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中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研究论文_司春丽

河南省郑州市第五十八中学 司春丽

摘要:本文认为新时期中学生创新精神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叠加,最终以获得责任感和成就感为依归。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郑州市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研究发现当代中学生基本具备积极进取的创新态度;创新人格尚有欠缺;创新意识较为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个人成就感之间存在脱节。本文提出,在新时期,首先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引,明确中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其次要以正确的教育方式为载体,满足中学生的实际需求;最后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中学创新精神培育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新时期 中学生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新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种种品质和情感。新时期下,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这是锻炼品质和完善人格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全人教育”的育人宗旨不谋而合。本文认为,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教育客体(教育者)满足教育主体(中学生)需求的过程,因此,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关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求,重视教育客体的属性,努力改善教育客体的属性来满足中学生的主体需求。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本文认为,创新精神内涵、中学思政教育与创新精神培育之间的关系,新时期下中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要求,是进行后续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本文将首先对上述概念和关系进行界定。

(一)概念界定1、创新精神从行动的角度来说,精神是个人或群体在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品质,这些品质都是围绕具体行动展开的。涉及到创新精神层面,本文认为,创新精神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涵:第一,以实践为基础的改变客观事物时表现出的一种积极进取、乐于改变的态度;第二,包含着创新实践中体现出的动力、情感和意志,是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的叠加;第三,个体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2、新时期与中学生创新精神本文中所指的新时期,主要是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发展面临的社会要求。结合创新精神的内涵,这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知识经济在当今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了知识理念、知识积累和知识消化的重要性。第二,日趋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要求个体必须对个体与社会关系形成正确的认知,个体必须具备完善的人格品质。第三,层出不穷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要求个体必须拥有怀疑和批判的意识。第四,实践,在任何时期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要求。新的社会条件下,创新实践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努力。

(二)研究方法此次研究采取的是质性和量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主要以访谈为主,访谈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郑州市第五十八中的学生工作者、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中学生。量性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问卷主要集中在郑州四十七中学区部分学校发放,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在校中学生。此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67份,对收集上来的有效问卷用SPSS软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二、新时期中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一)当代中学生基本具备积极进取的创新态度本文认为,积极进取和乐于改变的态度,是考察中学生创新精神最基本的前提条件。93.3%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学校提供了培育创新精神的机会,愿意尝试。”77.4%的被调查者表示有“创新的想法”,其中有11.7%的被调查者表示创新的想法很强烈。这充分说明,当代中学生对愿意尝试,愿意改变,这是他们积极进取态度的重要表现。

(二)当代中学生的创新人格尚有欠缺此次问卷中涉及的个性和意志品质主要包括:好奇心、热情、批判意识、主动性和毅力。结果显示,64.9%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拥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只有46.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会“对事物形成独特的理解”,(见表1)说明大部分学生追求改变的动力不足。而当问及“是否会主动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49.7%的被调查者表示否定,主动性不强。有48.7%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保持长期和稳定的热情,”仅有44.5%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 “遇到挫折和困难也能坚持,有较强的毅力。”这提醒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在平时的引导过程中对待学生需区别对待,不可“一视同仁”。

以下个性描述中,您认为符合您自身状况的有哪些?

A.值为1时制表的二分组表1:中学生对自身个性和意志的判断三、改进和加强新时期中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思考和建议(一)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引,明确中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1、培育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只是为了实现创新目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新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目标,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内容。创新精神的内涵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不仅仅是获得更多的奖项。还包括:要通过通过创新精神的教育,鼓励和引导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敢于质疑,勇于实践。锻炼他们形成顽强的意志,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在创新实践中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晰社会责任与个人成就之间的关系。

2、中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中学生始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始终以学生的主体需求为导向。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中学生期待的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他们在创新精神的养成中存在的欠缺或问题。

(二)以正确的教育方式为载体,满足中学生的实际需求1、动力支持中学学生工作者是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教师群体,应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注意倾听和跟踪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形势政策课、日常的辅导和服务等途径,从德育教育方面着手,倡导理性、进取、积极、怀疑等精神,并与正义、责任等价值观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广泛涉猎,从而从根本上为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动力机制——创新应以兴趣为导向。

2、主动出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天生的,而需通过由上而下的培育方能获得。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院系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稍显滞后,大多是待规定研究任务确定了之后才开始推动,或者只针对有研究项目的学生进行培育,显得十分被动。

3、正确引导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强烈,但最终能付诸实践的却较少。很多学生表示,参加创新比赛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但获奖者毕竟是少数。如果只是为了奖项而进行创新,那么只会失望而归。这就需要中学学生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正确地引导。可邀请那些参加了创新比赛而未获奖的同学“现身说法”,讲述参赛过程对他们能力的锻炼和品质的提升。

论文作者:司春丽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9

标签:;  ;  ;  ;  ;  ;  ;  ;  

新时期的中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研究论文_司春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