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习题典型错解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题论文,典型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学生中,物理习题的错解,可谓“包罗万象”,屡见不鲜。在此将列举一些典型例子,经教学实践表明,对典型错解加以剖析,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因思路的局限性而导致的错解
如图1所示,a、b为两个电阻相等且被固定的同心金属圆环。有一质量分布均匀的条形磁铁与两环面平行放置,其质心与环心O重合。若将磁铁N极向外、S极向里绕圆环径向水平轴O[,1]O[,2]转动90°角,那么在此过程中,a、b两环的感应电流I[,a]、I[,b]的方向以及它们的大小(指平均值)关系为(不计互感效应)
错解:当磁铁转过90°时,它将与环面垂直,且N极向外。那么从N极出来的磁力线在返回S极的途中,将垂直环面向里穿过a、b两环,如图2所示。因此,在磁铁转动过程中,穿过两环的磁通量均向里增加。据楞次定律和安培定则判断,a、b两环感应电流I[,a]与I[,b]均沿逆时针方向。且因a环所包围的面积较b环大,a环磁通量的变化率较大,则a环的平均感应电动势ε较大。已知a、b两环电阻R相等,依公式I=E/R易知,I[,a]>I[,b]。故选项(A)正确。
剖析:上述解答未注意到磁力线是封闭曲线,在分析两环内磁通量变化时,其思路局限在磁铁外部从N极到S极的磁力线上,而忽视了磁铁内部从S极回到N极的磁力线。
正解:当磁铁在初位置时,由对称性可知,通过a、b两环的磁通量均为零。当其N极向外绕轴转过90°角时,它的中部横截面恰与两环面重合。显然,该截面内的所有磁力线均垂直环面向外,并穿过a、b两环,如图3所示。而磁铁外部空间向里穿过a、b两环的只有其中的部分磁力线。这样,向外与向里的磁力线抵消一部分后,环内“剩余”磁力线是向外的。于是,在磁铁转动过程中,a、b两环内总的磁通量均向外增加。依楞次定律和安培定则判断,a、b两环的感应电流均沿顺时针方向。且因a环包含了b环,a环向里的磁力线较b环多,而相应向外的磁力线被抵消得也多,则在相同时间内,a环磁通量的增加较b环少,其磁通量的变化率较b环小。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a环的平均感应电动势较小,相应的感应电流也较小(因两环电阻相同),即I[,a]<I[,b]。则此例的正确答案宜选(D)项。
二、因片面分析问题而导致的错解
例2.用一轻绳牵引质量为m=4千克的物体,使之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牵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牵引角)保持不变,且为θ=30°。若牵绳承受的最大拉力T[,m] =100牛,试求该物体沿水平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取重力加速度g=10米/秒[2])
错解:将牵绳承受的最大拉力T[,m]沿水平与竖直方向正交分解,其水平分力,即T[,m]cosθ就是物体沿水平面运动的最大合外力。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T[,m]cosθ=ma[,m],可得
剖析:上述解答片面地分析拉力的水平分力所产生的加速效果,而忽视了拉力的竖直分力可能产生的新情境。如图4所示,在牵引角θ一定时,若对牵绳所施拉力F就用该绳承受的最大拉力T[,m](如同上解),即F= T[,m]=100牛,那么F的竖直分力为F[,y] =Fsinθ=100×sin30°=50(牛)
而物体的重力为G=mg=4×10=40(牛)
可见,因F[,y]>G,将使物体离开水平面,这显然跟题意相悖。
正解:物体沿水平面运动的临界条件是,对牵绳所施拉力F的竖直分力恰与物体重力相平衡,即
F[,y]=mg=4×10=40(牛)
依图4易得(牛)
因F<T[,m],这是合理的。那么F的水平分力F[,x]产生的加速度即为所求的沿水平面的最大加速度,则有
三、因生硬套用公式而导致的错解
例3.甲车速度为v[,1] =10米/秒,乙车速度v[,2]=4米/秒,两车在一条公路的不同车道上作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随后在甲车追上乙车相遇时,甲车立即作加速度为a=2米/秒[2]的匀减速运动。于是两车将再次相遇。设两车先后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为t,两次相遇处的距离为s,则
(A)t=6秒,s=24米。
(B)t=5秒,s=25米。
(C)t=5秒,s=20米。
(D)t=6.25秒,s=25米。
错解:依题意,两车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它们的位移s相等,且运动的时间t相同。
对甲车,依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
即s=10t-t[2] ①
对乙车,据匀速运动公式:
s=v[,2]t,即s=4t ②
联解①、②两式可得
t=6秒,s=24米。故宜选择(A)项。
剖析:上述解答似乎顺理成章,其实因缺乏分析,硬套公式而酿成了错误。因甲车做匀减速运动并非无限的,它受时间的制约。它的实际减速时间t′与其末速度v[,t]=0相对应。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
v[,t]=v[,1]-at′
得t′=v[,1]/a=10/2=5(秒)
可见,甲车的实际减速时间只有5秒。而上解得出的甲车减速时间却为6秒,这显然是错误的。
正解:依“剖析”求得t′=5秒,在这段时间内,甲、乙两车的位移分别是
因s[,乙]<s[,甲],且甲车减速至25米时已停止运动,故两次相遇处的距离应以甲车减速位移为基准,即s= s[,甲]=25米。而甲车停止时,乙车尚未追上甲车,故其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则应以乙车运动25米的时间为基准,即
t=t[,乙]=s/v[,2]=25/4=6.25(秒)
于是,本例的正确答案应选择(D)项。
四、因适用条件含混而导致的错解
例4.如图5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的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壳a与b,其壳层的厚度和质量分布均匀。将它们固定于绝缘支座上,两球心间的距离l为球半径的三倍。若使它们带上等量异种电荷,即其电量的绝对值均为Q。那么,a、b两带电球之间的万有引力F[,万]和库仑引力F[,库]分别为
错解一.因a、b两带电球之球壳壳层质量分布均匀,可将它们看作质量集中在球心的质点,也可看作点电荷。既适用于万有引力定律,也适用于库仑定律,故其正确答案宜选(A)项。
错解二.依题意,a、b两带电球中心间的距离l只有球半径的三倍,它们不能看作质点,也不能看作点电荷。因此,既不满足万有引力定律,也不满足库仑定律。故其正确答案宜选择(B)项。
剖析与正解:前一解对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不明确。因为直接应用库仑定律来求静电力时,它只适用于点电荷的情形。而依题意,a、b两带电球壳却不能看作点电荷,理由是:其一、a、b两球所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将使它们各自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即相互靠近的一侧电荷分布比较密集。其二、两球心间的距离l只有其半径r的三倍,而不满足l》r的要求。
后一解是对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不明确。因为直接应用该定律来求万有引力时,它适用于两个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虽然两球心间的距离l只有球半径的三倍,但两球的壳层质量分布均匀,物理大师牛顿曾用他自己创立的计算方法——“流数术”科学地证明了,两均匀球(含均匀壳层)之间的万有引力,与假定每一个球的质量都集中在各自的球心时的情形是相同的。换言之,可将两均匀球或均匀球壳看作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至于两球带上异种电荷后,虽然它们由于静电力作用而使之电荷的分布不均匀,但它对两球质量分布的改变可谓微不足道的。因此,该例可以直接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综上所述,对于a、b两带电球壳的整体来说,满足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而不满足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即有。故此例只有选项(D)正确。
五、因忽视条件变化而导致的错解
例5.如图6所示电路,电源的电动势为ε,其内阻和表A的内阻均不计。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R[,0],且固定电阻R[,1]= R[,0]。当变阻器的滑动臂P从a端滑至b端过程中,电流表A的示数变化情形是
(A)先减小后增大。(B)先增大后减小。
(C)一直减小。(D)一直增大。
错解:因变阻器的滑动臂P滑至a、b之间的中点时,通过表A的电流有最小值。故P从a端滑至b端过程中,表A的示数先减小而后增大。则选项(A)正确。
剖析:若将图6中的电阻R[,1]去掉,将其改成如图7所示电路,那么上述解答才是正确的。不妨证明如下:
在图7中,设变阻器的滑动臂P位于a、b之间的任一位置时,P[,a]段的阻值为R[,x],那么Pb段的阻值则为(R[,0]-R[,x])。因R[,x]与R并联,令通过电阻R的电流为I′,通过表A的电流为I[,a],易得
对于I[,A]的这一表达式,运用数学工具(如重要不等式)讨论的结果表明:当R[,x]= R[,0]/2,即滑动臂P滑至R[,0]的中点(中值电阻处)时,表A的示数I[,A]为最小。
但原题图6跟图7的电路结构相似而条件却不同,它有一个与表A串联的跟R[,0]等值的电阻R[,1]。而上解忽视这一条件变化且滥用有关结论,将难免陷入谬误。
正解:巧用简捷解法。可将R[,1]与R[,0]合并为一体,看作滑动臂只能在右半边滑动的变阻器,其总阻值为R′[,0]= R[,0]+ R[,1]=2 R[,0],这样,图6就简化成图7的等效电路了。当滑动臂P置于原R[,0]的a端时,恰好在R′[,0]的中值电阻上,则此位置恰好为表A示数的最小值。那么,P从a端向右滑至b端过程中,表A的示数将从最小值开始一直增大。则选项(D)才正确。
将不难推理得出,只有当R[,1]<R[,0]时,该例的正确答案才能改选为(A)项。
六、因不明研究对象而导致的错解
例6.如图8所示,气缸A和容器B都是透热的。A放置在27℃、1大气压的空气中,活塞J左侧与大气相通;B放置在127℃的恒温箱内。开始时,阀门K关闭,A内装有理想气体,其体积V[,A] =4.8升;B内为真空,其容积V[,B] =2.4升。设气缸壁与活塞间无摩擦,且不漏气。位于底部的连接A和B的细管容积不计。若稍稍打开K,使A内气体缓缓流入B内,待活塞停止移动时,A内剩余气体的体积为多少?
错解:以气缸A内原有的一定质量气体为研究对象。
初态(K打开之前):
依题意,初末态压强相等,即P[,1]=P[,2] =1大气压。据盖·吕萨克定律且代入数据有
剖析:此例在中学阶段的常规解法中,刻板地选择A内原有气体为研究对象是难于奏效的。由于K打开后进入B内的气体经升温,密度变小,它不能下沉与A内剩余气体发生对流,且一般气体难于通过传导发生热交换。因此,末态时A内剩余气体与进入B内气体的温度是不相同的,则上解中气体末态的分析是错误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研究对象选择不当而造成的。
正解一:在常规解法中,可设想气缸A内原有气体的体积V[,A]分成V[,A1]与V[,A2]两部分,K打开后达末态时V[,A1]剩余在A内,V[,A2]将全部进入B内。为此,可选择V[,A1]与V[,A2]两部分气体分别为研究对象。
对于剩余在A内的V[,A1]这部分气体,据气态方程PV/T=恒量可知,因其初、末态P[,A1]、T[,A1]均不变,故V[,A1]不变(但将被活塞压至气缸的右端)。
对将流入B内的V[,A2]这部分气体,其初态:V[,1] = V[,A2],T[,1] =27+273=300K;末态:V[,2] =V[,B] =2.4升,T[,2] =127+273=400K。且因其初、末态的压强相等(均等于外界大气压),那么据盖·吕萨克定律有
则A内剩余气体的体积为V[,A1]=V[,A]- V[,A2]=4.8-1.8=3(升)
正解二:若选择气缸A内封闭的原来所有气体为研究对象,就不能用上述常规解法。因打开K后原有气体一分为二,即一部分气体留在A内而另一部分气体进入B内。对此宜用气体系状态方程,即
此解法甚为简捷,但⑤式的导出已超教学大纲要求。只宜向基础较好学生介绍。
七、因等效方法生疏而导致的错解
例7.点光源S位于凸透镜左侧二倍焦距(即2f)之外,由S发出的一条光线a如图9所示。光线a经透镜折射后的出射光线将与主光轴O[,1]O[,2]
(A)相交于焦点与二倍焦距点之间。
(B)相交于二倍焦距点之外。
(C)相交于无穷远处
(D)相交于二倍焦距点处
错解:因点光源S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依其成像规律可知,所成实像一定在透镜另一侧的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故选项(A)正确。
剖析与正解:上述错解,初看起来只是混淆了点光源S所成像点跟光线a的出射光线与主轴的交点。但经仔细审慎,出现上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等效法比较生疏。
从图9可知,光线a恰好通过镜前主轴的二倍焦距处,它等效于放在该处的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若明确这一等效关系,就不至于陷入上述谬误,并将依S′的成像规律,即其像与物S′的对称关系立即作出判断,则选项(D)才是正确的。
等效方法是研究科学的重要方法,它在物理学上应用甚多,需引起足够重视。
还有一些错解的典型例子,如忽视矢量方向、漏选瞬时过程、临界点未弄清和物理情景模糊等。但考虑到篇幅限制,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产生物理习题错解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未掌握好。
标签:磁感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