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种所有制的辩证关系_所有制论文

论两种所有制的辩证关系_所有制论文

论两种所有制的辩证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所有制论文,辩证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产资料所有制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公有制,一种是私有制。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评价两种所有制的优劣好坏?这是经济学重大的理论问题之一,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我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只有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分析两种所有制的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两种所有制的区别

什么叫公有制?什么叫私有制?两种所有制的区别是什么?学术界有不同认识。

传统的观点认为,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的形式,私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私人占有的形式。在现代社会,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两种所有制的关系是根本对立,姓“社”姓“资”的关系。这种观点早已写进辞典、教科书,成为学术界的正统观点。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在《于氏简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辞典初稿》中,提出了一种新观点:“公有和私有互为对词,公有制和私有制,公有制一般和私有制一般也互为对词。”“一定要区分一般的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一般的公有制的存在,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

有人不同意于光远的观点,坚持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当今条件下,谈到公有制,其内涵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决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一内容来抽象地谈论公有制。”

我认为,于光远提出公有制一般和私有制一般的概念是正确的,符合辩证法。经济科学的方法本来就包含抽象思维的方法在内,为什么不能抽象地谈论公有制?没有抽象的一般的公有制,哪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既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有一般的公有制。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公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公众所有的制度,私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的制度,两种所有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二者的区别是清楚的。

从我们国家来讲,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有两种形式: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私有制也有两种形式:个体所有制和私营业主所有制(私营企业)。

两种所有制的区别本质上是公与私的区别,而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不等于公有制,资本主义也不等于私有制,早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前,公有制和私有制就存在过。因此,要把一般的公有制、私有制和具体社会形态的公有制、私有制区别开来。

二、两种所有制的联系

两种所有制不仅有区别,而且有联系。否认二者之间的联系,就会陷入片面性。

传统的观点认为,原始社会是公有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这种简单绝对的划分法,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辩证法。

从历史上看,原始社会地广人稀,生产力非常落后。原始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没有财产,也没有所有制观念。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初步发展,产生了私有财产,原始人的头脑里才产生了私有观念。与此同时,那些本来就存在的非私有财产(如土地、森林等),在观念上就成为私有财产的对立物——公有财产。因此得出结论:公有和私有、公有制和私有制是同时产生的。没有私有制,就没有公有制;没有公有制,也就没有私有制。这才符合辩证法。

两种所有制不仅同时产生,而且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是互相联系,同时并存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不是单纯的私有制社会,而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社会。

有人说,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公有制,“公有制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才有可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这种观点不符合客观事实,错在把一般的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混为一谈。

我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同时也存在公有制。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公有制经济,而不是任何资本家的私有经济。否则,就不存在国有经济私有化了(出卖国有企业给私人)。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公共事业,公共事业单位(如公立学校、图书馆、公园等)的财产也是公有财产,而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

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同时也存在私有制。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消灭私有制。我们国家在文革期间要消灭私有制,“割资本主义尾巴”,实践证明是失败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两种所有制不仅在一个国家(社会)同时并存,而且在一个企业内部也可以同时并存。我国五十年代的公私合营企业便是例证。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公司也是例证。股份公司不是单纯的公有制企业,也不是单纯的私有制企业,而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股份公司有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国家控股公司具有明显的公有性,私人控股公司具有明显的私有性。公有性不等于公有制,私有性不等于私有制,而是公私所有制。股份公司具有公私二重性,表明两种所有制在公司内部可以兼容。不仅可以兼容,而且可以扩容(增资配股),兼容性和扩容性是股份公司的优越性,有利于资本经营和企业发展,因此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我国的一些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有利于扩大国有资本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并非私有化。

三、两种所有制的转化

两种所有制不仅互相区别,互相联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公有制可以转化为私有制,私有制也可以转化为公有制。

有人说:“公有制和私有制有根本区别,其界限是不能冲破的。”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一)从新中国历史上看,建国初期,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不冲破私有制的界限,哪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抓大放小”的方针,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国有小企业可以改组、改制、租赁、承包、拍卖等,实行非国有化或私有化。其中有一部分小企业已经变成私营企业。公有化或私有化,国有化或非国有化,只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都是正确的选择,否则,就是错误的选择。不问国有小企业死活,反对国有小企业私有化,也是一种思想僵化。

(二)从企业规模看,公有制企业规模小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私有制转化。例如,只有几个职工的集体小企业,资产不过几万元,名义上是公有,实际上是私有。因为资产太少,几个人随时都可以私分,企业随时都可能解体。合作化时期建立的工商集体所有制企业,现在有很多已经解体了。农村集体所有制,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也带有个体因素。相反,私营企业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公有制转化。例如,雇工上千人,资产过亿元的私营大企业,名义上是私有,实际上是公有,因为巨额资产对个人来说是身外之物,生不能花完,死不能带走(子孙后代有继承权,但国家要征收高额遗产税),归根到底是社会财富。香港爱国资本家陈嘉庚、李嘉诚、霍英东等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把自己的亿万财富捐献给国家、社会,对社会贡献很大。

(三)从分配方面看,公有制企业的经营收入有很大一部分要分配到职工个人(工资、资金、津贴、福利等),转化为私有。私有制企业的经营收入要依法纳税,上缴国家,转化为公有。私营企业越多,向国家纳税越多,对国家贡献越大。国家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反映了公有和私有的互相转化。

(四)人民群众自愿捐款集资修路、架桥、建学校,是私有向公有转化。这种转化对社会进步意义很大。相反,有些领导干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化公为私、贪污受贿,造成国家、集体资产大量流失,则是公有向私有转化。这种转化对公有制损害很大。

两种所有制不仅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必然互相转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促进两种所有制的合理合法转化,防止两种所有制的无理非法转化。不理解不承认这一点,就是思想僵化。

四、两种所有制的优劣

两种所有制的优劣问题是学术界争论最激烈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到改革。

传统的观点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消灭剥削、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等等)。私有制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万恶之源(产生阶级、剥削、两极分化等等)。因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改革开放以来,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经过真理标准和生产力标准大讨论,人们的思想获得了一次又一次解放,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就决定了生产关系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判断各种经济成份优劣好坏,不能以姓“公”姓“私”为标准,只能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以姓“公”姓“私”为标准,断定公有制天生就比私有制优越,中国就没有必要进行改革,就不应该允许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存在和发展。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就是公有制的一统天下,私有制只剩下一条“尾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允许并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存在和发展,才有了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反之,若断定私有制比公有制优越,中国就没有必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不应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应该全面实行私有化。显然,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两种所有制各有利弊,谁也不能代替谁。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判断两种所有制的优劣好坏,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各种经济成份长期并存、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其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个组成部分,市场经济就不健全。对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鼓励、引导、规范,使之健康发展,绝不能因为姓“私”而限制其发展。各种经济成份的优劣好坏,只有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才能体现出来。

(二)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国家的综合国力首先是经济实力,以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为主要标志。国民生产总值是由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创造的,国家财政收入来源于各种经济成份企业上缴国库的税金。因此,判断各种经济成份企业的优劣好坏,就看能给社会提供多少优质产品和服务,能给国家上缴多少税金,前者是对社会的贡献,后者是对国家的贡献。贡献大小是可以比较的,优劣好坏从比较中才能看出来。

(三)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选择什么样的所有制是实现根本目的的手段。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广开就业门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因此,判断各种经济成份企业的优劣好坏,就看能给人民提供多少就业机会;就业之后,能够获得多少实际收入。劳动者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是把收入放在第一位的。公有制虽然比私有制重要可靠,也只能放在第二位。如果国有、集体企业职工收入比私营、外资企业高,劳动者当然求之不得,不会选择私营、外资企业。反之,人才就会外流,流向私营、外资企业,甚至流向国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目前,我国多数国有企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些国有企业长期亏损,连工资都发不出,比私营、外资企业好在哪里呢?为了解决国有企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中央制定了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政策,这是完全必要、势在必行的。对于大批下岗失业职工来说,不妨谈点私有制的优越性,鼓励他们去创业。

总之,我们中国是“一国两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的关系并不是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长期并存、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关系。目前,大陆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与港、澳、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这种形势下,照搬照抄马列词句,谈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不合时宜,意义不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唯一出路。

(收稿日期:1998-11-05)

标签:;  ;  ;  ;  ;  ;  ;  

论两种所有制的辩证关系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