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到“自我行动”:校长对课程领导的策略_学校文化论文

从“自我”到“自我行动”:校长对课程领导的策略_学校文化论文

从“自在”走向“自为”:校长走向课程领导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论文,自在论文,校长论文,自为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6)12-0039-04

“自在”状态是校长在课程领导过程中仅凭借经验,不依靠理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从事课程领导行为;“自为”状态是校长在课程领导过程中能运用课程领导理论,有意识地从事领导活动,更好地发挥领导的作用。新课程改革需要校长从“自在”走向“自为”,成为有效能的领导。校长要想真正承担课程领导责任,必须从领导者自身、学校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三方面思考和改进。

一、校长个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一)促进个人的持续学习

持续学习可保障校长及时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更好推进课程变革。事实上,由于传统课程管理思想的局限,校长绝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学校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学习。校长课程领导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主要原因在于校长担负各种角色,尤其是行政领导角色占用了校长大部分时间。校长渴望提高自身素质,渴望提高理论素养,但这种渴求与学习时间的紧缺相矛盾。长期沉溺于日常行政琐事,会逐渐消磨校长学习的愿望,严重影响校长课程领导能力。

校长的持续学习不仅要学习课程和课程领导理论,促进校长课程领导意识的觉醒,还要学习有关管理和领导方面的知识。尽管我们强调校长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但我们并不是抛弃管理和其他领导方面的技能和理念。事实也证明,学校是如此复杂,仅靠一种理论难以维持学校的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发展是各种理论和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正确的角色定位

校长领导角色经历了从首席教师到课程领导者的演变,但校长“首席教师”的角色在演变过程中被抹杀了。因此校长角色回归首先要明确校长是教师,是学校内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而不是机关工作的行政人员。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校长才能真正指向角色的中心——课程与教学。一般而言,校长在课程领导方面扮演如下角色:①理念的追寻及实践者;系统的建置及营运者;知能的建构及散布者;成员的领航及合作者;创意的推动及支持者;资源的整合及经营者;人际的沟通及协调者;成效的回馈及监督者。只有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校长才能把精力集中于课程,领导学校推进课程改革,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三)关注自我发展和成长

校长的自我发展和成长与校长课程领导等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在实践中发展和成长是校长走向课程领导的选择。

1.校长的领导要基于学校现实

学校现实是校长实施领导的前提基础。校长必须在了解学校现实基础上,制定学校长远规划。当校长将视野从“外”转向“内”时,当校长能在外界背景下关注自己内部发展问题时,也许会发现:每所学校都是那么独特,每所学校的发展都具有挑战性,每个校长都面对不同的发展任务。而正是这一“丰富的特性”对校长的整体思维方式、观念体系、管理能力、生命情态等提出了挑战,并具有了提升校长成长水平的能力。②校长课程领导必须立足于实践,这样才能成为有效的课程领导者。

2.校长要开展行动研究,提高反思能力

提高校长课程领导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正确认识自我,而这种自我的认识是通过校长在行动研究中,培养反思能力实现的。在学校,教师成为反思的实践者已成为共识。但对校长却很少提及,似乎校长是一个天生的不学而知者。校长课程领导迫切需要校长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校长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课程领导,而是在具体学校情境中进行的。行动研究和反思把校长置于真实的学校情境中,通过研究领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校长课程领导的专业发展。如果说校长培训是外部推动校长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那么行动研究和反思就是校本专业发展的一种形式。这种校本的课程领导专业发展,促使校长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提高课程领导的能力。

关于如何培养校长的反思性实践能力,罗斯提出了反思模型:③(1)描述所列出行为的特定原因。独立或在同事帮助下判断事件和行为,客观公正地分析其结果,并思考是否存在其他行为,这样可使结果更有效。(2)从个人角度对情境中发生的行为给出客观评价,并尽力排除一些对组织造成影响的外部因素。(3)分析行为及其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分析该行为对其他群体造成的影响。

利用反思实践的方法对于校长更好发展职业生涯有一定益处,它可提高校长的决策和领导能力。校长应该反思的问题是:④(1)你是否具有变革倾向,并把精力集中于学校改进?(2)你在管理学校的时候是否在领导学校?(3)你的领导是否形成一个成功的学习化团队?(4)你是否用研究的态度来从事学校的变革?(5)你靠什么来引领你学校的变革:思想和目标?人格魅力?还是制度和纪律?(6)你是一个能把握发展趋势和重要机遇的领导吗?(7)你善于从学校整体状态的认识出发,进行学校变革与发展的决策吗?

(四)提高课程领导执行力

从校长自身来看,校长课程领导权力缺失的本质是校长缺乏课程领导的执行力。拉里·波斯迪和莱姆·查兰认为执行力是:⑤

(1)执行既是一种纪律,也是策略不可分割的部分:执行为一套系统化流程,严格地探讨“如何”与“是什么”、提出质疑、不厌其烦地追踪进度及确保权责分明;

(2)执行是企业领导者首要的工作:领导者必须对企业的营运、人员与环境有十分的了解;也唯有透过领导者亲自深入参与执行的实质面,甚至是某些细节,才能让执行力展现出来;

(3)执行必须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除了领导者必须参与实际性的工作之外,组织中的每个人也必须了解并执行纪律。执行力是以系统的方式,让领导者和成员能一致认清现实状况,并据以采取行动。

提高校长课程领导执行力的关键是校长领导力量的运用。萨乔万尼认为校长领导力量包括技术力、人力、教育力、象征力和文化力五个方面。传统校长领导力量主要关注技术力、人力和教育力,其实质是通过控制来提高课程领导的能力。而现代课程领导除了重视前三个方面外,更重视象征力和文化力,试图通过校长对日常生活事务的关注,变革学校文化来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执行力。因此,校长要行使课程领导权力,必须向象征和文化领导转型,通过构建学校价值观和共同愿景,来达到学校课程改革发展。

(五)转变领导风格

校长课程领导成效如何,直接与校长领导风格有关系,不同领导风格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布莱克和麦肯斯提出七种领导风格:⑥控制和主导型(专制型);屈从和支持型(随和型);平衡和妥协型(维持现状型);躲避和逃避型(冷漠型);命令和指示型(家长式统治型);利用和操纵型(机会主义型);奉献和献身型(成熟型)。在七种领导风格中,体现领导者对民主和专制的不同理解。而从实际效果看,奉献和献身型领导对组织发展更为有利。无论是管理,还是领导,民主平等、以人为本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校长进行课程领导过程中,要抛弃独裁的领导方式,采用比较民主的方式,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领导他们努力投身课程变革。

二、改善学校内部情境

校长是在具体学校情境中从事领导活动的,因此学校状况直接影响校长领导职能的发挥。传统课程领导处于一种孤军奋战状态,而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学校更加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校长要进行课程领导,需要在学校内部建立课程领导共同体,培养领导型教师,实行领导分权。

(一)建立课程领导共同体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校长领导的模式已彻底改变。校长不再是孤立的课程领导者。学校课程变革与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利益息息相关。学校领导机构必须转变各自为政的状况,组成由校长、中层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参与的课程领导共同体,共同参与学校课程的领导工作。他们对学校课程开发、设计和决策等提供建议,共同促进学校课程的变革。

(二)培养领导型教师

怀特克尔和辛勒认为,领导型教师就是那些承担一些领导活动,并将这些活动运用于课堂、学校和社会中,从而促进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师。教师领导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它关系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从课程领导的视角看,领导型教师并非指某个教师,而是一个教师领导共同体。⑦

为了培养领导型教师,校长首先要转变领导观念。这种观念变革主要体现在:(1)转变传统教师角色定位的假设:校长必须愿意将教师培养成为领导者,而不能总认为教师应该只表现出传统的教学行为。⑧(2)校长要改变自己的课程领导哲学,从自上而下的领导转向授权领导。所谓的授权就是增加某人作用于生活环境和生活决策的影响力行为,它不仅与个人的影响力有关,也折射出个体自我实现的意义。⑨校长要赋权承责,改变传统教师有责无权的状况。这种赋权承责能激发教师解决问题的热情,进而对其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要制定规章制度,明确教师领导职责和权力。

其次,提高教师课程领导的能力和技巧。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和技巧可通过新课程培训、在学校中培养教师的领导技能等途径获得。

第三,变革学校文化,建设一种共同发展、共同承担责任的“有难同当”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校长要“能超越传统角色,包括积极与教师分享权力,鼓励教师之间开展学习。⑩这种高度信任文化的价值在于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亦即个体共同分享领导的愿景。有效的共同行动更可能出现在组成成员相互信任的组织中,相互信任创造了一种环境,即个体分享一种共同的道德理念,为集体利益而行动。个体行动的道德基础构成发起和维持组织变革的集体道德理念。(11)正是这种共同信任的文化氛围,激发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课程领导中。

(三)实行领导分权

课程领导,人人有责,已成为课程领导发展的一种趋势。实行分权领导,就是把课程领导权力分散给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使学校利益相关者都承担一定的领导责任。实现领导分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变革学校文化。有学者提出学校文化四种比喻(12):家庭文化、机器文化、酒吧文化、恐怖的小型工厂文化。家庭文化充满了家庭般的温馨,领导者和追随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自愿一起合作;机器文化,学校采用指令性的管理方式,具有高度的官僚机构,校长主要依靠结构程序和政策来完成任务;酒吧文化则把学校看作是一个演出的场所,比较关注教师个人才能的展示,但需要一定约束性的社会规范、仪式和传统;恐怖的小型工厂文化,在这种学校中校长实行独裁,教师人人自危,这样的文化是冰冷的、充满敌意的。不同的学校文化比喻中,校长领导的重心是不同的。实行分权的领导就是要避免机器文化、酒吧文化和恐怖的小型工厂文化,谋求一种和睦的家庭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校长能摆脱“责任病毒”的影响,使人人都为学校课程变革尽责,而不是推卸责任。

三、加强外部的支持与帮助

学校不是一个孤岛,校长课程领导也不是独立在学校中进行的,校长的课程领导需要外部的支持和帮助。

(一)加强课程领导的研究

课程领导研究源于西方,经过研究和发展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在我国,却是一较新领域。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目前课程领导已引起专家学者重视。对于西方课程领导理论,我们可采取两种方式:第一,引进。通过引介西方的课程领导理论,吸取理论精髓,指导我们的课程领导研究。第二,加快向“本土化”转化。课程领导在我国未能引起广泛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与缺乏“本土化”的、可以操作性的课程领导研究有关。一些引进的课程领导理论理念很好,却很难应用,这是困扰课程领导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学校发展实际,根据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状况,进行课程领导研究,在理论上给予校长课程领导以支持,促进校长课程意识的觉醒。

(二)提高校长的培训效果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各级部门在培训过程中应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增加课程领导内容。在课程领导培训中可设置下列一些主题和内容:(1)课程领导的基本理论。包括课程领导兴起的背景、校长课程领导的概念、校长课程领导任务和技巧;(2)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领导。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领导的关系。(3)校长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开发。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校长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4)校长课程领导和课程评价。通过这些培训促进校长对课程领导整体观念的认识,提高领导意识,明确自己的领导角色。

第二,提高培训的适切性。(1)关注课程领导的校本培训。这种培训方式,以学校为基地,以发生在校长身边的具体事例为主,这样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2)针对校长的需要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根据英国国家教育研究基金会(NFER)研究,校长领导发展有不同的阶段(13):阶段0:领导准备阶段;阶段1:入职和熟悉阶段(第一个月);阶段2:掌握阶段(3-12个月);阶段3:重塑阶段(第二年);阶段4:提升阶段(3-4年);阶段5:巩固阶段(5-7年);阶段6:稳定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领导需要不同的支持和培训。因此,相关部门在对学校领导培训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领导需要提供不同的内容。(3)加强培训的实效性。(4)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实行更为灵活的弹性培训。培训不仅仅是培训机构的事情,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切实发挥为校长服务的功能。

(三)明确划分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领导的权限

明确划分国家、地方和校长课程领导权限的目的在于:明确各自的职责,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赋权承责。在这方面我们可借鉴美国的格拉索恩提出学校层次的课程领导职责:(14)(1)以学区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高品质的学校课程之标准;(2)补学区所指定的课程之不足,拟订各学校的学习课程;(3)编订以学习为本的功课表;(4)决定课程统整做法的性质和程度;(5)课程连接;(6)定期监看与协助课程实施的情况。

(四)家长和社区参与课程领导

家长参与学校课程领导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家长参与课程领导主要的做法:(1)赋予家长参与课程领导的机会;(2)充分信任和肯定家长参与课程领导的作用和价值;(3)提升家长参与课程领导的能力。

(五)加强校际的合作

新课程改革要求同一地区和不同地区的学校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和分享成功的经验。这种交流和分享使校长不再局限本学校范围之内,而是通过与其他校长协作,提高自己的课程领导能力和水平。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首先要求地方领导机构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其次,学校之间要建立一种沟通机制,定期就互相关心的问题进行研讨。

(六)加大对学校变革的投入

事实上,校长承担很多额外的职责,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学校要生存和发展,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教育投入不足情况下,对外争取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资源成为校长一个重要的责任,甚至成为一些校长的主要职责。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把校长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程和教学中。

(七)主管部门加强支持

上级主管部门也要承担领导责任,给予学校支持是这种领导责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第一,政策上的扶持。上级主管部门要与学校保持政策上的一致性,为校长课程领导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第二,尊重学校的多样性。上级主管部门在对学校领导过程中,要尊重学校的多样性,不能因为领导个人倾向,忽视学校发展的多样性。这样做一方面会干扰学校课程改革,另一个方面就是抹杀学校课程特色,导致学校千人一面。第三,公平对待每所学校。很多时候,上级主管部门处理一些问题的公平性,影响校长的课程领导。

校长课程领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对校长课程领导产生影响。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为校长课程领导创设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注释:

①高新建:《学校课程领导的任务和角色探析》,《台北市师范学院学报》,2003.(33)。

②李家成:《校长生命成长: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展开》,《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5期。

③⑦⑧(12)[美]L.David Weller Jr.和Sylvia Weller著,杨英等译:《学校人力资源领导——中小学校长手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22页、214页、215页、23页。

④杨小微:《转型性变革中的学校领导》,《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4期。

⑤台湾海洋大学师资培训中心:《课程领导与有效教学》,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版,44页。

⑥[美]威廉·G.坎宁安、保拉·A.科尔代罗著,赵中健主译:《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83页、160-161页。

⑨[美]杰拉尔德·C.厄本恩等著,黄崴、龙君伟译:《校长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8页。

⑩[美]Shirley M.Hord主编,胡咏梅、张智、孙晨译:《学习型学校的变革——共同学习,共同领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8页。

(11)Byyk,A.S.,& Schneider,B.Social:A Moral Resourc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Center for School Improve,1996.33-34.

(13)Peter Earley and Dick Weindling.Understanding School Leadership [M].London:Paul Chapman Pulishing,2004.28-29.

(14)[美]Allan A.Glatthorn著,单文经等译:《校长的课程领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8页。

标签:;  ;  ;  ;  

从“自我”到“自我行动”:校长对课程领导的策略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