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的两大文化特征对阿拉伯人民族性格的影响论文_雷晶

阿拉伯语的两大文化特征对阿拉伯人民族性格的影响论文_雷晶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7)

一、阿拉伯语的两大文化特征

1.游牧文化

伊斯兰教创立之前,即阿拉伯和穆斯林学者所称的“贾希利叶时期”,古老的阿拉伯人就已经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之上,并且出现了较为繁荣的文化,这些文化被称为阿拉伯固有文化。半岛上的居民分为游牧民和定居民。游牧民在沙漠中逐水草而居,以牧羊、放马、养驼为生,游牧民在阿拉伯语中是بدوي,音译为贝都因人,占总人口的5/6。定居民则定居在沙漠周围的绿洲中,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少数人从事农业、手工业,定居民仅占总人口的1/6。 正因游牧民是当时半岛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从游牧民中产生的游牧文化(或沙漠文化)成为阿拉伯固有文化的主要部分。因此,学者们用游牧文化(或沙漠文化)代指伊斯兰教出现之前的阿拉伯固有文化是合乎情理的。

2.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文化是指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之后,由阿拉伯人和广大穆斯林所产生的文化。伊斯兰文化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和麦地那,它是对之前半岛上阿拉伯固有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摒弃了旧有文化的弊端,同时借鉴吸收了半岛周围的希腊罗马文化、波斯、犹太等外族文化的精髓,是顺应当时半岛发展需求和情况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文化。伊斯兰教的产生,不仅是一个宗教的兴起,还带动了一个民族的兴起,孕育出一种崭新的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并完善发展了阿拉伯语。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伊斯兰教信仰对阿拉伯人的精神生活、思维方式、社会制度与风俗习惯都有深刻的影响,其影响深入到穆斯林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

二、游牧文化的特点及对阿拉伯人民族性格的影响

半岛内绝大部分是沙漠,生存环境较为单一、恶劣。游牧人逐水草而居,以牧羊、放马、羊驼为生。骆驼是游牧人赖以生存的动物,阿拉伯语中关于骆驼的词数以千计,足以见得骆驼对游牧人的重要性,他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依赖骆驼。生产资料匮乏、生产力低下使得游牧人之间常常因争夺水源和草场引发冲突和战争。阿拉伯人以血缘关系结成部落,以部落为单位生存和行动。部落成员非常注重维护部落及其他部落成员的利益,因此部落之间冲突不断。

1.阿拉伯人性格外向开朗,慷慨好客

广阔无垠的沙漠环境使得他们豪放不羁,为人淳朴,形成一人有难众人帮的团结氛围,如此才能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得以生存下去。

2.阿拉伯人口齿伶俐,善于雄辩

“阿拉伯人的口,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向来以能说会道著称。贾希利叶时期的悬诗至今仍广为流传,向我们展现伊斯兰教创立之前的阿拉伯半岛一幅幅的生活画卷。许多精致瑰丽的文句,扣人心弦。也不乏玲珑简短的格言和深刻隽永的譬喻。悬诗起源于一年一度的欧卡兹集市上的赛诗会,足以见得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能言善辩的特质。

3.阿拉伯人崇尚自由,不受拘束

沙漠毫无壁垒和屏障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阿拉伯人崇尚自由的天性,他们是自然界的产儿,自然之物是不羁的,自然界里的人也是自由的。他们不务正业,不从事手工艺,不喜定居,不受政府的管束,不服从权威。

4.阿拉伯人安于天命,坚忍知足,及时享乐。

沙漠中物质资源匮乏,游牧人生产力低下,逐水草而居的生存特点决定了他们安于天命的性格,缺乏自己创造条件的动力。同时对恶劣环境的无奈又使他们懂得知足、及时行乐,对生活抱有乐观心态,活在当下。

5.阿拉伯人想象力有限,不善于做整体的、全面的研究与观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沙漠环境的恶劣与残酷使得阿拉伯半岛的生物种类有限,物质生活艰苦,思想生活单调。由此束缚了阿拉伯人的想象力,使他们不善于全面、整体而深入的观察,其注意力往往局限于周围的事物,或事物的某一具体方面。从“骆驼”的称谓之多便可窥见一斑。

三、伊斯兰文化的特点及对阿拉伯人民族性格的影响

伊斯兰文化“以阿拉伯语为载体,以《古兰经》和《圣训》为主导”。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伊斯兰文化包括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社会习俗文化等许多方面,宗教文化是一切其他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其他文化都从宗教文化中衍生出来,是广大穆斯林世俗生活和宗教相结合的产物。

伊斯兰文化的依据是《古兰经》和《圣训》,《古兰经》和《圣训》规定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基本宗教礼仪。基本信仰是:信真主、信使者、信天经、信天使、信后世、信前定。基本宗教礼仪则被归纳为“五功”:念功、礼拜、斋戒、天课和朝觐。“念”即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拜”功规定穆斯林每日行五次礼拜,分别是: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和宵礼。“斋戒”,表白自己的虔诚和毅力,每年伊历9月为斋月,穆斯林在斋月期间从黎明至日落不得吃喝。“课”即缴纳天课赋税。“朝”及穆斯林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一生至少去麦加天房朝觐一次。每个穆斯林都必须认真诵读《古兰经》,并按其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1.阿拉伯人道德标准提高

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人,尚未出现伊斯兰教来规范其行为,崇尚匹夫之勇、狭隘的宗族主义、极度的仇恨、血亲复仇,这些被视为是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伊斯兰教出现之后,根据《古兰经》和《圣训》,伊斯兰伦理道德提倡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提倡孝敬父母、善待孤儿、扶危济困、友爱近邻等人道主义行为。这些伦理规范,大多数穆斯林都在孜孜不倦地身体力行,从而使得伊斯兰教出现后的阿拉伯社会较之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社会更为进步和文明。

2.阿拉伯人民族自信心提升

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人以部落为生存单位,当时的阿拉伯人只有部落意识,没有民族观念。各部落各自为政,半岛内如同一盘散沙。随着伊斯兰教的崛起,阿拉伯人民族意识觉醒,有了统一的语言和宗教,有了一个统一的能向全体阿拉伯人发号施令的领袖,使得阿拉伯人的凝聚力空前加强,伊斯兰教扭转了阿拉伯人的命运。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统一了阿拉伯民族,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不久后阿拉伯人大举向外扩张,并节节胜利。这大大提高了阿拉伯人的民族自信心,至今都是阿拉伯人得以夸耀自豪的资本。

3.阿拉伯人思想封闭保守

阿拉伯人始终没有突破自己的经院哲学,以安萨里为代表的较为保守的正统经院教义将伊斯兰教一直支撑到现在,从而导致神本主义和宗教愚昧主义盛行,由此科学思想在阿拉伯世界远未深入人心。阿拉伯世界保守、落后的宗教观念,阻碍了理性、科学、民主、自由等现代价值观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阿拉伯人也变得越发保守封闭。

4.阿拉伯人宗派主义思想根深蒂固

由穆罕默德归真后哈里发的继承人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教派纷争,至今仍在各个阿拉伯国家埋藏着内乱的火苗。由于阿拉伯国家都是由不同教派、种族、部落组成的多元社会,由于国家、社会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许多阿拉伯人将自己所属的族群利益置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也往往以宗派亲疏决定一切。这种宗派主义有损国家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一个国家的现代民主化进程。

可以说,阿拉伯人从贾希利叶时期到伊斯兰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甚至质的飞跃。伊斯兰教的出现,带给阿拉伯人的影响是彻底性的,全方位的。与此同时,游牧文化的影响也根深蒂固在阿拉伯人的血液中,体现在阿拉伯人举手投足之间。只有充分了解这两种文化,才能更好地了解阿拉伯人,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从而更为立体地去看待阿拉伯人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作用及其影响力。也能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阿拉伯人,更为顺畅地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论文作者:雷晶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1

标签:;  ;  ;  ;  ;  ;  ;  ;  

阿拉伯语的两大文化特征对阿拉伯人民族性格的影响论文_雷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