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论文_覃凤文

 (广西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医院进行治疗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选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用综合性疗法,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EV1、FVC、FEV1/ FVC明显好于治疗前,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更好,数据进行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综合性疗法,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肺功能得到显著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R5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1-0193-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死率比较高,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呈进行性发展及加重;其产生的原因与气道和肺组织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形成异常慢性炎症反应有关,因肺功能进行性减退,对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1],并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肺功能检查对确定气流受限有重要意义。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0.7表明存在持续气流受限。为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用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医院进行治疗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4例,女21例,年龄在43~79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63.26±1.16)岁,病程5~14年,平均病程为(9.23±1.14)年;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44~79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63.33±1.14)岁,病程6~15年,平均病程为(10.13±1.2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②均属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支气管哮喘疾病病史的患者;②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③恶性肿瘤疾病患者;④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用常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急性加重期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药物的治疗。原则:①存在细菌感染因素,给予患者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疗程5~10天;②解痉平喘:根据病情选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③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甲波尼龙或泼尼松龙40mg 5~7天。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用综合性疗法,措施为[2]:①氧疗:给予患者实施间断吸氧治疗,氧流量控制在2~3L/min,給氧时间控制在15h/d,氧气浓度控制在25~29%的范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②祛痰药的应用实施化痰治疗,保持患者呼吸畅通。③康复训练:对患者实施呼吸肌锻炼,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肺部功能。④心理治疗:给予患者心理状况监测,发现负面情绪,及时进行疏导,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情况。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 FVC。

1.4 统计分析

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之中,用SPSS 18.0统计分析,用(x-±s)表明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值<0.05,表明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EV1、FVC、FEV1/ FVC明显好于治疗前,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更好,数据进行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情况(x-±s)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3]。

该种疾病产生的原因与气道和肺组织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形成异常慢性炎症反应有关,也与患者肺部的感染有着一定的联系,是患者自身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后果,肺功能进行性受损加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患病后,患者的肺泡弹性会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形成肺大炮,极易引起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气胸、呼吸衰竭等症状。因此,针对该病的治疗,多采用预防、控制为主,对患者实施氧疗、改善通气功能、控制感染等[4]。本研究中,通过对比常规疗法与综合性疗法对患者的应用效果,发现,综合性疗法中的给氧、心理治疗和康复疗法等对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更高,综合性疗法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应用价值更高[5]。

综上所述,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综合性疗法,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肺功能得到显著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继平,陈石,吴刚,等.吸入激素联合噻托溴铵治疗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J].临床肺科杂志,2015,20(10):1856-1860.

[2]张静玉,王彦辉,张明亮.多索茶碱与盐酸氨溴索联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西北药学杂志,2016(2):192-194.

[3]万华林,戴新建,周玉珍.多索茶碱联合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治疗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6):1485-1487.

[4]何灿明,赵秋良,徐健.雾化吸入联合多索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临床观察[J].贵州医药,2016(10):1052-1053.

[5]邓永明.小剂量罗红霉素联合多索茶碱治疗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前沿电子版,2016,8(7):111-114.

论文作者:覃凤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  ;  ;  ;  ;  ;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论文_覃凤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