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BIM在公路桥梁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实施为研究对象,首先简单介绍了公路桥的工程概况,然后分析了其存在的施工难点问题,最后探讨了公路桥施工准备阶段BIM技术的具体实施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BIM;公路桥梁施工;准备阶段;技术实施
前言
BIM技术因其具备强大的建模、施工模拟等功能,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市政行业,关于BIM技术应用的案例相对较少。事实上,在BIM技术强大的功能支持下,在市政工程中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有必要对BIM在公路桥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实施进行探讨分析,以促使市政行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公路桥工程概况及施工难点分析
(一)工程概况
梅观高速公路清湖南段位于深圳市中部,所在区域发展较为成熟,路网密度较大,地下管线较为复杂多变,承担复合交通功能,为进一步完善深圳市综合交通网络,满足城市发展需求,需要对该路段进行市政化改造。改造完成后,全长8.5公里,共设互通式立交八处, 综合管廊总长约17.6公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遇到的施工难点比较多,例如征地拆迁困难、景观要求高、施工交通组织复杂、施工内容繁多等困难,因此在施工准备阶段,就需要采用BIM技术手段,有效解决施工难点问题,从而为后续公路桥工程顺利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公路桥施工难点分析
受施工内容繁多影响,传统平面数据分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该公路桥项目工程施工内容众多,施工环境复杂,施工范围较广,为促进施工组织工作顺利开展,在施工准备阶段,就需要充分掌握周边环境,明确建筑物空间位置关系,获得全面完善的水文地质信息,确保施工方案考虑周全,为后续施工方案模拟做好技术准备。此外,在应用传统信息获取技术时,获得的数据多是平面数据,难以实现全方位的空间关系分析,不利于后续的施工。
施工现场有着复杂的管线分布,增大了搬迁的难度。在施工现场,地下关系错综复杂,且种类众多,例如有地下水管、信息杆线、国防电缆等,对 道路桥梁施工造成的影响较大,并且对于这些管线而言,它们都由不同产权单位负责掌管,因此实际协调工作开展较为复杂,工作量大,在正式施工前,需要将这些管线一次搬迁到位,防止出现二次搬迁问题,否则将会大大增加施工成本,对于施工进度也会带来重大的影响。
施工景观要求较高。梅观高速公路清湖南段市政改造工程位于城市中部,所在区域人流密集,是深圳市路网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改造工程外在面貌关乎到深圳市整体市容市貌,因此对于施工景观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做好苗木种植、景观建筑、灯光、景观给排水以及附属设施的设计与施工,以保障施工质量。
二、公路桥施工准备阶段BIM技术的具体实施应用
(一)应用的BIM技术简析
倾斜摄影技术。该公路桥项目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场地空间关系复杂交错,在进行场地模型建立时,采用传统技术方法成本高,效果差,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而采用基于无人机的倾斜摄影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无人机可以自由在场地空间中穿梭,限制少,成本低,天气因素影响小,从而以其作为倾斜摄影平台,获得的画面更加清晰,分辨率更高,因此地形模型质量更好。
BIM模型技术。传统以CAD为主的施工图纸仅能停留在二维层面,难以全面展现出施工图信息,同时也不利于技术人员与非专业施工人员展开沟通交流。而采取BIM模型技术,能够将该公路桥项目涉及到的重要结构建成模型,例如道路模型、旧桥模型、新桥模型等,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将这些模型进行统一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三维模型,更加有利于施工。
施工模拟技术。在实际进行管线搬迁施工前,可以采用施工模拟技术,能够对地下各种管线位置、范围等信息进行实地模拟,分析这些管线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有效显示搬迁后管线位置与主体模型的位置关系,根据模拟搬迁结果,来不断调整搬迁方案,确保方案在落实阶段不会出现问题,保障后续施工质量安全。
(二)公路桥施工准备阶段BIM技术具体实施应用
搭建BIM协同设计管理平台。该工程项目基于“Project Wise”搭建了BIM协同设计管理平台,通过构建基础文件、模型文件与管理文件组成多层结构,有效实现了设计模型的协同管理与不同专业资源共享,为该工程项目各方沟顺利沟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打造BIM设计环境。首先,通过应用摄影倾斜技术,完成项目施工现场实景图构建。由于该工程现场施工环境比较复杂,涉及施工内容众多,因此在正式施工前,需要根据图纸与现场测绘信息,提前做好施工难点问题预判,以便后续更好的实现施工质量控制。然而传统测绘方法有着很大局限性,因此需要采用基于无人机的倾斜摄影技术,获得更为全面详细的信息数据。本次项目采用了大疆无人机,拍摄范围为沿桥方向2000m,沿河道方向500m,并在沿线布设58个高精度像控点,采用倾斜摄影获取施工现场信息数据,并以该信息数据进行三维建模,能够直接反映地物外观位置,最终可有效生成现场三维实景图。在倾斜摄影技术的帮助下,能够起到以下几点作用:一是能够快速获得现场建筑物空间关系信息,二是准确统计建筑面积、层数结构等数据,更有助于房屋拆迁工程量估算。三是能够将现有获得的三维模型与BIM模型整合,更全面的将建筑物与周围空间的关系展示出来,并可以进行施工模拟,一旦建筑与周围环境存在碰撞冲突,可预先对施工方案进行合理调整,避免在具体落实后再发现问题,造成成本增加及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基于“MetricStation”平台研发地质设计建模工具,利用地质平面图、钻孔数据、地形图等数据,实现地质区域三维地质模型 的快速构建。借助管线软件,以地探资料为依据,精确构建项目区域地下管线分布BIM模型,实现地下管线空间位置的精确定位 ,并将地质模型、实景模型、管线分布模型进行统一集成,成功打造了一个完整的BIM设计环境。
构建BIM模型。首先,在正式建BIM模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一是提前制定好建模标准,结合施工图纸各种参数属性,例如尺寸、材料、构件等,做好分类,统一规范命名,并导入到对应的模型构件信息中。二是需要进行分割建模,为提高建模效率,节约建模成本,本项目工程先结合不同主体分开建模,最后再整合到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BIM模型。三是做好LOD设置,进行LOD设置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整体模型运行更加流畅。在具体设置时。先建立LOD精度体系,同时结合不同情况,将精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在后续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良好调整,例如进行BIM模型整体俯瞰时,需要调低精度,针对于个别构件检查或进行个别点族深化时,需要调高精度。然后,开始进行BIM创建,需要结合本次项目工程的具体范围,做好范围内对应和构件BIM模型建立,并做好模型的整合,从而有效将不同分项工程内容整合在一个BIM模型之中,方便对它们进行协调优化,提高不同专业的沟通效率。此外, 利用道路设计软件,根据我国当下时政道路设计规范,自主研发道路设计建模工具,快速完成道路全线复杂的平、纵、横断面,构建了三维道路BIM模型。在该工程项目中,桥梁大部分位于互通式交通区域,结构形式种类丰富,尤其是上部结构,涵盖有钢箱梁、钢混梁组合梁等复杂结构,下部有花瓶墩异形化构件,通过利用BIM 参数化设计技术,建立了桥梁参数化构建库,自主研发了桥梁设计与建模软件,使得项目中特殊异形构件桥梁模型构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有效保障了桥梁模型设计精度。基于3DMetric Design自主研发了综合管廊设计工具,建立了管廊截面库,最终完成了复杂综合管廊BIM模型的建立。
开展管线搬迁。通过上文叙述可知,本次项目工程管线分布、种类均比较复杂,不同类型的管线搬迁又相互关联,主要施工难点在于管线资料众多,且信息不够清晰明确,与不同管线复杂单位沟通极为不便,这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多次返工、工期延误等问题。因此本次项目在BIM技术的帮助下,通过构建管线模型,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该管线模型分为两部分,一是当下管线分布模型,二是施工设计管线模型。当下管线模式是指在尚未施工前的管线分布模型,设计管线模型这是根据施工图纸设计,完成搬迁施工后的管线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将主桥及钢桥等建筑主体与管线模型整合在一起,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待管线分布是建筑主体之前的位置关系,并通过进行管线碰撞试验,具体如图一所示。及时发现存在的碰撞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管线搬迁施工顺序进行调整,保障后续管线搬迁不会影响正常施工,提高施工质量与效果。
图一:设计管线模型与公路桥主体位置关系
交通组织模拟。本次工程项目路网密度较大,车流量比较密集,特别是一些上下班客车、汽车等,几乎每天都是在满负荷运作,在具体进行工程施工时,需要将一些老桥拆除掉,还要搭设临时钢便桥,防止正常交通运输遭受影响,同时还要重新建设桥梁管线等,因此需要经原有的公路封闭,将交通翻至搭建的社会交通便道之上,在这一施工过程中,势必会影响周边道路交通,如何尽最大程度的减少项目工程对交通带来的影响,是工程参与各方以及监管各方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本次工程项目中,通过利用已构建完成的BIM模型,并根据该地段实际交通流量、车辆行驶轨迹变化等信息,结合道路翻交过程,做好交通疏解,在确保施工顺利进行的同时,合理引导车辆与行人交通,保障施工与交通运行安全,同时满足人们正常出行换乘、停车要求,具体如图二所示,借助BIM模型,来具体评价施工翻交道路的宽度、次数等,不断调整翻交施工方案,尽最大程度上降低施工对交通带来的影响,保证后续翻交施工平稳顺利落实,与此同时,在正式开展交通疏解时,还需要做好车辆集散工作,通过与当地交警等交通监管部门开展合作,对于出行的车辆进行统一集散汇合与疏散分流,帮助施工方做好交通疏导,从而有效降低交通堵塞发生概率,既保证了交通顺利运行,又保证了施工质量。
图二:梅观高速公路交通疏解图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实际开展公路桥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应用BIM技术,一方面通过三维模型,能够有效提升沟通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施工模拟,从而在施工准备阶段能够提前预知后续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有效促进整体工程建设实现更加平稳顺利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海华, 刘宏刚, 甘一鸣. 基于BIM技术的桥梁可视化施工应用研究[J]. 公路, 2016(9):155-161.
[2]董士杰. BIM技术在桥梁工程设计阶段的应用[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8(4):63-64.
[3]王英, 刘凤兰, 刘智敏,等. BIM技术在塞拉利昂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城市建筑, 2016(26):291-291.
论文作者:吴晓煌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
标签:模型论文; 管线论文; 公路桥论文; 技术论文; 交通论文; 建模论文; 阶段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