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银行业的生态形象--中国银行业评级白皮书_银行业论文

2005年中国银行业生态图景——中国银行业评级白皮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景论文,白皮书论文,银行业论文,年中论文,中国银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于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财务实力的综合分析,中诚信国际根据可以获得的内部信息和银行公布的公开信息,对中国银行体系中5家国有(控股)银行、10家股份制银行和3家城市商业银行进行了公开评级。

国有银行信用等级有所调高

中诚信国际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法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以个体评级为主,个体评级与支持评级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和未来预测、跟踪相结合。

中国银行业信用评级结果包括银行综合财务实力评级、个体财务实力评级和评级展望。这18家银行的评级结果分别如下表1。

表1:中国18家银行评级表

银行

综合财务实力等级 个体财务实力等级

评级展望

国家开发银行 AAA**

 稳定 

中国工商银行 AAAA[,i] 正面

中国建设银行 AAAAA[,i][-]

 正面

中国银行

 AAAA[,i]+ 正面

中国农业银行 AAABB[,i] 稳定

交通银行

 AA AA[,i][-]

 正面

深圳发展银行 BBB[-]

BBB[,i][-]

稳定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AA[-]

 AA[,i][-]

 负面

中国民生银行 A A[,i] 稳定

招商银行

 AA AA[,i] 正面

华夏银行

 A[-]

  A[,i][-]

  稳定

中信实业银行 A BBB[,i][+]

稳定

中国光大银行 BBB[+]

BBB[,i]稳定

兴业银行

 A A[,i] 稳定

广东发展银行 BB+BB[,i] 稳定 

北京银行

 A+ A[,i][-]

  稳定

上海银行

 AA[-]

 A[,i][+]

  负面

南京市商业银行AA[-]

 A[,i][+]

  稳定

中诚信国际充分肯定了国有银行在国家主导的银行改革和财务重组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基于对国有银行的坏帐剥离、外汇注资、财务重组和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因素的考虑,以及对国有银行公开上市积极影响的预期,中诚信国际调整了已经完成财务重组与公司改制的中国建设银行与中国银行和初步完成财务重组并正在进行公司改制的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体财务实力等级。

将中国建设银行的个体财务实力评级从A[,i]+上调为AA[,i]-,评级展望为正面;将中国银行的个体财务实力评级从A[,i]上调为A[,i]+,评级展望为正面;将中国工商银行的个体财务实力评级从BBB[,i]上调为A[,i],评级展望为正面;维持中国农业银行的个体财务实力等级,评级展望为稳定;将交通银行的个体财务实力评级从A[,i]+上调为AA[,i]-,其评级展望为正面。

基于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和风险的综合分析,维持招商银行AA[,i]个体财务实力评级等级,评级展望为正面。

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和华夏银行等其他股份制银行的信用等级维持不变,评级展望均为稳定。

基于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和其地位不断提升的关注,首次公布了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影响力较大的三家银行的信用评级结果。分别为:北京银行A+/A[,i]-/稳定、上海银行AA-/A[,i]+/负面、南京城市商业银行AA-/A[,i]+/稳定。基于上海银行贷款结构中房地产贷款比例过大和上海房地产市场潜在风险的考虑,该行的评级展望为负面。

三行被调低等级或展望负面

深发展被调整一个子级

基于深圳发展银行偏低的资本充足率、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和较低的拨备覆盖率对其持续发展的压力和潜在风险的考虑,将其综合财务实力和个体财务实力评级等级均向下调整一个子级,从BBB/BBB[,i]调整为BBB-/BBB[,i]-,评级展望为稳定。

降级的理由是:(1)资产质量恶化。2004年,深圳发展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2003年底大幅上升了24.21%,不良贷款率上升2.9个百分点,至11.41%,虽然2005年上半年公司加快处置不良贷款,截至2005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略有下降至10.74%,但不良贷款余额继续呈上升趋势,显示公司仍有新增不良贷款产生,资产质量改善乏力且有所恶化;(2)拨备覆盖率仍然偏低。2004年末,公司的拨备比率为35.49%,与上年大体持平,2005年6月末增至41.48%,但与同业相比仍属于较低水平,不能有效覆盖风险;(3)贷款结构不合理状况加剧,深发展目前85%为公司业务,仅15%为零售业务,造成公司贷款客户集中度非常高。截至2004年底,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分别高达16.92%和128.7%,较2003年末分别上升了12.33和83.54个百分点,大大高于10%和50%的监管上限。贷款过于集中不利于分散风险;(4)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2004年末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仅为2.3%,较上年末下降了4.66个百分点,严重低于监管标准。(5)核心资本严重不足。国内大多数银行都是核心资本充足率达标而附属资本不足,而公司的核心资本严重不足,2004年底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仅为2.3%,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2005年6月末为3.14%,仍低于监管标准0.86个百分点。(6)筹资计划面临困难。公司核心资本不足影响了公司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渠道;而作为上市公司,深发展目前面临股权分置改革问题,这将影响公司私募及配股等筹资计划的进程。如果公司仅通过内部经营提高资本充足率,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总的来说,深发展目前财务状况的恶化更多的是原有问题的暴露,这可能与新桥投资入股后对公司的重整有关。从2005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公司各方面有一定的改善,但与2003年的状况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所以报告对其进行了调级。新桥投资入股后能否对深发展的经营管理进行实质性的改善还有待时间观察。

民生银行从A+/Ai+调整为A/A

中国民生银行的综合财务实力等级和个体财务实力等级被调低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随着信贷规模高速扩张导致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额上升的潜在风险日益加大,2004年、2005年上半年不良贷款额快速增长。同时,该行贷款结构不太合理,业务地区和客户相对集中,中长期贷款和房地产贷款也快速增长,宏观调控对该行的影响较大。而且,近几年业务高速扩张对该行营运模式和内控机制是一个严峻考验,目前该行面临着业务转型。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我们将民生银行的综合财务实力等级和个体财务实力等级从A+/Ai+调整为Ai/Ai,评级展望为稳定,并密切关注该行在贷款结构调整、内控机制建设、资本充足率水平和不良贷款控制等方面的进展。

浦发行评级展望是负面

浦发银行近几年房地产贷款和以房产为主的个人贷款增长迅速,2004年增速达45.9%,已占贷款余额的27.7%,居股份制商业银行首位,且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贷款占贷款余额的50.43%。由于近几年三省市尤其是上海房地产市场价格增长过快,宏观调控引发不良贷款的风险隐患正在加大。2004年浦发银行不良贷款额76.16亿元,上升11.62亿元。同时,随着经营规模不断扩张,浦发银行面临较大的资本压力。因此,我们维持浦发银行AA[,i]-个体财务实力评级等级,将评级展望列为负面,并密切关注该行在资本补充、贷款结构调整、不良贷款控制等方面的努力。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报告认为,目前银行业的改革进展仅仅是财务上的表现,银行业改革的实质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和金融稳定运行,2004年中国银行业取得了重要成就,如政府主导的银行改革取得进展,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初步完成了财务重组;国有银行资产质量的有所改善,不良贷款率的总体水平下降;资本充足率有所提升,银行业总体风险得到缓解;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但发展中的问题依然严峻。

信贷过快增长中潜在风险增大

2004年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进一步得到扩张。但从不同类型银行的扩张速度来看存在明显的差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是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国有商业银行的两倍,城市商业银行的扩张速度也大大提升(表2)。

表2 2004年银行业资产规模与增长速度

总资产(亿元) 增长速度 (%)  占比(%)

银行业金融机构

315989.8

  13.6

  100

国有商业银行

 169320.5

  11.2

  53.6

股份制商业银行

46972.2

  22.2

  14.9

城市商业银行

 17056.316.35.4

其他金融机构

 82640.913.6

  26.2

资料来源:中诚信国际银行业数据

根据观察,2003年以来银行信贷规模的过快扩张受2004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影响,可能导致银行新增贷款中不良贷款的反弹,2003年中国的银行体系投放2.99万亿元的信贷,2004年1-6月份银行体系新增信贷规模1.43万亿元,这其中部分贷款由于一些项目的惯性中断和上下游产品影响以及其中某个信用链条的脱节可能形成新的不良贷款,中国银行业资产和信贷规模扩张中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降低不良贷款规模和比率的任务依然很艰巨。

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

2004年中国银行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经营业绩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全行业共实现利润近930亿元,比2003年增加620亿元,增幅达200%以上。

但我们注意到,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偏弱。报告的估算表明,2004年15家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拨备前总资产收益率为1%,提取大量的不良贷款拨备后,银行总资产收益率只有0.5%左右,净资产收益率为9.3%,与国际银行业的盈利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表3)。

表3 2004年主要银行盈利能力

 平均资产收益率 平均权益收益率

国家开发银行 2.03%  17.68%

中国工商银行 0.97%

1.39%

中国建设银行 1.58%  25.40%

中国银行

 1.42%  10.23%

中国农业银行 0.22%

1.85%

交通银行

 0.68%

1.97%

深圳发展银行 1.19%

6.70%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1.50%  15.12%

中国民生银行 1.08%  18.07%

招商银行

 1.44%  16.06%

华夏银行

 1.06%  11.15%

中信实业银行 1.08%

1.74%

兴业银行

 0.75%  12.61%

注:平均资产收益为拨备前利润/平均资产

资料来源:中诚信国际银行业数据

同时也注意到,各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高度依赖于央行存款准备金利息收入,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净利息收入占税前利润的比例达到91%以上。随着2005年3月中央银行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的年利率1.62%调低到0.99%,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利息收入将会降低,依赖中央银行利息收入的收入结构将会受到影响,利润来源将会减少。

同时,随着金融“脱媒”的逐步显现,中国银行业主要依靠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还会下降。目前,中国银行体系中最活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尽管其财务状况全面好转,但各家银行的盈利状况也参差不齐,总体上看上市银行的经营情况、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要比非上市银行的财务表现好。

资本缺口仍旧巨大

2004年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主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或超过了8%的监管要求,个别银行达到了10%的稳健水平,预计,随着银行改革和财务重组的进展以及银行经营业绩的提升,这一比例还将会进一步提高(图1)。

图1 2004年中国主要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标

附图

但我们注意到,资本严重不足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的突出问题,即使按照较为宽松的口径计算,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与国际银行相比明显偏低。按照新的资本监管口径计算,从资本中剔除专项准备、其他准备及当年利润等传统项目,并且对尚未提足的贷款损失准备也从资本中扣减,同时不考虑国内外风险资产发生变动的情况,要使整体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最低要求,则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依然巨大。因此,要达到监管要求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补充资本金缺口。

不良贷款比率仍偏高并可能反弹

据统计,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76亿元,比2003年初减少394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比年初下降4.6个百分点。从不良贷款的结构看,2004年末主要商业银行损失类贷款余额5202亿元,比年初减少1581亿元;可疑贷款余额8899亿元,比年初减少2191亿元;次级贷款余额3075亿元,比年初减少175亿元。损失类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比重为30.3%,比年初下降1.8个百分点,反映出不良贷款的结构有所改善。

但我们注意到,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体现了政府财务重组的成效而非真正的信贷资产质量的改善,2004年银行业总体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更多是依靠信贷规模扩张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产生的结果。如果宏观经济出现波动,信贷规模紧缩,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规模和比率可能会出现反弹。同时,银行中长期贷款的风险长期化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及部分地区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的隐性风险也不可忽视。2004年末四大国有银行汇总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贷款率在10%-11%之间(表4),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不良率较高。尽管目前个人房地产按揭贷款的不良率较低,仅为1.5%左右,但随着未来房屋税收政策的逐步到位和物业管理费的提高,个人按揭贷款可能出现风险。

表4 2004年四大国有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

 全部 开发商贷款 个人购房贷款

中国工商银行 3.0%

7.4%1.2%

中国农业银行 8.1%  16.6%2.1%

中国银行

 4.8%  12.8%1.8%

中国建设银行 3.7%

7.3%1.2%

汇总 4.6%  10.5%1.5%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未来发展展望

政府对国有银行支持度将逐渐减弱

2004年和2005年政府又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实施了第二次财务救助,从中国外汇储备中先后拿出600亿美元注入三家银行,总共剥离7300多亿元可疑类贷款和核销4500亿元损失类贷款(表5)。上述政府对国有银行的救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解决了国有银行的历史包袱和沉重负担,但国有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还有赖于其自身经营机制的转变和公司治理的提升。

表5 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财务重组总览

财务重 国家资本金  资本

可疑类

 损失类

 重组后不

不良贷款拨 发行

组内容

注入

充足率 贷款处置

贷款处置

良贷款率

备覆盖率 次级债

汇金公司225

建设

亿美元注资, 11.95 1289亿元, 核销569亿元

3.7%

  69.9%  233亿元

银行

其他国有企

业80亿元

中国

汇金公司225

银行

亿美元注资

8.62 1489亿元 核销1424亿元

5.12%

 71.7%  260亿元

汇金公司150  剥离2460亿元,

工商

亿美元注资, 设立汇金和财政

银行 9.12 4590亿元  4.58%

 100.0% 350亿元

财政部1240

部共管账户,用未

亿元 来收益逐年冲销

资料来源:根据三家银行公布的财务重组方案整理。

但随着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改革的完成,国有银行获得政府信用支持的力度将逐步减弱,国有银行的信用水平将主要依赖其自身的财务实力。

银行业竞争加剧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正朝着多元化发展,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明显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和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并逐步蚕食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表6)。

表6 1999-2004年各类银行规模(市场份额)比较表

银行类型2004年底

2001年底 1999年底

 贷款  存款

贷款  存款

贷款  存款

国有商业银行 62.8% 63.7% 69.8% 67.8% 75.8% 70.4%

其他商业银行 17.5% 16.6% 11.1% 12.3%  6.7%  9.0%

城市商业银行 6.2%  6.9%  5.3%  6.0%  4.9%  6.7%

农村信用社  12.0% 12.2% 12.3% 13.4% 10.6% 13.5%

外资银行

 1.5%  1.5%  1.5%  0.5%  1.9%  0.4%

资料来源:2004《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由于受到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的限制,外资银行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小。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逐步开放,上述限制将在2006年底之前被逐步取消,外资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模式、高附加值的服务、先进的风险防范技术和科技手段以及优秀的金融创新能力,国内银行将直面来自外资银行在业务和人才方面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预计,外资银行将会更多的侵蚀国有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从近期发展趋势来看,2005年外资银行在参股中资银行、经营地域扩张及本土化方面的走向最值得关注。另外,外资银行参股对象由商业银行向其他金融机构扩展,参股目标的多元化,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监管机构对混业经营的限制,从而在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

利率市场化考验商业银行

中国银行业人民币贷款利率已经过渡到了实行上限放开,下限管理阶段,这是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表7)。2005年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1.62%调低至0.99%等利率市场化举措的实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商业银行根据风险因素自行进行差别定价,强化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负债管理。

表7 2004年以来的中国利率制度变革

时间 利率制度变革内容

>取消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限制,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

2004年10月

倍;

  29日

 >央行同时宣布充许存款利率下限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

 范围内浮动。

>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不再实行人行所统一规定的优惠利率,

 并赋予商业银行对该利率实行下限管理的许可权,商业银行可根据

2005年3月

 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准和内部定价规则;

  17日

>人行决定将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的年利率1.62%调

 低至0.99%。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资料。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银行业改革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也将逐步加快。政府宏观调控将更加注重依赖利率机制。我们认为,中国的银行体系中,竞争力较强、管理水平高、成本收益好、创新能力强的银行将凭借其优势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中国银行业发展既面临利率市场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存在着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业务创新机会,利率市场化将考验中国银行业对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能力以及风险定价机制和定价能力。

汇率体制变革加重银行业市场风险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将给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及向国际化转型的国有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挑战。报告认为,人民币汇率体制的变革只是转向更灵活的汇率体制的第一步,未来的汇率政策走向与市场预期才是关键。可以预期,未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将逐步放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篮子货币为参考的中心汇率将更加反映市场力量的影响。因此,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进一步小幅升值是必然趋势。

今后汇率走势与央行管理汇率的不确定性,对银行业的经营和风险管理的影响更大。由于国内银行刚刚开始从单一的重视信用风险控制转向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对利率、汇率变动可能造成的市场风险认识非常有限。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必须开始应对市场风险,安排人民币资产与外币资产的匹配问题,需要有相应的对冲汇率风险的手段,这将考验中国银行业识别和管理市场风险的能力。

需建立资本金补充的长效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弥补资本金缺口主要采取上市融资、发行次级债、通过银行利润补充、发展表外业务、调整资产结构。根据中国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和银行业监管政策,前两种方式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操作复杂;而目前银行的利润率普遍不高,通过财务盈余短期内难以实现资本金的迅速补充。发展表外业务,对于目前以存贷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商业银行而言将较为困难。所以,调整资产结构,控制风险资产的规模是保证资本充足率尽快达标的一个最直接的操作办法。从长期来看,如何建立资本金补充的长效机制是未来中国银行发展的重要挑战。

面临融资体制和盈利模式变革挑战

中国的金融体制是一种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体制,银行贷款在社会全部融资中的比重在80%以上(图2)。

图2 中国非金融机构部门筹资结构变化

附图

这种金融体制和融资格局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难以有大的转变,这也造成了中国银行业主要盈利来自于贷款利差收入,统计资料表明(表8),中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仅占其收入总额的19%左右,而国外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例达到35%以上。在中国银行业现有的资产结构中,信贷资产一般占85%左右,利差收入在总收入结构中占90%以上。

表8 中外银行非利息收入比例比较

国有银行

 非利息收入占比 国外银行 非利息收入占比

中国银行 18.86%

 美国银行

 36.00% 

中国工商银行

  8.30%

新加坡银行

36.90%

中国建设银行

  9.60%

 香港银行

 34.00%

深圳发展银行

 13.00%

 韩国银行

 14.00%

上海浦发银行

 17.00%

 汇丰银行

 22.22%

中国民生银行

 34.00%

德意志银行

43.88%

华夏银行 24.00%

 花旗银行

 46.00%

招商银行 30.00%

摩根大能银行

47.20%

平均

 19.35%平均34.88%

注:韩国银行数据为2005年上半年数据,国有商业银行数据为2004年数据,其余均为2003年度数据。

资料来源:中诚信国际银行业数据

在上述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利润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张,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通常要受到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股东投资回报期望等因素的约束。从长期看,依靠现有的经营结构来推动商业银行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实施结构调整是商业银行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发展战略转型、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必然选择。

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业存贷款利差的缩小是必然趋势,因此中间业务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方向的增值业务,中国资本市场新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出现,发行短期融资券等在给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带来挑战的同时,对其发展中间业务也带来了机会。但中诚信认为,中国银行业发展多样化的业务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程。

标签:;  ;  ;  ;  ;  ;  ;  ;  

2005年中国银行业的生态形象--中国银行业评级白皮书_银行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