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研究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传播学论文,学科论文,体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3)11-0062-04
文学就其本质而言,属于人类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因此文学活动也属于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传播的一种形态。诚如法兰克福学派学者洛文塔尔所言“文学本身就是传播媒介”。①就此而言,以传播学为视角研究文学现象显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就海外的研究情况看,对文学传播以及文学传播理论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而就系统的文学传播学理论研究看,“文学传播研究作为传播学分支仍未建立”。②传播研究于上个世纪中期在美国形成一门学科,70年代末传入我国,至80年代初即有学者从传播学的角度开展文学研究,如1984年张可礼在当年《文史哲》第5期上发表了《建安文学在当时的传播》一文,可以看出作者是比较自觉地从传播学的视角观照建安文学的。截至目前,文学传播研究已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现象,例如以“文学传播”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即可以搜到二百八十余篇相关文献。大致说来,有关文学传播研究主要涉及断代文学传播研究、文学传播的个案研究、文学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与文学活动、文学审美传播、文学传播与语言变革、文学传播与媒介发展、区域文学传播、文学传播思想以及文学的跨文化传播等。文学传播研究的实践必然要求学界开展文学传播理论研究,其核心即文学传播理论体系的研究。检视有关研究情况,可看到至本世纪初即有学者开始对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进行探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由于有关研究基本上还属于起步阶段,因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一、我国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文学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属于该学科的基本框架或基本面貌,主要涉及针对有关该学科的特定的研究对象究竟应该研究哪些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该学科的研究水平。截至目前,关于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的研究虽然起步不久,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具体研究情况看,此方面的探究主要包括曹萌教授、霍有明教授、李永平教授、文言教授以及柯卓英教授发表的一些成果。
2004年第4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文学传播研究所的一篇学科简介《沈阳师大新拓学科简介 中国文学传播学》,介绍了他们在中国文学传播学研究方面的自觉探索,这是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中最早明确提出文学传播学的概念,并从学科发展的高度,从传播学角度研究中国文学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思考。同年该校学报第5期发表曹萌教授的论文《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论文提出“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既可在国内外传播学界开拓出文学传播学这一独特学术领域,又为建设文学传播学学科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此后曹萌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自觉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发表了一系列与文学传播学理论相关的成果。从其研究实践明显可以看到其在文学传播学学科建构方面的努力。例如《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介》(作者:曹萌、张次第,载《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主体》(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目的与功能》(载《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6期)、《论中国古代的文学传播思想》(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在《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介》一文中对有关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内容作了解释说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是经过学术嫁接而产生的新学科方向。它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功能、传播思想、传播类型,以及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重要因素等内容或对象的研究,探析中国古代文学信息的产生及其传播规律。”2007年10月王绍良、赵丹丹分别发表文章,对曹萌的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系列著作进行肯定。③
2006年12月,辽宁大学文言教授主编出版了《文学传播学引论》一书。该书从传播学的方法与视角来审视文学现象,总体框架上,从“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什么效果”的“五W模式”出发,建构了包括文学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文学传播的内容分析、文学传播的媒介分析、文学传播的受众分析、文学传播的效果分析五个研究层面。
2008年1月,西安石油大学柯卓英教授发表了《文学传播学的理论建构》一文,讨论了文学传播学的学科框架问题。作者认为“文学传播学的学科构成可分为理论文学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学、实务文学传播学三个分支学科。”④对三个分支柯卓英教授也作了进一步的简要说明。
二、传播学与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建构
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应该如何建构?既然文学传播学属于传播学和文学交叉融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传播学的分支学科,我们即可从传播学理论体系出发去思考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问题。
传播学研究一般涉及传播与传播环境之关系、传播诸要素及诸环节、传播诸形态之研究。虽然也从史和应用的角度研究人类传播活动,但目前主要是一门理论型学科。从传播学学科框架出发,推之于文学传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文学传播活动与相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第二,文学传播诸要素诸环节的研究,包括文学的传受双方与传受环节乃至反馈环节的研究、文学传播内容的研究、文学传媒的研究等;第三,关于文学传播的各种形态的研究,传播理论研究中通常把传播现象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以及网络传播等。我们可以从国内外有关传播学著作看到这一点,大部分系统介绍传播学的著作内容均大致如此,如被作为教材而广泛使用的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⑤一书。进一步看,就文学传播与传播环境之关系研究而言,包括文学传播及其诸构成因素及诸环节与社会整体以及构成社会整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就传播诸要素及诸环节而言,则涉及文学生产与传播的主体的研究、文学本体的研究、文学传媒的研究、读者研究、文学传播效果研究和文学传播与接受以及反馈环节的研究。就文学传播的诸形态而言,涉及从不同角度对文学传播现象划分的各种文学传播的类型,例如从媒介的角度、从传播活动参与者身份的角度等,在传播分类中,最常见的是从传播规模以及社会学的角度,把传播区分为人内传播(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相应的则有人内文学传播(内向文学传播)、人际文学传播、群体文学传播、组织文学传播和大众文学传播等。
就研究的维度看,首先是理论研究,其次还可从史和应用方面展开研究。
三、关于进一步开展文学传播学理论体系研究的一些思考
从传播学理论框架出发来观察我国有关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的探讨,可以看到这种探讨尚处于初步尝试性探究阶段。在今后的研究中,亟待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其一,首先需进一步厘清文学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任何学科理论的建构首先要解决针对什么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的问题。文学传播学研究,要研究文学传播现象,关于“文学传播”一词,从内涵出发,联系文学活动实际,我以为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文学传播”可以狭义地解释为利用某种媒介把文学作品加以扩散的过程。例如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其次,还可以广义地把“文学传播”理解为人的“文学社会意识”进行传播的过程。一是指人们基于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形成具体的审美意识,即文学社会意识,并以文学活动的形式加以传播。在此意义上,传统的文学活动亦即文学的生产活动和文学传播活动。此即洛文塔尔所谓“文学本身就是传播媒介”之意。再则,还应包括狭义的文学传播。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显然应该从后一种即广义上去理解。从外延看,则应包括人类社会一切文学传播现象。当然,无论是对广义的文学传播的研究还是对狭义的文学传播的研究,都须以文学传播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为基本切入点或逻辑起点。
从前述有关学人关于文学传播学的论述看,我以为有的学者对文学传播学研究对象问题的阐述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例如霍有明教授和李永平教授在《文学传播学刍议》一文中写道:“从理论上讲,文学传播学以历史上所有时间段的文学为研究对象……”,李永平教授在《文学传播学论纲》一文提出:“文学传播学是从媒介文化的视域来研究文学的话语体系,研究传媒的文学特性、文学流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的特征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文学活动包括文学的生产和传播两个方面,传播学研究传播现象,如果把文学生产包括在内,是否合理?似应进一步斟酌。当然,在传播实践中,包括文学生产和文学传播在内的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传播过程往往交织在一起,很难完全分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文学生产亦一并归入文学传播之中,不加区分。另外,对于所言“传媒的文学特性”之具体意义亦须有进一步的说明。
柯卓英教授在《文学传播学的理论建构》中提出:“文学传播学……考察文学传播过程,讨论这种不同于一般大众传播的文学传播的特殊规律及其原理、原则。”“文学传播学是研究文学信息系统及其嬗变规律的学科”,此处的研究对象前面谓“文学传播过程”,后面谓“文学信息系统及其嬗变”,二者是否同一?从作者表述来看,“文学信息是指文学传播中的信息,文学信息具有传播价值。文学信息在内容上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在形式上包括语言、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动画……。”文学信息在“形式上”是否可以“包括……图片、影像……动画”等?对“文学信息系统及其嬗变”具体如何解释?为什么以之为文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似都需予以进一步思考。
总之,关于文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究竟为何,学界尚需进一步研究。
其二,关于文学传播学学科构成,有关的论述还有进一步系统化和细化的必要。
所谓需要进一步系统化,是说应该从传播学和文学的特质出发,厘清文学传播学的学科构成——其中首先要搞清文学传播学研究的问题有哪些。例如霍有明先生和李永平先生提出“文学传播学包括文学传播学理论、文学媒介、语言传播学、文体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和跨文化文学传播”,这几个分支确定的依据或原则是什么?其间是什么关系?两位学者提出文学传播学研究的内容是两个方面的内容:“文学本体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的关系,主要研究文学的本体要素如人物形象、题材、体裁、叙事策略、音韵、语言、修辞、媒介等与传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文学外部要素与传播之关系,主要研究传播的社会控制与文学传播、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文学生产、家族地域与文学流派的形成、传播媒介的变迁与文学传播模式、方式的演变等”。这个限定也还有进一步斟酌之处。此处所言两种“关系”的确都是文学传播学所应研究的。此外,此两种关系所涉及的各因素以及文学传播各环节的本质、规律也都应从传播学的角度给予更系统地研究;对于各种不同的文学传播样态或形式也都应该从理论上进行探讨。
曹萌教授在《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介》一文中提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涉及有关“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功能、传播思想、传播类型,以及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重要因素等内容或对象的研究,探析中国古代文学信息的产生及其传播规律。”此处所论虽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却也可以体现其对一般的文学传播研究的认识。大体看来,曹萌教授的论述对于作为传播主体的受者及其接受环节并未考虑到。另外,文学传播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从传播的社会系统模式出发,文学传播环境自然也需作为文学传播研究的必要内容。
柯卓英教授在文中提出:“文学传播学……考察文学传播过程,讨论这种不同于一般大众传播的文学传播的特殊规律及其原理、原则。文学传播学的学科构成可分为理论文学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学、实务文学传播学三个分支学科。其中,理论文学传播学是文学传播学的理论基础部分,即考察和研究文学传播活动的发生,在发展和运作方面的规律,它与随自己互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关系……。历史文学传播学……研究文学传播史及文学传播史学的本质、意义与关系。应用(实务)文学传播学……是对已获得的文学信息及其科学加工、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的研究,以解决文学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实践问题。”又“从学科角度”提出:“从理论角度而言,文学传播学应该研究文学传播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与传播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其他传播学分支学科比如新闻传播学之间的关系。”这里的论述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的,但仍存在需完善之处。质言之,此处的论述还有进一步清晰化的必要。例如所言“不同于一般大众传播的文学传播”如何解释?文学传播的“特殊规律”与“其原理、原则”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对“文学传播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应该如何去解释?等等。
相对而言,文言教授主编的《文学传播学引论》一书从文学传播理论与方法的角度建构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文学传播学学科框架,其中甚至涉及对“文学传播的媒介历史”以及文学传播研究方法的探讨,某些部分的论述颇为详细。但该书由于更多地是从传播学传统学派理论框架出发展开论述,因而在文学传播与社会之辩证关系方面着墨欠缺。该书虽然设有“文学传播的控制”一章,但也只是论述了“更接近于传播者研究,在本书中也就是针对文学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的研究”。⑥而从传播的社会系统观念出发,文学传播与社会系统之辩证关系的研究乃是文学传播学学科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之,有关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的研究还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其一,研究对象的泛化和窄化问题。一些学人把文学传播研究的对象扩展到文学生产甚或作为文学同门的一些艺术领域,也有的论述又似乎仅关注了大众传播形态的文学传播现象。其二,在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构成方面,亦应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强化其系统性、完整性。
总体看来,我国的文学传播研究起步时间并不算长,尤其是对于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的探讨时间短,研究者队伍人数也比较少,成果也比较少,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学术积累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①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②曹萌:《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③王绍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改革与文学传播学的创建——评曹萌的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系列著作》,《吉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赵丹丹:《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评曹萌的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系列著作》,《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④柯卓英:《文学传播学的理论建构》,《新闻知识》2008年第1期。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⑥文言主编:《文学传播学引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8页。
标签:文学论文; 传播学论文; 新闻与传播学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