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几个新视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哲学思想论文,学术界论文,新视点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5-1597(2008)01-0076-04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种社会矛盾的认识呈现多元化趋势,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这种情况下,对矛盾问题、实践问题、认识问题的研究及其相关学说的探讨,再次成为哲学界关注的焦点。
2007年是《矛盾论》、《实践论》发表70周年,也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哲学界许多人将其与前两者并称为毛泽东哲学“三论”)发表50周年。毛泽东这三篇经典的哲学著作及其蕴涵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又一次成为哲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2007年8月下旬,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围绕“毛泽东哲学‘三论’与党的理论创新”这个主题,在山东青州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基本反映了近期学术界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成果。
一、把毛泽东哲学“三论”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其中,最有活力的内核就是其哲学基石。参加研讨会的学者们普遍认为,毛泽东哲学“三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有学者指出:“一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殊地说,是以毛泽东的哲学‘三论’为代表的哲学理论——毛泽东哲学思想。”
由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发展,毛泽东哲学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载体。许多学者强调,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但邓小平所用的哲学基本概念、范畴仍来自毛泽东,分析问题的哲学思路与毛泽东一脉相承。有学者就此提出:“在哲学理论上,邓小平哲学与毛泽东哲学同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主要载体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因为当代中国历史发展提出的主要任务,依然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来解决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总结历史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来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与会专家引述邓小平的话来说明这一问题:“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①许多学者强调,毛泽东哲学思想也是邓小平以后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个又一个指导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与会学者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载体,是认识和改造中国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尽管毛泽东哲学中也有一些偏颇的观点,但在总体上不失为科学的哲学理论。
学者们一致认为,在毛泽东专讲哲学理论的成熟著作中,革命战争年代首推《实践论》、《矛盾论》;而在社会主义时期,应首推《正处》。尽管《正处》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但它对这个主题的阐发是从哲学上讲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来立论的,也可以说讲矛盾问题是它的纲,因而它被称为社会主义的矛盾论著作,达到了很高的哲学高度。
与会学者还从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毛泽东哲学“三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的哲学关系,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实践认识论、矛盾分析法和群众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的“奠基石”作用。学术界普遍认为,以毛泽东“三论”为代表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瑰宝,她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也造就了当代中国无数社会精英的思维模式,因而她凝聚了当代中华民族的思辨精神。毛泽东的哲学“三论”将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挥其哲学指南作用。
二、把研究对立面的统一性当作唯物辩证法的中心任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唯物辩证法的时候,提出了三大范畴(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以其包含的三大规律来解释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并认为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学者们公认,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有过最深刻和最全面的阐述和发挥。70年前,毛泽东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党的事业的顺利发展,为从方法论上克服存在于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写作了《矛盾论》。这部著作深刻地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的第一个完整的理论形态,它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仅对矛盾规律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和概括,提出了许多新的原理、原则,而且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说明了其他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
学者们指出,只有掌握了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对立统一学说,才能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恩格斯曾在两层含义上表述过辩证法:“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整个宇宙,“天上人间”就是由种种事物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从这一定义出发,列宁在《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一文中也强调指出:“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因此,抓住了矛盾,抓住了普遍联系,也就抓住了辩证法的实质。从1937年到1965年这28年期间,毛泽东对事物的矛盾规律曾有过三种提法:一是1937年在《矛盾论》中所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即“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规律”说;二是1957年在《正处》中所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即“宇宙的根本规律”说;三是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多次强调的“唯物辩证法的唯一规律”说。到了晚年,毛泽东认为,恩格斯讲了三个范畴,“我不相信那两个范畴: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同对立统一平行并列。这是三元论,不是一元论。就是一个,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就是质与量的对立统一。对立统一也包括否定之否定。没有什么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肯定——否定……每一个环节,既是肯定,又是否定” (1964年8月18日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我的意思只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矛盾的规律。质和量、肯定和否定、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必然和自由、可能和现实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1965年12月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谈话)。学者们认为,毛泽东对辩证法基本规律认识的转变,虽然有理论上、认识上和实践上的各种复杂原因,但充分说明毛泽东对辩证法的核心即对立统一规律一贯给予的高度重视。
学者们认为,毛泽东强调的唯物辩证法,既看重统一面的斗争性,认为“互相排斥的对立的斗争是绝对的”;同时,毛泽东也非常看重对立面的统一性或同一性。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是从对立面的统一性的高度来定义辩证法的。毛泽东说:“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面的统一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以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这种情况,反映在人们的思想里,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②毛泽东这样来定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大贡献。由此,有学者提出,研究对立面的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中心任务。因为毛泽东早在1936年11月读西洛可夫等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时,就曾写下这样一条批注:“辩证法中心任务,在研究对立的相互渗透即对立的同一性。”③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也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重申过这一思想,并严肃地批评了罗森塔尔、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第4版否认统一性的错误观点。有学者对毛泽东有关“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④观点,提出了一些补充看法,认为也应该看到,对立面的统一性也是绝对的,而对立统一的具体形态是相对的,统一(体)是相对的。因为一切事物的矛盾,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具有统一性和斗争性,并且贯穿于整个矛盾运动的始终;没有对立面的统一性,就没有对立面的斗争性,反之亦然;从矛盾的根本属性这个层面来看,统一性与斗争性一样也是绝对的。
三、把怎样改造客观世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重点
毛泽东的《实践论》,在总体上深刻而全面地阐明了人的认识的辩证运动,揭示了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上具有重大的作用。一些学者认为,毛泽东所作的这样系统而深刻的阐述,在人类哲学史上尚属首次。在研讨中,学者们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在解释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的问题。
有学者特别提到了毛泽东有关从中国实际出发认识客观规律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论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专门强调:“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⑤后来,他在要求党内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起码观点”时,再次强调:“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还批评了教条主义者“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做法。⑥学者们认为,毛泽东的这一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尤其重要,我们的理论认识和学术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只从语言学、价值学、文化学等方面总结我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成果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也有学者提出,自《实践论》发表70年来,实践本身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实践论》,也有一个开拓创新的问题。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建议,第一要把“价值”范畴引入实践论,解决实践的合理性问题,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观”。实践的合理性,即实践活动必须既合乎人的目的又合乎客观规律,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否则人不但得不到自由,还会受到自然界无情的惩罚。我们应该用正确的价值观去评价、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建立起“科学的社会实践观”,为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提供哲学理论支撑。第二是深入研究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具体实现环节,尤其是要从哲学上揭示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各种规律,形成更全面的“实践论”体系。第三是要研究“实践——认识——实践”公式逼近真理的条件,及时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认识和实践的良性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任务。
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一项极其浩大的系统工程,其实践过程的任何一项工作和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极为复杂的,必须善于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毛泽东哲学思想进行指导。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内涵,用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四、把构建和谐社会与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联系起来思考
在研讨《正处》的历史和现实走向时,学者们一致将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并阐述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与新世纪党中央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命题联系起来考虑。大家认为,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化,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和题中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树立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确立了新理念。
学者们公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正视矛盾。事物的存在,是充满矛盾的存在;和谐是在把握和处理好对立统一关系基础上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统一、同一、一致,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和冲突,没有对立面的斗争。恰恰相反,无论在什么社会、什么历史发展阶段,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正因为矛盾的客观存在,对立双方的不断斗争,这才有对立面的统一、同一、一致和和谐。所以,必须勇于并善于在对立面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矛盾,才能化解矛盾,寻求对立面的统一、和谐。为此,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矛盾论》和《正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
许多学者主张,我们应该从毛泽东等辩证法大师那里学习和借鉴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矛盾的智慧、经验和方法。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运用和表现出了高度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深刻地分析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提出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对敌我矛盾用专政办法;对人民内部矛盾,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等等。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怎样执好政”的问题上首创的领导工作方法。他们看到了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从来不将矛盾的性质固定化。正如刘少奇所说:“我们采取什么方针和方法来解决矛盾,不是凭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矛盾的性质决定的。”⑦学习、运用并进一步发展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丰富思想和辩证方法,对于今天和未来我们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定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0页。
③《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33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2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⑦《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2页。
标签:哲学论文; 对立统一论文; 毛泽东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毛泽东选集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辩证法三大规律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矛盾处理论文; 矛盾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