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马克思主义中的“中国元素”及其局限性论文_钱乐希

有机马克思主义中的“中国元素”及其局限性论文_钱乐希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 南京市 210023)

摘要: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范式,是中美学者推动建构的、正在兴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唯一具有中国元素的新的理论学说。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契合之处,但又有其局限性,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局限

新世纪以来,我国学者积极走出国门,与国外学者广泛开展对话交流。在中西马哲学思想碰撞、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元素的哲学新范式,即有机马克思主义。关于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界定,学术界对其的表述各有侧重,笔者较为认同李长学提出有机马克思主义师美国过程哲学家在建设后现代主义视域下,为应对全球现代性危机特别是生态危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与过程哲学结合而成的一种有机的文化嵌入式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这要与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背景和理论基础相结合了。那么,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契合之处呢?它的理论不足又在何处呢?

一、有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在有机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最有创新意义的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深层的思想支持和实践力量。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过程哲学“都强调科学的生活方法;都强调关注社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都反对抽象的哲学思辨,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都秉承一种把人类和地球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的思维方式”,具有同质性。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过程哲学都强调事物的流变、联系和整体性。这说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过程哲学在某个维度上有着深层的内在关联。而有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主要体现在流变思想和有机整体性两个方面。

(一)流变思想

有机马克思主义吸收了过程哲学的过程思想,主张强调万事万物的流变性,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流变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表现。

《易传》以“变易”的思想讲宇宙的生成,正如《易传·系辞》所说: “易有两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说宇宙万物都处在永不止息的生化过程中,这一切变化都与阴阳二气的交合变化相关。这也是有机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联系、开放、变化、发展的思想。孔子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是在强调世间万物的变化性。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过程思维,我们眼中的宇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有机整体性

有机整体性内在地蕴含着万事万物的相互 联系以及统一和谐两个方面的意义。面对生态灾难,有机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由主义观念和行为不可能解决生态问题,提出了以共同体的方式应对生态灾难;人类不仅有责任去考虑人类自己的利益,也有责任去考虑其他物种的利益,在相互联系中形成各个方面的互动平衡。

中国哲学“具有强调主与客统一、心与物统一、自然与生命统一、初性与次性统一、超越与内在统一、本体与现象统一、事实与价值统一、理性与情感统一、大道与世界统一的特征。” 强调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诸子百家和儒释道都强调“和”,关注事物的整体性和包容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对同与不同的超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思想集中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不能离开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场所;古人在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的时候很重视节约和节制(如在《孟子》和《荀子》中讲到按时令进山林,斩伐长养不失其时,密网不入池泽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哲学强调个人要正确处理好与群体的关系,实现自己与他人的发展。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孔子讲中庸之道,讲和而不同,讲“忧与乐”,讲诗书礼乐,提升人的内在品质。

二、有机马克思主义及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新范式,在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存在些许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误读和曲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经济决定论,进而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无章可循。有机马克思主义指出:“历史不是决定论的,而是无限开放的。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或无所不包的体系能够捕捉到文明变化的复杂性。”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深受黑格尔的影响,并没有彻底摆脱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德国古典哲学,深刻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但却还是几乎原封不动接受了黑格尔关于历史决定论的理论框架,所以马克思主义坚持的使经济决定论的社会历史观。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生产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否认其他因素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政治和文化的上层建筑对历史进程依旧有不可忽视的反作用;即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和体现。而且有机马克思主义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和作用,认为历史发展没有什么客观规律可以遵循,历史是不确定的、难以预料的,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迷途中。

第二,过分强调文化差异对马克思主义适用性的影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性。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的适用性是有限的,具体理论只能针对特定的国家和文化,对其他的国家和文化没有指导意义。但是,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客观真理,而且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进程,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和广泛的指导意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可以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三,实践上坚持无原则无立场的折中主义道路,应对生态危机的具体变革方案缺乏可行性。有机马克思主义倡导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结合起来,但这种结合 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有机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混合制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这说明,有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仍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待,从根本上缺乏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勇气和魄力;表面上似乎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全体人民共同福祉的对立,但是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就不会改变,那么现在面临的问题难以根除。而且这种方案是毫无可行性的。一方面,追逐利益的资本家不会因为全体人民的利益放弃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无产阶级已经觉醒,不会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抱有幻想。

参考文献

[1]周金凤 卢斌典.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质性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03):16-20.

[2]冯颜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有机马克思主义研究批判.[J].探索.2017 (01):171-175.

[3]冯颜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有机马克思主义研究批判.[J].探索.2017 (01):171-175.

论文作者:钱乐希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有机马克思主义中的“中国元素”及其局限性论文_钱乐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