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蓬地上部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骆驼蓬地上部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姚伟琴[1]2004年在《骆驼蓬地上部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植物化学和现代化学分离理论为基础,采用常规技术和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产抗癌民族药物骆驼蓬地上部材料所含化学成分通过试管法和圆形滤纸法进行了系统预试,并对醇提物的不同极性部分进行了小麦蚜虫杀灭活性探讨,在此基础上采用溶剂提取、薄层层析、柱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了部分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测定、波谱分析等手段对纯品进行了鉴定。另外对骆驼蓬种籽和茎叶中所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及提取工艺作了研究,为进一步工业化生产提供基本参数。这些研究为骆驼蓬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意义的结果。实验获得以下结果:1. 采用试管法和圆形滤纸法,对全草进行化学成分系统预试结果表明,醇提物中可能有挥发性成分,生物碱、黄酮及其苷、酚性成分、强心苷等,但未检出甾体、萜类、蒽醌及其苷、内酯及香豆素等成分。在水提物中检出鞣质、多糖及其甙、氨基酸等成分,未检出皂苷。 骆驼蓬茎叶中总黄酮含量为 0.275%,种籽中总黄酮含量为 1.452%。表明种子中的黄酮含量远远高于茎叶中的。有关骆驼蓬黄酮含量的数据未见报道。2. 将骆驼蓬地上部醇提物分为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水五部分,提取得率分别为 4.6%、1.7%、0.3%、4.8%、7.6%。分别配成 2g.L-1 至 0.1g.L-1 一系列浓度梯度,以小麦蚜虫为供试昆虫,采用浸叶法进行杀虫试验。结果表明,表明浓度越高,活性越大;其中在 2.0g.L-1处理时水部分和氯仿部分活性非常明显,小麦蚜虫校正死亡率分别可达 95.46%,90.83%。3. 采用溶剂提取、薄层层析、柱层析等方法,对骆驼蓬茎叶醇提物分离得到 6 种化合物,其中 4 种经熔点、MS、1HNMR 等理化性质测定,鉴定为 β-谷甾醇,β-胡萝卜甙,(±)鸭嘴花碱,去氢骆驼蓬碱。其中 β-谷甾醇和 β-胡萝卜甙在骆驼蓬茎叶中是首次分出。4. 按正交试验设计,以骆驼蓬总黄酮含量为控制指标,采用热回流提取、超声波提取等方法,对茎叶、种子中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溶剂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次数、样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波提取工艺中,提取剂浓度对提取效果影响最大;在热回流提取中,茎叶提取中提取次数对提取效果影响较大,种子提取中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影响较大。以茎叶为原料,超声波提取工艺为:样液比 25:1、时间 60min、提取剂浓度 60%、温度 60oC。热回流提取工艺为:样液比 15:1、时间 25min、提取剂浓度 75%、次数 3;以种子为原料,超声波提取工艺为:样液比 15:1、时间 40min、提取剂浓度 90%、温度 40oC。热回流提取最佳提取工艺为:样液比 25:1、时间 25min、提取剂浓度 90%、次数 1。

张义英[2]2006年在《骆驼蓬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骆驼蓬属(Peganum L.)植物在我国有3种: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骆驼蒿(Peganum nigellastrum Bge)和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maxim.)Bobr.),该属植物均有毒,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类化合物,它们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中抗肿瘤活性最为显着,该属的3种植物还是我国沿用己久的民族药。本文拟以植物化学理论和现代化学分离分析技术为基础,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骆驼蓬、骆驼蒿和多裂骆驼蓬的不同药用部位(茎、叶和种子)中的总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明确其在3种植物中的分布特征;并利用氯仿.甲醇二元溶剂提取法和GC-MS对这3种植物叶中的可溶性有机组分进行测定分析,比较3种植物叶中可溶有机组分(全组分)的组成差异特征;同时采用抑制菌丝生长法测定了骆驼蓬地上部分(包括种子)醇提物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等5个萃取部分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辣椒疫霉病菌(Phytohthora capsici)、南瓜枯萎病菌(Fusarium bulbigenum)、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niveum)和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l)等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另外,拟采用色谱分离方法对骆驼蓬茎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测定和波谱分析等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上述一系列研究,明确这些资源的化学特征,为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这些重要的植物资源提供依据。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骆驼蓬属3种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茎、叶和种子)进行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骆驼蓬属的不同种植物不同药用部位,生物碱的含量不同,并存在一定的差异。生物碱在同一植株中的分布为:种子>叶>茎。种子中总生物碱含量丰富,平均含量为7.889%。对种子来说,多裂骆驼蓬种子中生物碱的含量最高(8.255%)而骆驼蓬种子中的生物碱含量最低(7.283%);对茎和叶而言,骆驼蓬茎(0.266%)和叶(0.377%)中生物碱的含量最高,骆驼蒿叶中生物碱的含量最低(0.170%)。2.利用氯仿.甲醇二元溶剂提取法和GC-MS分析法对骆驼蓬属植物骆驼蓬、骆驼蒿和多裂骆驼蓬叶中的可溶有机组分进行了检测。共鉴定出85个化合物,在该属3种植物叶中均含有,但相对含量明显不同。即使同种植物不同产地或不同储藏时间的可溶有机组分的含量也有所差异。这些可溶有机组分主要以饱和烷烃、酯类化合物和脂肪酸类化合物为主,另外还有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类化合物和少量的酮类化合物。其中新疆骆驼蓬叶中非极性部分饱和烷烃和弱极性部分酯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分别达92.44%和85.67%,而在骆驼蒿II(新采)中的含量最低,分别为46.11%和38.289,0,极性部分的脂肪酸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骆驼蒿I(储藏一年)和骆驼蒿II中的差别最大,分别为58.46%和93.96%。

李越鲲[3]2005年在《骆驼蓬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指出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隶属于蒺藜科,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中抗肿瘤活性最为显着。本论文对骆驼蓬地上部分化学成分通过试管法和圆形滤纸法进行了系统预试,在此基础上,以植物化学和现代化学分离纯化为理论基础,采用溶剂提取、薄层层析、柱层析等常规技术和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了部分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测定、波谱分析等方法对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本论文首次对骆驼蓬种子中生物碱超声提取工艺作了初步研究。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 采用试管法和圆形滤纸法,对骆驼蓬地上部分化学成分进行系统预试,综合两种预试方法的结果可以确定宁夏产骆驼蓬含有生物碱、黄酮及其苷类、多糖、氨基酸、挥发油成分,可能含有甾体、酚性成分、鞣质、有机酸,不含萜类、蒽醌及苷、内酯、香豆素及苷、强心苷、皂苷成分。2. 采用L9(3)~4 正交试验设计,以每50 克种子中总生物碱量为指标,考察了乙醇浓度(A)、液固比(B)和超声时间(C)叁个因素对骆驼蓬种子中总生物碱提取的影响,优选出骆驼蓬生物碱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为:A_2B_3C_3,即取骆驼蓬种子干粉加8 倍量(g/ml)的80%乙醇超声提取60min。3. 采用溶剂提取、薄层层析、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对骆驼蓬地上部分甲醇提取物分离纯化得到7 种化合物:Ⅰ(23mg),Ⅱ(33mg),Ⅲ(26mg),Ⅳ(97mg),Ⅴ(70mg),Ⅵ(64mg),Ⅶ(50mg)。经薄层检测、显色反应,判断化合物Ⅱ、Ⅳ、Ⅴ、Ⅵ、Ⅶ为生物碱。其中对两种化合物经熔点测定、IR、MS、1H NMR 等理化性质测定,确定化合物Ⅰ为棕榈酸(palm acid),化合物Ⅳ为鸭嘴花酮碱(vasicinone),化合物Ⅵ为(±)鸭嘴花碱(vasicine),化合物Ⅶ为脱氧鸭嘴花酮碱(deoxyvasicinone),均为已知化合物。上述研究结果为有效提取骆驼蓬种子总生物碱提供了可行的工艺参数,并从其地上部分获得5 种生物碱单体。这些为宁夏骆驼蓬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赵爽[4]2016年在《基于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转化及活性探讨维药骆驼蓬籽炮制机理》文中认为骆驼蓬(Peganum garmala L.3)为蒺藜科(Zygophyllaceae)骆驼蓬属(Peganum)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和全草均可入药。用于治疗咳嗽气喘、风湿痹痛、无名肿痛、风湿痹痛等症,是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沿用已久的民族药材。骆驼蓬在我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是极具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资源。骆驼蓬种子中的药用成分较高,目前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制备的骆驼蓬片是骆驼蓬在临床上应用的医院制剂,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该制剂安全、可靠、有效。骆驼蓬种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尤其具有显着的抗肿瘤作用。前期研究表明,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是骆驼蓬种子中含量最高的两种生物碱,也是主要的生物碱活性成分。骆驼蓬有小毒,传统使用中需要对骆驼蓬籽进行炮制。维医、蒙医和哈萨克医使用骆驼蓬籽进行临床治疗时,常用酒浸泡后使用,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有文献零星报道,骆驼蓬的使用前要炒制。目前,我国对骆驼蓬籽的炮制研究较少,且炮制前后骆驼蓬籽中的化学成分变化尚不清楚。基于此,本论文选择骆驼蓬籽中的主要化学成分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考察炒制前后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含量变化,并通过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体系探究两者转化的可能性。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转化后成分去氢骆驼蓬碱进行肝微粒体酶代谢研究,同时,比较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及去氢骆驼蓬碱对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推测维药骆驼蓬籽的炮制机理。一、 骆驼蓬籽中两种生物碱提取分离工艺及质谱裂解规律研究骆驼蓬籽,粉碎过筛,石油醚脱脂。脱脂后根据酸溶碱沉法得总生物碱。对总生物碱进行硅胶柱层析,洗脱剂:二氯甲烷-甲醇,点板合并、甲醇结晶得化合物粗品,反复柱层析,甲醇重结晶后得化合物1和化合物2,经鉴定化合物1为去氢骆驼蓬碱,化合物2为骆驼蓬碱。采用液质联用的方法研究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质谱裂解机制。将两种生物碱通过HPLC进行分离后,在正离子模式下,得到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质谱图。解析发现去氢骆驼蓬碱多级质谱和骆驼蓬碱多级质谱呈现相同的裂解规律,即其裂解主要是吡啶环上发生的RDA裂解以及吲哚环上取代基呈现的-CH3和-OH等自由基丢失,而吲哚环本身相对稳定。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模型,以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吸附率和解吸率为指标,从D101、LSA-5b、LSD-001叁种大孔树脂中筛选出LSA-5b大孔吸附树脂为纯化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树脂。分别从样品pH值、样品浓度、上样流速、乙醇洗脱浓度、洗脱流速、洗脱剂用量方面优化了树脂对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吸附和洗脱工艺条件。得到最佳的吸附条件是:上样溶液pH值为9、样品浓度为0.6g生药/mL、上样流速为2BV/h-最佳洗脱条件为:70%乙醇作为洗脱剂、洗脱流速为1.5 BV/h、洗脱剂用量为6BV;在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下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转移率可达70%以上,工艺稳定可靠。二、基于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炮制机理研究骆驼蓬籽炒制前后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含量变化分析。取净骆驼蓬籽,置预热的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有香气逸出,取出,放凉,备用,得骆驼蓬籽炒制品,通过HPLC测定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含量。结果发现,生品中去氢骆驼蓬碱的含量为72μg/g,骆驼蓬碱的含量为219μg/g;炒制品中去氢骆驼蓬碱的含量为125μg/g,骆驼蓬碱的含量为193μg/g。炒制后骆驼蓬碱的含量降低,去氢骆驼蓬碱的含量升高。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体系对骆驼蓬碱的生物转化研究。为了探讨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的转化,论文采用植物悬浮细胞体系对骆驼蓬碱的生物转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培养长春花、一叶蔌和烟草的植物悬浮细胞培养体系,加入底物去氢骆驼蓬碱乙醇溶液后继续培养至收获。应用薄层色谱法和质谱法对转化产物进行检识。结果显示骆驼蓬碱在该植物悬浮细胞培养体系中发生生物转化,且转化产物为去氢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在人肝微粒体中代谢产物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系统,对去氢骆驼蓬碱进行人肝微粒体代谢实验研究,平行建立2份去氢骆驼蓬碱的肝微粒体酶孵化体系,反应终止后,采用LC-MS-MS检测代谢产物。结果显示去氢骆驼蓬碱色谱峰与空白肝微粒体中的杂质峰及去氢骆驼蓬碱代谢产物峰达到良好分离,通过质谱分析去氢骆驼蓬碱的代谢产物为哈尔醇。去氢骆驼蓬碱及骆驼蓬碱体外抗肿瘤活性比较研究。通过CCK-8法观察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细胞迁移实验观察去氢骆驼蓬对Hela细胞的迁移抑制情况,结果发现去氢骆驼蓬碱的半数致死量IC50约为7.549μg·mL-1,去氢骆驼蓬碱浓度为20μg·mL-1,时对Hela细胞的抑制率最大。骆驼蓬碱的半数致死量IC50约为38.67μg·mL-1,抑制率在骆驼蓬碱浓度为80μg·mL-1时最大。细胞迁移实验结果显示,去氢骆驼蓬碱能显着抑制Hela细胞扩散,浓度在0-2μg·mL-1范围内抑制作用明显,随着用药浓度的增高呈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叁、不同炮制方法中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含量变化研究对骆驼蓬籽酒制得骆驼蓬籽酒制品,通过HPLC测定生品和酒制品中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的含量。酒制品中去氢骆驼蓬碱的含量为115μg/g,骆驼蓬碱的含量为199μg/g。去氢骆驼蓬碱在不同炮制方法中的含量不同,且炒制品>酒制品>生品。

曾彦军[5]2010年在《干旱荒漠区几种优势植物种子萌发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区植被退化、物种濒危形势严重。植被恢复、植物保护已成为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工作。西北干旱荒漠区拥有许多天然旱生植物,大多具有独特的生态适应性。其中包括特殊的种子萌发特性以及幼苗存活对策。深入研究这类植物种子萌发生态,对深刻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机理具有科学意义。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西伯利亚白刺(N. sibirica Pall)、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 )、匍根骆驼蓬(P. nigellastrum Bunge)、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 (L.) Moq.)均是西北干旱荒漠区优势种植物。几种植物在栖息地偏好上和地理分布上有明显差异。因此设想,通过综合比较几种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共同特征和差异,有望归纳出植物种子萌发适应干旱环境的基本特性。白刺属植物种子萌发困难,给利用该属植物造成很大不便。研究该属植物种子的休眠特性、破除方法、生活力测定方法和程序无疑也具有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以采集于阿拉善高原荒漠的上述几种植物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比较种子萌发对温度、水分、盐分胁迫的响应特征,两种白刺种子休眠对预先冷冻、预先干热、硝酸钾(KN03)、赤霉素(GA3)、浸种、硫酸处理等6方法共23种处理的响应,以及2种种胚暴露方法的四唑染色效果,旨在验证上述设想、确定白刺属种子休眠类型、研发白刺种子休眠破除和生活力四唑测定的适宜方法。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或结论:(1)适应阿拉善高原干旱荒漠自然环境的种子萌发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种子具有休眠特性;限制水分条件下萌发缓慢、萌发率低;变温和高温条件下发芽率高。(2)种子萌发适宜温度唐古特白刺和匍根骆驼蓬均为25/35℃变温,西伯利亚白刺25-30℃恒温和20/30℃变温,骆驼蓬为15/25℃、20/30℃、25/35℃变温,沙蓬为20/30℃变温。叁次方程曲线模型较二次方程曲线模型和直线模型能更好拟合种子萌发率与干旱和盐分条件的关系。(3)水分限制条件对参试所有植物种子萌发均产生抑制作用。种子萌发的最低水分渗透势胁迫(PEG溶液模拟)阈值:唐古特白刺为-0.9 MPa,西伯利亚白刺为-1.5 MPa,骆驼蓬为-0.6--1.21MPa,匍根骆驼蓬为-0.9--1.5 MPa。(4)轻度盐分条件(-0.3 MPa, NaCI溶液模拟)对西伯利亚白刺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但对其他4种植物均产生抑制作用。种子萌发的最低盐分渗透势胁迫阈值:唐古特白刺为-1.2 MPa;西伯利亚白刺为-1.8 MPa;骆驼蓬为-0.9 MPa;匍根骆驼蓬为-1.5 MPa。(5)浸种是破除两种白刺属种子休眠的适宜方法。两种白刺种子的休眠属生理休眠类型,休眠程度唐古特白刺比西伯利亚白刺为重。(6)从核果钝端起约1/3种子长的位置处横切,于蒸馏水中浸泡4 h取出胚,是实现用四唑染色法测定白刺种子生活力的适宜预处理方法。

姚伟琴, 王俊儒, 张普照, 彭菊艳, 张义英[6]2004年在《骆驼蓬醇提取物杀虫活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骆驼蓬全草醇粗提物分为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水溶性5部分,提取得率分别为4.6%、1.7%、0.3%、4.8%、7.6%.分别配成2.0g·L-1至0.1g·L-1一系列梯度浓度,采用浸叶法进行小麦蚜虫的杀灭活性试验,48h后,结果表明,浓度越高,活性越大,其中在2.0g·L-1处理时水部分和氯仿部分活性非常明显,小麦蚜虫校正死亡率可达95.46%、90.83%.另外化学成分系统预试结果表明茎叶含有丰富的生物碱,黄酮,酚性成分等.

陈谢婷[7]2016年在《骆驼蓬碱酰肼类衍生物的杀线虫活性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植物寄生线虫是一类重要植物病原物,近年来,植物线虫病害不断加重,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但是当前市场上杀线虫剂品种少、毒性大、防治效果减退,急待研发高效低毒的新品种农药。植物次生代谢物资源丰富,可用于研究杀线虫活性。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是一种存在于荒漠植物蒺藜科(Tribulus terrestris L.)植物,含有丰富的生物碱——骆驼蓬碱,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β-咔啉类化合物。本文以19种骆驼蓬碱衍生物为研究材料,系统测定了它们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和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tyne incongnita)的毒杀活性,目的在于寻找高效杀线活性物质,为促进我国植物源杀线虫剂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所得结果主要如下:采用浸渍法测定骆驼蓬碱化合物在200μg/mL浓度时对松材线虫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供试的19种化合物中,有4种化合物活性最高,处理后72 h,化合物e、o、p、r处理的线虫死亡率都大于80%。其中,化合物e与p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尤其突出,处理24 h、48 h、72 h后,线虫死亡率分别为49.90%、66.79%、90.88%和49.03%、77.29%、92.69%,明显高于其他供试化合物。采用浸渍法测定了骆驼蓬碱化合物在200μg/mL浓度时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供试的19种化合物中,有3种化合物活性最高,处理72 h后,化合物j、n、p处理的线虫死亡率都大于80%。其中化合物p、j对松材线虫的杀线活性尤其突出,处理24 h、48 h、72 h后,线虫死亡率分别为49.56%、72.22%、93.16%和44.07%、76.75%、91.25%,明显高于其他供试化合物。骆驼蓬碱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孵化影响的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j、n、p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孵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线虫卵囊3 d、6 d、9 d后,化合物j、n、p对2龄幼虫孵化的抑制率分别为89.73%、87.44%、93.22%,91.55%、89.02%、89.02%和89.49%、88.53%、89.42%。松枝水培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e、o、p、r能延缓松材线虫病的发展,对松枝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和一定的防治作用。化合物o、p处理后的松枝病情发展缓慢,处理后12 d,化合物o、p病情指数为0.25,显着低于空白对照处理的病情指数(0.83)。接种后9 d,骆驼蓬碱化合物处理的松枝没有停止流胶,而空白对照处理的松枝流脂量显着减少甚至停止。采用通心菜(Ipomoea aquatica)盆栽实验,考察了化合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化合物j、n、p均能有效保护通心菜生长,有效抵制南方根结线虫的侵染,与空白对照相比,均能促进地上部分生长,根结数明显减少。处理15 d后,空白对照处理的地上部植株平均长度为22.10 cm,平均根结数为5.67个,而化合物j、n、p处理后分别为23.73 cm、24.87 cm、23.57 cm,平均根结数分别为0.67个、1.33个、1.00个。

苏银芬[8]2011年在《角茴香地上部生物碱及其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角茴香(Hypecoum erectum L.)为罂粟科(Papaveraceae)角茴香属(Hypecoum L.)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范围广泛,有清火、解热、镇咳等良好的药理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生物碱类化合物。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角茴香主要从生药学、药理学、化感作用以及引种栽培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比较少,鲜见对其化学成分活性的研究,为了进一步研究角茴香的化学成分,并对其化学成分的活性进行研究,本文以天然产物化学理论、现代化学分离纯化以及波谱分析鉴定技术等为基础,从上述两个方面对角茴香地上部分进行了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柱层析、薄层层析、薄层制备以及重结晶等现代化学分离纯化技术,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解析技术对角茴香地上部的生物碱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采用柱层析(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中性氧化铝、硅胶)、薄层层析、薄层制备、重结晶等现代分离纯化技术,质谱(ESI-MS)、核磁共振(1~H-NMR, (13)~C-NMR)等波谱解析技术对角茴香地上部的生物碱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从角茴香地上部分离纯化得到了7个生物碱,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原阿片碱(1),Cryptopine (2),别隐品碱(3),角茴香酮碱(4),(-)N-甲基四氧小檗碱(5),Oxohydrastinine (6)以及N-methylcorydaldine (7),其中,生物碱2、5、7是首次从该种植物中提取分离得到。2.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了7个生物碱的抑菌活性并用二倍稀释法测得了有抑菌活性化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了7个生物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6种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除了化合物7,其余6个化合物对某些菌种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且化合物1、3、4比其余的活性强;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有活性化合物的最小抑制浓度(MIC),结果表明,所用化合物的最小抑制浓度均小于阳性对照链霉素。本文从角茴香地上部分离纯化得到了7个生物碱,并测定了其抑菌活性。论文的结果丰富了角茴香化学成分的研究内容,也为进一步认识和充分开发利用角茴香植物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张义英, 王俊儒, 龚月桦, 张锋, 张瀚文[9]2006年在《骆驼蓬醇提物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采用抑制菌丝生长法和毒力测定法,研究了骆驼蓬地上部醇提物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5个极性部位对南瓜枯萎病菌(Fusariumbulbigenum)、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niveum)、辣椒疫霉病菌(Phytohthoracapsici)、苹果腐烂病菌(Valsamali)和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solani)等5种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氯仿部分、乙酸乙酯部分和正丁醇部分对供试植物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氯仿部分的抑菌效果较好,当质量浓度为15mg/mL时,其对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均在83%以上;15mg/mL乙酸乙酯部分和正丁醇部分分别对番茄早疫病菌和苹果腐烂病菌有强烈且稳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100.00%,正丁醇部分对这两种菌丝生长抑制毒力最好,EC50分别为0.090和0.279mg/mL。

张君霞[10]2014年在《节裂角茴香对二斑叶螨杀螨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二斑叶螨为靶标试螨,对采自甘肃省境内的32种常见有毒植物的杀螨活性进行了筛选,并对筛选出的植物的作用方式及节裂角茴香杀螨活性成分提取体系、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最后通过柱层析、生物活性追踪及GC-MS分析,对节裂角茴香主要杀螨活性物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20科32种植物杀螨活性筛选研究,获得5种对二斑叶螨活性较高的植物。结果显示:节裂角茴香甲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和螨卵具有很强的活性,处理48h,杀螨及杀卵LC50值为9.010和20.194mg/mL,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77%和91.43%(浓度为100mg/mL),与已报道具有很高杀螨活性的小果博落回和黄花蒿在同浓度水平下,差异不显着。艾蒿、白头翁、马先蒿、铁棒锤四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及螨卵也有较高的活性,其48h杀螨及杀卵LC50值分别为14.139、14.891、15.485、17.706mg/mL和30.299、23.815、29.225、20.421mg/mL;对32种植物的杀螨及杀卵活性聚类分析,五种植物提取物可以归为一类。2.对节裂角茴香、艾蒿、白头翁、马先蒿、铁棒锤杀螨作用方式比较研究,五种植物提取物对二斑叶螨杀螨作用方式按LC50排序,为忌避作用>触杀作用>杀卵作用>内吸作用。忌避作用中节裂角茴香提取物作用最强,LC50值为1.868mg/mL,艾蒿、白头翁和铁棒锤次之,马先蒿最弱(LC50值为4.037mg/mL);节裂角茴香提取物触杀作用和杀卵作用最强;艾蒿、白头翁和马先蒿次之,铁棒锤表现最差;艾蒿内吸作用中表现最好,LC50值为177.495mg/mL,节裂角茴香次之,LC50值为233.503mg/mL。节裂角茴香提取物较四种植物杀螨活性高,且对二斑叶螨有忌避作用、触杀作用和杀卵作用。3.节裂角茴香杀螨活性成分提取的最佳溶剂和方法是乙醇和索氏抽提法,节裂角茴香主要杀螨成分集中于地上茎叶部分。在节裂角茴香提取物对二斑叶螨的触杀作用测定中,乙醇提取物的杀螨活性最高,48h恒温振荡法、索氏抽提法和超声波提取法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60%、95.16%和85.59%,在忌避作用测定中,恒温振荡法和索氏抽提法获得的节裂角茴香乙醇和甲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的忌避作用都很强,两种提取物方法没有差异;在超声波提取法中乙醇提取物活性显着高于其他溶剂提取物;内吸作用测定中,索氏抽提法和超声波提取法获得的乙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提取物杀螨活性差异不显着,但恒温振荡法差异显着;杀卵作用中,乙醇和甲醇提取物杀卵活性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其他溶剂提取物,叁种提取方法差异不显着。4.采用索氏抽提法获得的节裂角茴香乙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节裂角茴香乙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有显着激活作用,内吸处理12h时,处理GSTs比活力较对照激活2.59倍;对羧酸酯酶(CarE)酶活力表现较弱激活作用,在处理试螨4h时,处理试螨CarE酶比活力是对照的1.139倍;多功能氧化酶(MFO)酶比活力是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其激活作用不明显;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触杀处理试螨12h时,抑制作用最强,处理AchE酶比活力较对照被抑制2.917倍。由此得出,节裂角茴香乙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主要杀螨机理为抑制了乙酰胆碱酯酶(AchE)。5.对节裂角茴香乙醇提取物杀螨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分离出40种化合物,鉴定出了28种。在弱极性流分中主要为高级烷烃类和脂肪酸酯类,如烷烃类总量在植物中含量为56.92%,脂肪酸酯类如正十六烷酸异丙酯,正十六烷酸乙酯、亚油酸甲酯、亚麻酸乙酯各占植物含量的16.13%、6.42%、2.31%和12.09%,少量为环叁萜烯酮(羽扇烯[20(29)]-酮-3)及乙酸-五环叁萜烯酯(乙酸新伽玛蜡烯酯(3-β)、3β-乙酸羽扇烯酯)分别占植物总量的1.73%、1.87%和1.18%。极性流分中相对丰度高且在植物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15-二十九烷醇(5.17%)、高级脂肪酸(异十六碳酸(棕榈酸)、二十四烷酸、二十六烷酸、二十八烷酸)在植物中含量均超过1.9%,还有其他如9,12-十八烷酸、十八烷酸(硬脂酸)、二十烷酸、二十二烷酸、烯酯类(十六碳二烯酸甲酯,在植物中含量为4.54%)及降姥鲛酮等。节裂角茴香乙醇提取物中脂肪酸类、脂肪酸酯类和五环叁萜类为主要杀螨活性成分,且异十六碳酸(棕榈酸)、降姥鲛酮及新植二烯、羽扇烯[20(29)]-酮-3、乙酸新伽玛蜡烯酯(3-β)为罂粟科植物中首次发现。

参考文献:

[1]. 骆驼蓬地上部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姚伟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 骆驼蓬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 张义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3]. 骆驼蓬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D]. 李越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4]. 基于骆驼蓬碱和去氢骆驼蓬碱转化及活性探讨维药骆驼蓬籽炮制机理[D]. 赵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5]. 干旱荒漠区几种优势植物种子萌发生态学研究[D]. 曾彦军. 兰州大学. 2010

[6]. 骆驼蓬醇提取物杀虫活性初步研究[J]. 姚伟琴, 王俊儒, 张普照, 彭菊艳, 张义英.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7]. 骆驼蓬碱酰肼类衍生物的杀线虫活性初步研究[D]. 陈谢婷. 华南农业大学. 2016

[8]. 角茴香地上部生物碱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 苏银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9]. 骆驼蓬醇提物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 张义英, 王俊儒, 龚月桦, 张锋, 张瀚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0]. 节裂角茴香对二斑叶螨杀螨活性的研究[D]. 张君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14

标签:;  ;  ;  ;  ;  ;  

骆驼蓬地上部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