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自主参与,展现真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真我论文,课堂论文,自主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育过程是人的价值的积淀过程,教育者应始终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提高和扩展学生的价值看作全部教育活动的轴心,看作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以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为己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每一个学生建构健全的人格,凸显真我的风采。
一、尊重、对话——学生自主参与的“生成剂”
我刚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学生已经会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学生“林”突然举手提问:“老师,我从课外书上看到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0.2平方分米,长为0.8分米,请写出面积与长的比,并化简。这题到底应该怎么解?”由于我还没熟悉题目意思,便把这题抄在黑板上,要求全班学生共同思考并尝试练习。几分钟后,我通过提问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这样解:0.2:0.8=1:4,这好像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刚才提问的“林”却偏偏采用了与众不同的解法:0.2平方分米=20平方厘米,0.8分米=8厘米,所以应是20:8=5:2。同学们都认为一个数学问题一般只有一个答案,不可能有两个不同的答案,见“林”的答案与别人的不同,认为“林”肯定是错的。这时我也没有立即“宣判”,而是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其他同学认为“林”的算法其实也存在着一定的道理。当时我的做法比较谨慎,没有妄加评价,而是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下课后再继续讨论研究。这样做尊重了学生的劳动成果,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索,经历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二、呵护、激励——学生自主参与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自己的热量,将所谓的“平庸者”或“迟钝者”的心灵“解冻”,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加以点拨,让学习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激励和点燃他们身上自信和进步的火花,切实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使他们都能得到集体的承认,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快乐,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面对身边的世界!
例如有天清晨,我在走廊上听见有几位学生边走边谈:“王强从昨天到现在课文还没有背出来,真笨!害得我们今天中午又要陪他背书。”“就是嘛!数学作业到现在还没有交上来,真是既笨又懒,简直无可救药!”
听了他们一番话,上课时我便对他多了一份关注。
那是一双难以言状的眼睛,里面隐藏畏缩、自卑、茫然!真不知他那稚嫩、脆弱的心灵,已经承载了多少同龄人难以想像的痛楚和沧桑!
看着他上数学课那畏畏缩缩的样子,如同一只受过惊吓的小鸟,经常低着头,更不要说在上课时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于是,我把最简单的问题留给他,并用激励的语气提问王强:“王强,在这张条形统计图中哪一种成绩的人最多?你能说出是怎样看出来的吗?”他听到提问,一怔,迷茫的眼中掠过一丝惊慌,然而终究还是站了起来,声音低低地说:
“良好的人数最多,因为良好的这条条形最高。”我面带微笑朝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回答得真好!是啊,条形统计图非常直观,只要我们和王强同学一样,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大家都能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其他同学也都朝王强投去了赞许和信任的目光。
王强的小脸泛着红晕,头也抬了起来,他的眼睛居然“敢”直视我的目光了。我能感觉到,我所设计的问题让他感到了成功。
教育的玄机在那一刻灿烂无比!
三、发现、赏识——学生自主参与的“稳定剂”
我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有道如下的应用题:把一块棱长是0.5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横截面面积是0.05平方米的长方体钢材。锻造成的钢材有多长?
我本想让全班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学生有交流的需要时,再引导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然而就在提问时,一位学生的发言(抢答)震撼了我!
发言的正是我班有名的数学才子——徐凯。他说道:“正方体钢坯经过锻造变成长方体钢材,在这个过程中,它的体积不变!”我看着全班其他学生的那张迷惑的脸,还是假糊涂道:“我真是有点听不懂,你能否说得通俗些,让我们都心服口服。”因为我不能为了一棵大树而放弃那整片森林!
他依然不厌其烦地解释:“钢坯经过锻造,前后物质的多少没有改变,也就是说,这些钢所占的空间的大小不变!”
我也为之惊讶!其他同学也是经过了好久才若有所悟。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要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充分发展,应给予适当的阳光。后生可畏,我们的小孩子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我在为拥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自豪的同时,我又在思考:这样的学生我又该如何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激励?
下了课,我写了一张书签:我们班的“陈景润”,老师欣赏你!再接再厉,祝愿你能早日在数学上有所成就!——时刻关注着你的盛老师。
我把这张书签放在他桌子上时,其他同学呼啦一下围了上来,在一片羡慕声中,他抬头看着我。那眼神中分明溢出强烈的求知欲、坚定的信心、涌动着的激情及其对数学执着的追求与梦想,直至把我的心也浸染得异样感动!
四、展示、张扬——学生自主参与的“升华剂”
在一堂数学活动课上,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思维之灵动,令我们教师佩服不已!很多学生的解法引起了我的兴趣,让人叹为观止!例如:(题目)请在下面每两个数字中间添上+、-、×、÷或括号,使等式成立。
1 2 3 4 5 6 7 8 9=60
不问不要紧,一问,结果出现了如下14种不同的答案。
1. 1×2×3×4-5+6×7+8-9=60
2. (1×2+3-4)×(5+6)×7-8-9=60
3. (1+2+3+4)×(6×5-7-8-9)=60
4. 1×2+3×4×5+6-7+8-9=60
5. 1+2×3×4+5+6+7+8+9=60
6. (1×2+3)×4+5×6-7+8+9=60
7. 1+2+3+4+5+(6+7-8)×9=60
8. 1÷2×3×4×5+6+7+8+9=60
9. (1×2+3+4+5)×6-7-8-9=60
10. (1×2+3-4+5)×6+7+8+9=60
11. (1×2×3+4)÷5×(6+7+8+9)=60
12. 1+(2+3+4)×5+6+7-8+9=60
13. 1×2×3×4+5×6+7+8-9=60
14. 1×(2×3+4)×(5×6-7-8-9)=60
欣赏着这些充满个性的解答,我和学生一起,都情不自禁地为之鼓掌,为每一种新的方法诞生而喝彩,因为我们都无法拒绝数学之“美”。在师生的相互作用中,我们教师有时也会受到很多启发,我们惊讶于学生都有“标新立异”的思想,有“与众不同”的做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的不同水平,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教师应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在知识展开的过程中去交流、探索和解决,去体验、感悟和内化,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上,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的思维“转”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培养学生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中思维的活跃性和独立性,借以凸显自己丰富的个性,展示自我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