选择等方面,其耐久性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往往贯穿整个施工与管理过程。将混凝土应用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中,逐渐创建了许多基础设施,使其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研究学者不断分析发现,在原有基础工程中,受环境因素影响,建筑物使用寿命会逐渐缩短,将其应用于工程领域,如桥梁等工程,受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极易出现不同程度耐久性问题,急需进行处理和控制[1]。以某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为例,地上18层,地下2层,建筑结构为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工程处于寒冷地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30。在工程150千米位置有2个钢铁基地,造成此区域酸雨侵袭,降雨时pH值超过4.8,2015年5月楼前喷泉蓄水,地下车库的顶部出现坍塌事故,在对其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当进行混凝土的搅拌时,错误使用粉煤灰,会造成混凝土的强度为15MPa,是设计要求50%,并未满足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要求。由此可见,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保证各项环节耐久性和质量要求,是促进工程顺利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其安全性、稳定性的重要方式。
二、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因素
一方面,混凝土碱的骨料反应,即骨料内部硅酸与碳酸等物质的存在,在和外加剂与混凝土水泥等进行混合后,通常会出现化学反应,使混凝土出现开裂与膨胀等情况,不仅会对其耐久性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发生比较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混凝土碳化是指:混凝土受化学腐蚀,使其耐久性受到不利影响。空气内CO2渗入混凝土中,和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会生成水与碳酸盐,降低混凝土的碱度,同时将其称之为混凝土中性化[2]。对于正常混凝土来讲,其主要呈碱性,实现钢筋的有效保护,若是混凝土发生碳化,则会造成混凝土碱性的下降,很难形成保护层,极易破坏混凝土整体结构,使其出现收缩、裂缝等问题。
(二)外部因素
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外部因素具体表现为:第一,冻融破坏,当混凝土内渗入水,受低温环境影响,混凝土会出现膨胀情况,直接影响了混凝土结构,基于冷软交替作用,冻融情况的出现比较常见,最终造成混凝土的外部开裂,使其强度持续下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北方冬季寒冷,一旦混凝土渗水,出现冻融破坏几率也会随之上升,使其成为北方地区建筑工程常见危害[3]。第二,钢筋腐蚀,当混凝土钢筋受电化学的腐蚀,其整体质量会随之持续下降,从而对混凝土耐久性造成影响。电化学的腐蚀极易出现氯离子,使钢筋钝化膜受到破坏,最终造成钢筋大范围生锈,导致混凝土裂缝,对混凝土结构带来破坏。第三,施工因素,在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材料质量与骨料配置等均会对其造成影响,实际施工过程,施工人员错误操作行为,同样会对混凝土带来破坏,使其密实度受到影响,从而引发渗水等施工问题。
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控制途径
(一)明确混凝土配合比
为了有效控制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因素,需要将配合比的控制作为重点,除了应该满足技术要求之外,还应该符合工程强度要求与质量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如果坚持按照原有配合比进行,很难满足实际施工要求,会对正常施工造成影响。因此,为确保高耐久性,应该加强混凝土配合比,根据施工条件与施工设备等进行调整,确保配合比的有效性,以此促进建筑工程高效施工。
(二)矿物掺合料合理运用
在矿物掺合料制作时,其主要包含粉煤灰、硅灰以及火山灰等,可以选择水泥予以替代,将其作为凝胶掺入其中,以适当比例进行调配,确保混凝土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实现原有混凝土的优化,并具有较强稳定性和抗渗性特点,在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同时,为其投入使用奠定坚实基础[4]。
强化检测和维护
我国基础设施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因为部分基础设施比较老化,使其很难满足当前行业标准。当养护维护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时,工程建设也会随之面临安全隐患,所以,定期检查与维护工作的展开,需要以长远眼光进行分析,适当增加检测与维修成本,可以降低建筑物和桥梁等损坏几率。可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要求研究者不断丰富自身工作经验,以此实现混凝土整体质量的控制。
保证施工技术有效性
建筑工程施工前期,应根据施工进度予以分析,确保施工科学性与合理性,防止发生返工情况,以此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混凝土的配置。若要确保混凝土具有较高耐久性,应对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保证材料整体质量,明确科学运输路线,提高混凝土结构整体质量。当进行混凝土的振捣时,应该充分浇筑混凝土,以实现充分振捣,尽可能降低振捣不均匀发生的蜂窝问题。对于建筑工程混凝土,要求施工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具备良好综合素质,根据自身专业知识进行振捣[5]。
选择良好性能外加剂
在对混凝土的外加剂进行选择时,需要强化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和工作性能,以实现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目的。首先,选择高效性减水剂,借助其基础性能减少水灰比,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和连通孔数量,保证混凝土密实性,使其具有较高耐久性。其次,引气剂的合理控制,能够提升混凝土抗渗性能,但是如果用量较多,会造成其密实度的下降,使混凝土力学性能受到不利影响。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属于当前重点研究话题,只有选择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通过对各环节质量控制等方式,才能避免出现腐蚀危害等问题。然而,因为环节和材料等因素比较多样化,使混凝土耐久性受到直接影响,所以,为了符合工程施工建设要求,应该在对其影响因素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控制途径,在对有效措施进行具体落实后,实现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保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特点。
参考文献:
[1]刘博.解析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因素与控制途径[J].低碳世界,2017(3):179-180.
[2]秦龙.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因素与控制要点分析[J].环球市场,2017(11):326-326.
[3]代红凤.基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桥梁耐久性措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No.389(15):148-150.
[4]万宁康.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因素与控制要点分析[J].江西建材,2017(1):66-66.
[5]王晨飞.关于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工程耐久性探析[J].四川水泥,2018(2):276-276.
论文作者:黄华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混凝土论文; 耐久性论文; 混凝土结构论文; 因素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使其论文; 工程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