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税源监控方法与途径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税源论文,新形势下论文,途径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税源监控是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它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有关法律、法规,通过系统规范的现代化手段和方法,对税源进行全方位监测、管理和信息跟踪,并分析预测税源发展变化趋势,有效防止税款流失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税源监控贯穿于税收征管工作的全过程,税务机关税源监控能力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从税源角度出发,金山区税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重点税源不突出,纳税企业规模偏小;二是注册型经济占主体,税基稳定增长存在变数;三是民营企业成为税收绝对主力,涉外企业户数和税收总量增长较快;四是第二产业税收增长加速,二、三产业日趋均衡。
金山区税源监控的工作现状及不足
1.税源监控侧重于重点企业的管理,监控面不广。重点税源不等于重点户,重点户不一定是重点税源,而是税收征管工作中的薄弱点或问题易发点的纳税企业。当前,税源监控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纳税大户的重点管理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部分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和重要部位及环节的管理。如机械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重点税源重点管理”的方式,易造成税源管理失衡。目前金山区重点企业管理偏重于大企业,其户数只占全区总企业数的1%,因而税源监控的覆盖面较小,不能全面反映该地区税源的真实状况。随着“金税工程”和加油站税控装置的推广,税源监控的范围正在扩大,但对正常税源中的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临时经营户的监控还远远不够,对包括新增但未办证户,关、停、并、转、迁企业,失踪户,非正常性纳税户,挂靠户等特殊税源的监控还没有落实到位。
2.税源监控机制初步确立,但监控力度尚显不足。要实现对全部税源的有效监控,必须将现有的监控机制前移和后伸,并强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监控机制前移,即将监控对象从已办理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前移,最大程度地综合利用各自的信息资源,解决工商登记户数和税务登记户数不相一致的问题,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漏征漏管户的产生。监控机制后伸,即在税源分析和情况反映中为征收管理和稽核检查提供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征管和稽查服务,同时还要求税务部门内部计统、征收、管理、检查等业务部门间的通力协作,以及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的大力配合,以增大税源监控的力度,放大税源监控的效应。但目前全社会的协税护税机制尚未健全,与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只局限于信息的传递,仍未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联系不紧密,配合不够,税务机关无法从其他部门了解到企业的具体、真实情况,社会力量未能得到充分的调动。
3.税源监控方法单一,不够科学合理。目前的税源监控工作主要是通过建立税源数据库来收集,汇总企业生产经营和税源税收情况,以数据处理和文字说明为主,从数据的变化来分析企业的经营和税收变动情况,并对组织收入、税收征管等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但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一是管理内容不全面。税务机关对税源的掌握只停留在纳税人所提供的税务登记资料、纳税申报资料以及企业财务报表等有限的静态基础资料上,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发展规模等最具征管监控价值的动态资料掌握比较少,缺乏全程动态监控机制。二是掌握企业信息未必完全真实。很多纳税人上报税务机关的财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所反映的税源状况不真实,有隐匿收入和少报收入现象存在,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经营情况的了解深度和广度难以达到最佳程度,而且现行的监控制度是以上年实现税款为依据,对空壳和待破产企业缺乏有效的监控。三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高。税源预测分析主要采用“基数+增减因素”法(即:以上年税收会计核算反映的实现税源加税源典型调查估计的增减因素作为本年预测期的税源),既缺乏科学依据,而且与实际税源相差较大。
加强税源监控的途径和方法
1.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强化税源监控源头管理。必须正确认识“税收管理员和以往‘专管员’的区别,正确处理好‘管事’与‘管户’的关系”,依据有利控管、方便纳税人的原则,制定严格的职责分工,既要管住户、又要管好事。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完善户籍管理,夯实监控基础;实行税源即时监控,加强税收计划管理;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管理与考核,确保各项税源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2.实行税源分类管理,提高税源监控的有效性。要对全部企业实施同等标准的税源监控,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很大。只有根据税源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管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目前税源监控的重点和热点,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按以下四种模式进行分类管理:一是按收入规模实施分类管理,即重点税源管理。重点税源管理具有户数少,税额大,作用大的特点,通过对少量纳税大户的监控,能基本反映面上的基本税收情况,对收入分析预测、加强计划管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按纳税信誉等级实施分类管理。对不同信誉等级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税源监控方法,给予差别较大的税收管理待遇。对依法自觉纳税的纳税人实行重点监控。三是按行业实施分类管理。根据行业特点,对不同行业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监控办法。对金山区的支柱产业,如化工、纺织服装制造等,实行重点监控,对管理难度较大的行业,如建筑、餐饮、娱乐等,实行重点稽查。四是按税源属性实施分类管理。将金山区税源按其属性分为实业型(生产经营地在区内的工业企业)、实地型(生产经营地在区内的非工业企业)、注册型(生产经营地不在区内的企业)三类。对实业型企业实行以服务为主的管理办法,着重在宣传最新的税收政策、帮助做好账务处理等服务事宜上下功夫,综合评价企业经营能力和纳税能力。对实地型企业实行以管理为主的办法,在督促建账建制,规范核算的基础上,实行分行业管理,掌握各行业中小企业税源的规律,通过纵横对比,强化管理。对注册型企业要定期开展集中清查,及时掌握、登记相关信息,强化监控和检查,杜绝税收流失,确保应收尽收。
3.实行纳税评估办法,增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一是采用系统的涉税数据采集办法。在税源基本资料的采集中要做到“两结合三深入”,即纳税人自行申报与税务干部定期实地调查两种采集方式相结合;要深入到企业的财务室、销售科、产成品存放地、原材料存放地等处,掌握经营情况和相关财务指标;要深入到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和各种煤、电等耗材与投入产出的关系,掌握企业的生产规律;要深入到工商、国税、银行、财政、计划、统计、公安、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建立数据交换与互联互通机制,从第三方采集相关税源信息。从而确保采集到的数据真实、准确、全面。二是采取科学的纳税评估分析方法。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和处理,要以计算机现代化为依托,智能化分析为手段,才能有效发挥纳税评估的特有功能。要建立健全分税种、分行业、分规模级次的纳税评估体系和行业平均增值率、平均利润率、平均税负率、平均物耗能耗等评估指标体系,提高纳税评估的科学性。认真对比分析行业总体指标与纳税人个体指标之间,企业申报纳税情况与统计的增加值、实现利润等相关信息之间的差异,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对涉嫌偷骗税的要按规定移交稽查部门查处。在纳税评估分析中要做到“三比”,即:将纳税人的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作纵向对比,与同行业纳税人的涉税指标作横向对比,将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账面记录情况做账实对比。三是充分利用纳税评估分析结果。在对纳税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征管措施:对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要建立制定完善新的征管办法,堵塞管理漏洞;对个性事件要与纳税人进行约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改正;对达到偷税标准的要尽快移交到稽查部门进行立案查处。
4.全面推行“纳税人纳税信誉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不断健全重点税源的监控管理体系。对纳税人设置A、B、C类三个等级,即划分为良好纳税信誉、一般纳税信誉、不良纳税信誉等级的纳税人。对A类纳税人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一窗式服务;对B类纳税人要有的放矢地加强指导,促进其进入A类企业;对C类纳税人要重点加强管理检查,加大处罚力度,解决目前管理偏松或放弃管理的问题,提高不良信誉以及税收违法的风险成本,有效降低非正常户和零申报户的比例,以促进全社会诚信纳税良好风尚的形成。
通过对纳税人依法纳税情况评估的基础上,对重点税源实行A、B、C重点式管理:将税源较大、行业特殊、稽查发现问题较多的企业作为A类企业管理,实行经常与重点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强化管理模式,采取联系制度:即对重点税源户及重点税源户所在各街道、乡镇应确立一对一的重点联系人,以便及时掌握重点税源户的情况。重点联系人对重点纳税户的监控:一要实地调查。应定期深入到重点税源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变动情况与关联企业的业务往来及缴纳税款、发展趋势等一系列情况。二要实时监控。税务所的重点联系人定期对所联系的每一户重点税源户基本情况进行摸底,对其经济性质、经营规模、经营形式、核算方式等进行详细的登记,掌握和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纳税情况等基础性信息。三要全面控管。通过与工商、国税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切实提高对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四要建立纳税预警机制。采取事前介入、事中管理、事后防范的办法,将税源相对较大但增量较小、财务制度健全、纳税信誉较好的企业作为B类企业管理,实行定期和日常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将税源小且增量较小、财务制度不健全的企业作为C类企业管理,实行核定征收和查账征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5.推进税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拓展税源监控面。实行计算机管理税源,关键是开发应用“税源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税源管理信息系统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网络化,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二是实用性,系统要充分考虑各行业、各税种的税源实际,科学地选用税源采集指标,将税源管理精细化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与当地的税源实际状况相结合,抓住税源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体现管理效益;三是一体化,系统要与当前使用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纳税信用等评定系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发票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等税收征管软件整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既避免条块分割,又达到资源共享;四是前瞻性,系统要充分考虑今后税收管理的发展趋势,要预留足够的接口,避免今后在数据采集与处理中的落后与重复。
6.加强部门协调,编织覆盖社会各方面的税源监控体系。在有效发挥税收管理员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整合有效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建立覆盖面广的社会协税护税网络,形成全方位的税源监控格局,提高税源监控效率,降低税源监控成本。具体来说,在税源户管上要强化与工商行政管理、公安、街道办事处的协作,尽量避免漏征漏管现象的发生;在纳税申报和税款入库上,要强化与金融、海关等部门的协作;在税收稽查上要强化与审计、公检法等部门的协作。同时,建立税收违法案件举报有奖制度,建议制定协税护税法或者税收保障法,依法明确有关部门和个人协税护税的义务及法律责任,对拒不履行或不当履行协税护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