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县疾控中心 甘肃 文县 746400)
【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情况并探讨控制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9650份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不合格微生物标本所占比例,分析其不合格发生原因,并据原因探讨相关控制措施。结果:不合格标本总数196份,标本不合格率2.03%,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率为37.24%,所占比例最高;尿液标本不合格率为24.49%,所占比例次之;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16.33%;分泌物标本不合格率为10.71%;粪便标本不合格率为7.65%;无菌液体标本不合格率为3.57%。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采集时间不正确、取样操作不规范、标本污染及送检不及时。结论:通过加强检验科与临床医师沟通的沟通、协调,规范标本采集与运检流程,加强对相关检验人员及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微生物;标本;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6-0369-02
微生物实验室工作可为临床医师提供及时、有效且准确的检验信息,从而协助医师对患者致病菌及病理程度做出准确判断,并为其临床治疗措施提供依据[1]。但微生物标本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情况,对检验结果具有直接影响,从而降低临床检验准确率。相关研究表明[2],质量控制可提高实验室检验准确性。现代医学管理把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分析前由于涉及微生物采集、储存、运输等相关环节,极易发生误差,因此控制微生物检验质量,需要对微生物检验分析前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从而减少不合格标本数量[3]。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生物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探究其质量控制措施,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7月9650份在我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标本包括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粪便、无菌液体(胸腹水、穿刺液等),其中有301份标本是不合格的。
1.2 方法
由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按照规定对标本进行严格审核,全面评估标本采集时间、标本外观、分析结果、复查结果等,记录不合格微生物标本,标注标本不合格原因,并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计算不合格标本在总标本中所占比例并找出标本不合格原因。
1.4 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使用SPSS 18.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微生物标本不合格情况计数资料以率“%”描述,采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类型及不合格率
在我院进行生物标本检验的不合格总数为196份,标本不合格率2.03%,微生物标本不合格类型及所占比例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3.1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采集标本是临床微生物标本检验过程中的一道重要程序,标本采集操作是否规范、正确直接影响最终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①本研究结果显示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最高,而痰液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痰液质量不达标。痰液培养具有较高要求,通常需要患者自行留取。若医护人员未向患者详细讲述留取标本注意事项,易由于患者自行留取标本时方法不当,从而影响痰液标本质量[4]。②尿液标本不合格率仅次于痰液标本,导致其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为标本污染,依据我国卫生部相关规定,患者采集标本前需清洗外阴,留取中段尿,于1h内送检,并保证2h内在检验室实施接种。若尿液不能及时送检或接种,应将其置于4~8℃冰箱内冷藏。如果临床中未按照上述操作要求规范操作,极易在采集、接收、运输等过程中造成标本污染。③血液培养对败血症患者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血液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标本污染与采集时间不正确。④粪便标本主要由护士采集与运输,由于临床护理人员负责科室较多,易出现未及时送检情况,致使较多标本干燥,导致假阴性结果,从而影响临床诊断。⑤分泌物与无菌液体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是医护人员操作观念不强,标本送检不及时,致使标本污染。
3.2 微生物标本质量控制措施
标本采集正确可增加患者检验标本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从而为临床医师预防、诊断及治疗疾病提供可靠依据。根据统计分析我院微生物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及集中失误区,从而提出下列质控措施:①检验人员定期走访临床各科室,加强与临床各科室之间的交流,收集医护人员建议,并虚心听取,从而改进自身检验工作[5]。检验人员应充分认识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意义,认真评估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对于与检验结果不符合的,认真排查。②检验人员应主动为临床各科室提供咨询服务,将制作的标本采集手册发放给临床医师,手册内容包括标本采集要求、检测时限、检测注意事项等。③检验人员应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检验采集知识的相关培训,组织临床医护人员学习检验标本采集手册,并要求进修医师及经验不足的医护人员参加检验标本采集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可通过观看感染科专职人员的病房示范操作进行学习[6]。④检验人员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学习内容进行培训,增强医护人员对标本采集及送检规范的重视,从而降低微生物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发生率,提高检验合格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最高,其实是尿液标本,最后是无菌液体标本。致使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因素包括采集时间错误、标本污染、送检不及时等。本研究通过加强检验科与临床医师沟通,规范标本采集与送检流程;充分发挥管理部门职能,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微生物检验的认知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微生物标本检验合格率,使检验结果更具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马海霞.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2):102-103.
[2]刘国强,于晓华.微生物检验标本的不合格原因和控制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4):60-61.
[3]杜娟.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J].河北医学,2016,22(4):693-695.
[4]李玉杰.微生物检验标本的不合格原因和控制策略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9):116-118.
[5]张常玉.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0):1870-1871.
[6]李滨.浅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质量控制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8):166-167.
论文作者:赵君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标本论文; 不合格论文; 微生物论文; 原因论文; 医护人员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医师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