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林木食叶害虫寄生蜂(小蜂)调查与分类研究

中国重要林木食叶害虫寄生蜂(小蜂)调查与分类研究

赵京芬[1]2001年在《中国重要林木食叶害虫寄生蜂(小蜂)调查与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寄生蜂(小蜂)是林木食叶害虫的重要天敌类群,在自然控制害虫数量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寄生蜂防治林木食叶害虫,作者对松毛虫类及叶蜂类的寄生蜂(小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研究。本论文主要分叁大部分:概论、材料与方法及分类。概论部分介绍了我国重要林木食叶害虫的危害状况;对国内外林木食叶害虫寄生蜂调查分类及应用的概况和现状作了总结;较详细地回顾了国内外小蜂总科的系统分类历史及研究现状,并对寄生蜂的形态、生物学及其经济意义进行了总结。研究目的、材料与方法部分阐述了寄生蜂标本的采集、制作方法及分类鉴定中所应用的形态分类特征术语,其中重点介绍了液浸标本的CO2临界点干燥法及其操作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分类部分共记述了我国松毛虫寄生蜂2总科10科16属30种,叶蜂寄生蜂4科5属5种,其中包括9新种及中国新记录属5个、中国新记录种1种;编制了分科、分属及分种检索表;详细描述了每个科、属、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及其地理分布范围。文后附有新种的重要形态特征图、参考文献,并列出了“松毛虫、叶蜂-寄生蜂”名录,以便于生物防治和森林昆虫工作者查找。

姚艳霞[2]2005年在《寄生于林木食叶害虫的小蜂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蜂(膜翅目:小蜂总科)是寄生蜂中的主要类群,是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它们对多种农林害虫发挥着巨大的自然控制作用,也是生物防治中利用最多的天敌类群,在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国的林木食叶害虫种类多,危害严重。为了贯彻国家林业局“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的控制森林病虫害的方针,开展生物防治林木食叶害虫,作者对我国林木食叶害虫(以鳞翅目为主)的寄生蜂进行了调查和分类研究。本文记述了寄生我国林木食叶害虫的小蜂109 种,隶属10 科40 属,其中包括1 个新属,49 个新种,5 个中国新记录属,15 个中国新记录种。论文分为四部分:绪论,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绪论中回顾了小蜂总科分类历史,寄生林木食叶害虫小蜂的研究概况,描述了小蜂外部形态特征以其生物学特性。材料与方法中介绍了寄生蜂标本的采集、保存、制作方法等结果部分记述了寄生我国林木食叶害虫不同虫期的小蜂共10 科40 属109 种。详细描述了各个属的属征,以及各个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和寄生的寄主虫态等资料,以利于生物防治工作者参考。论文中附有主要种类的形态特征图和电子显微镜照片。讨论部分对今后的本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文中附有详尽的参考文献,并列出了“小蜂-食叶害虫”和“食叶害虫-小蜂”索引,以便读者查阅和参考。

夏固成, 孙普, 夏固萍, 余治家, 程晓福[3]2012年在《六盘山翠金小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六盘山翠金小蜂Tritneptis sp.是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主要食叶害虫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 Hartig茧期的体外复寄生性天敌。对该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蜂在宁夏六盘山1年2代,以幼虫在寄主茧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取食,5月中旬开始化蛹,成蜂从6月中旬开始羽化,每头虫茧平均出蜂6.14头,雌雄比1.79∶1,雌蜂6月下旬开始产卵,一只雌蜂一生可在12.2头寄主虫茧上产卵,第1代寄生蜂幼虫7月上旬开始孵化并吸食寄主营养发育,7月下旬开始化蛹,8月上旬开始羽化并交尾、产卵寄生。该蜂体型较大,对寄主跟随性强,无重寄生天敌,自然寄生率7.3%~33.6%,是一种优良天敌寄生蜂。

王艺蛟[4]2017年在《大蚕蛾平腹小蜂林间寄生与林分因子关系及其有效积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平腹小蜂Anastatus spp.是作物物或林木害虫的重要天敌,有些种类具有极大的利用潜能。在林间条件下,平腹小蜂对害虫的寄生情况与林分因子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有关寻找主要相关因子及其分析一直是困扰研究人员的难题。同时,明确平腹小蜂具体物种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对今后利用其防治害虫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利用柞蚕卵制作成诱集蜂卡,在吉林省的敦化市、和龙市、汪清县、和延吉市等地的不同林分,通过诱集大蚕蛾平腹小蜂Anastatus sp.寄生,对大蚕蛾平腹小蜂林间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以此研究林分环境因子对大蚕蛾平腹小蜂的影响寄生效果。在此基础上,运用糙集理论赋权方法,分析影响大蚕蛾平腹小蜂寄生的环境因子的权重。结果表明:林龄、郁闭度、坡度等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63、0.368、0.368,算得均方根误差(RMSE)为1.081。分析表明,林龄、郁闭度和坡度在林分因子中,对平腹小蜂寄生率影响较大。由此,作者认为,此例的分析方法,粗糙集理论相比特尔斐法精度更高,其中均方根误差(RMSE)提高了2.172%。为了能够更加高效的利用大蚕蛾平腹小蜂防治林间食叶害虫,作者利用回归直线法、直接最优法和最小变异系数法叁种方法分别计算了大蚕蛾平腹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通过对叁种方法计算出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数值比较,分析叁种方法的优缺点,确定大蚕蛾平腹小蜂最接近事实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预测出大蚕蛾平腹小蜂发生的历期代数以及更大程度实现大蚕蛾平腹小蜂在吉林省实际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利用回归直线法计算大蚕蛾平腹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28±0.3)℃,有效积温为(340.43±8.5)日度。直接最优法计算大蚕蛾平腹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38℃,有效积温为336.40日度。最小变异系数计算大蚕蛾平腹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35℃,有效积温为337.01日度。叁种方法分别计算出大蚕蛾平腹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通过比较叁种方法的变异系数值大小,从而判断叁种方法计算大蚕蛾平腹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误差大小。通过观察发现:回归直线法的变异系数值为2.608,直接最优法的变异系数值为2.319,最小变异系数法的变异系数值为2.315。结果表明:利用最小变异系数法计算大蚕蛾平腹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误差值最小。

夏固成, 孙普, 刘浩, 程晓福, 兰菊梅[5]2012年在《宁夏六盘山落叶松红腹叶蜂的寄生性天敌资源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明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松红腹叶蜂的寄生性天敌资源,筛选能有效控制落叶松红腹叶蜂的优势天敌,采用定点调查方法对该害虫的寄生性天敌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落叶松红腹叶蜂害虫的寄生性天敌有六盘山翠金小蜂(Tritneptis sp.)、毛瘤角姬蜂〔Pleolophus setiferae(Uchida)〕、恩姬蜂(Endasys sp.)、大田猎姬蜂〔Agrothereutes macroincubitor(Uchida)〕、短翅田猎姬蜂〔Agrothereutes abbreviatus(Fabricius)〕、选择盆地寄蝇(Bessa selecta fugax Rondani)、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Vuillemin)和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共8种,其中,六盘山翠金小蜂为该害虫的优势种天敌。2)当落叶松红腹叶蜂害虫大面积暴发时,天敌的种群数量迅速上升,随着害虫种群数量的降低,天敌种群数量也减少。说明,天敌是该害虫发生的主要制约因子,而且其高峰期滞后于害虫。3)对主要天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描述。

杨忠岐[6]2018年在《我国重大林木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叁)》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技术在保护我国林业和国家生态建设中的的重要性,介绍了我国近年来林木重大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新进展。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组针对我国危害林木的重大有害生物,开展了以利用天敌昆虫为主、以及利用其他天敌如病原微生物等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1)重大食叶类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研究;(2)重大外来入侵蛀干害虫红脂大小蠹生物防治技术;(3)栗山天牛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4)无公害综合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技术;(5)云斑天牛生物防治技术;(6)锈色粒肩天牛生物防治技术;(7)生物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8)白蜡窄吉丁生物防治技术;(9)新疆苹小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10)杨十斑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杨忠岐, 王小艺, 张翌楠, 张彦龙[7]2018年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林业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森林病虫害严重威胁森林健康生长,影响林业的发展。如何保护好我国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功能?作者提出的"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方针和策略是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学之路,可以在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国家林业局采纳和实施了这项方针和策略,这对我国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几十年来,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组针对严重危害我国森林的外来入侵病虫害和我国本土病虫害,研究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其他无公害控制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些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包括下述10种重大森林病虫害: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栗山天牛,松褐天牛(松材线虫),云斑天牛,锈色粒肩天牛,光肩星天牛,白蜡窄吉丁,苹小吉丁和杨十斑吉丁。

曾凡勇[8]2016年在《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自20世纪初萌芽,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去110多年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且对于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学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本底资料,但是,尚未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通过书籍、期刊、网络、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和科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和史料。作者利用历史与逻辑、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史料、访谈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每个时期学科的特点,作者把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49年以前)、形成期(1950-1976年)、发展期(1977-1999年)和完善期(2000-今)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学科的历史沿革、科学研究进展、教材和专着、重大科技成果、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经过110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一波叁折,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学科定位日益清晰、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科学研究成效显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合作得到加强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森林保护专门人才,产出了一大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研究,发现了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5条政策建议、5个发展方向以及12个重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徐荣侠[9]2007年在《苏州市花木害虫及专家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园林花木害虫为研究对象,主要调查研究了苏州园林花木害虫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并研制了绿化苗木害虫诊治专家系统。据作者调查研究,苏州等地花木害虫和天敌已知有422种,隶属于12个目88个科(包括甲壳纲鼠妇目1个科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1个科),其中含有2个新种,46个江苏新记录种,2个中国新记录种。分布种类数最多的4个目为:同翅目77种,鞘翅目56种,鳞翅目235种,半翅目33种。研究了外来入侵害虫桔小实蝇在苏州的寄主范围、分布、生活史、生物学特性,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研制的苏州园林花木害虫诊治专家系统,具有害虫识别诊断、防治咨询等功能,实现了园林害虫诊治的信息化,希冀将对园林花木的植保知识的普及、提高害虫的防治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廉梅霞[10]2005年在《明纹柏松毛虫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在山西晋中灵石县调查和饲养明纹柏松毛虫,系统研究了该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为做好种群发生期预测预报有效治理松毛虫积累了数据。研究结果如下: 1 明纹柏松毛虫在灵石县一年发生一代,以3~5龄幼虫越冬,翌年3月底至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取食;幼虫多数有8龄,幼虫期133.5天,幼虫越冬前期和结茧化蛹前期发育历期较长;雌蛾比雄蛾寿命长;雌蛹蛹期比雄蛹短。 2 明纹柏松毛虫幼虫主要在夜间取食,占全天总取食量的75.71%;7、8龄幼虫的取食量占幼虫期总取食量的76.48%;粪粒大小和幼虫龄期大小相对称,龄期越大,粪粒越大;同龄幼虫的粪粒大小和重量基本一致;幼虫每次脱皮前1~3天停止排粪,脱皮后一天内排粪量也较少,第二日才逐渐增多。 3 自然条件下,成虫羽化后第一天即可求偶,求偶最早出现在20:00,从21:00起求偶百分率明显增加,22:00~23:00求偶百分率最高;雌蛾求偶行为系羽化后3~5天最强烈,羽化后第3天求偶百分率可高达100%,第6天求偶率明显下降。 4 成虫随温度升高,产卵量和次数减少;卵在29℃~37℃连续光照下滞育,连续黑暗下,随温度升高发育历期减短,发育速率加快。 雌雄成虫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减短,发育速率加快;连续黑暗时的发育历期比光照下的长,发育速率慢;无食物供应的发育历期比有食物时的长,发育速率慢。 得到卵和成虫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有效积温预测式。 5 明纹柏松毛虫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聚集原因可能是昆虫本身的聚集习性或环境条件引起。 6 采取烟雾弹急防明纹柏松毛虫幼虫灾害和利用诱虫灯捕杀成虫有非常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中国重要林木食叶害虫寄生蜂(小蜂)调查与分类研究[D]. 赵京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1

[2]. 寄生于林木食叶害虫的小蜂分类研究[D]. 姚艳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5

[3]. 六盘山翠金小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夏固成, 孙普, 夏固萍, 余治家, 程晓福. 应用昆虫学报. 2012

[4]. 大蚕蛾平腹小蜂林间寄生与林分因子关系及其有效积温的研究[D]. 王艺蛟. 吉林农业大学. 2017

[5]. 宁夏六盘山落叶松红腹叶蜂的寄生性天敌资源调查[J]. 夏固成, 孙普, 刘浩, 程晓福, 兰菊梅. 贵州农业科学. 2012

[6]. 我国重大林木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叁)[J]. 杨忠岐. 林业科技通讯. 2018

[7].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研究进展[J]. 杨忠岐, 王小艺, 张翌楠, 张彦龙.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

[8]. 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 曾凡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

[9]. 苏州市花木害虫及专家管理系统研究[D]. 徐荣侠. 苏州大学. 2007

[10]. 明纹柏松毛虫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 廉梅霞. 山西农业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中国重要林木食叶害虫寄生蜂(小蜂)调查与分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