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的小学教师素质目标与培养模式_小学教育论文

面向新世纪的小学教师素质目标与培养模式_小学教育论文

面向新世纪的小学教师的素质目标与培训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小学教师论文,素质论文,目标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教师的现代化过程中,小学教师的现代化尤其重要,因为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奠基阶段,新世纪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许多素质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我国学校教育培养的合格人才能否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的要求,取决于小学教师的素质的高低。

西方有句谚语说:“有什么样的师资,就有什么样的国民”。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师范学校负责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 ”(注:陶行知《师范教育之新趋势》(1921、10、22)江苏课题组编《陶行知论师范教育》,苏准印1988 年版)我们可以说,初等教育的师资素质高一个层次,我国公民的素质水平就可以高一个层次。因此,研究小学新师资的素质目标及其培养模式,应是师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教师的素质目标

(一)较高的学历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师是由中师培养的。中专学历的小学教师在一定时期内为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儿童的体力和智力都有了更好的发展。特别是1974年我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人口增长率下降,小学生数量也相应减少,社会对小学教师的需求逐渐从数量方面转向更注重质量的方面。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21世纪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教师的质量。从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对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按照21世纪人才的素质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加快科学技术向基础教育的渗透,使基础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因此,各国也更加关注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加速培养创造型、全能型的高学历和高素质的小学新师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水平。从21世纪对教师的需求出发,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例如,美国在本世纪30年代就有两个州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学士学位,至70 年代则成为全国的普遍要求; 日本在1949年5月通过《教育职员资格法案》, 规定中小学教师要获得“教谕一级普通资格证书”,必须为本科毕业,具有学士学位;英国1975年颁布的继续教育法明确规定,合格教师的学历要求为本科;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也先后提出了类似的要求。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小学教师本科化的目标已基本实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较早开始了小学教师本科化的工作,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已成为世界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把一支高学历的小学教师队伍带入21世纪,1992年至1994年,国象教委先后批准了全国共65所学校进行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试验。1993年,我校被湖北省教委批准开办“小学教育系”,以培养大专学历的小学教师。1997年底,《面向21世纪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研究》课题作为国家教委委托课题,被列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课题。可见,开展高学历的小学教师的培养、训练和探索工作,是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亦是符合世界小学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的。

(二)多层复合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小学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素质。它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

处于这种知识结构最基础层面的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科学文化素质的各项内容在新形势下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比如说,“基础知识”原来主要指“读、写、算”等各专业所必需的知识,而新科技的发展则使“基础知识”有了新的内容。美国在1983年发表的“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的报告中明确指出:“21世纪的基础已不仅是读、写、算,还包括通信技术,高超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这些新的基础是所有学生都必需的,每个学生都应有扎实的数学、科学与技术基础。”(注:《新技术革命与教育》,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年版,第187页)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应首先掌握。所以, 小学教师除了掌握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要接受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教育。

第二个层面的知识是具备二门或二门以上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小学教师往往要承担几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小学的入学人数会大大减少,实施小班制的条件将日趋成熟,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班级教学形式,很可能会全面推广开来……我们可以说小班教学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注:吴志宏《小班教学以后怎么办?》《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11期)根据小班教学之需要,实行“包班制”教学和一个小学教师讲授多门课程,更是必然中之必然。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均要求小学教师应该对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还要求小学教师对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相关的知识,尤其是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有基本了解,使自己有可能与传授相关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上取得协调,在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性活动中相互配合。小学教师还需要了解所教的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了解所教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同时,小学教师还需要了解所教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熟悉该学科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原因,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远远超出学科知识所能提供的价值。这样,能使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力,能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生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

第三个层面属教育学科类。近年来,各国更加重视教育科学知识的掌握。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必须接受过正规的教育理论的训练,否则,即使专业知识水平再高,也无资格担任小学教师。例如,英国规定,要成为小学合格教师,“必须经过教育专业训练,取得教育证书和教育学士学位,只有持有这种证书的人,才有可能在中小学任教。无证书者,不论其专业水平如何,都不能当教师。”(注:李家永著《当今英国教育概览》,河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9页)日本也要求所有中小学教师必须获得一定的教育科目学分,而且以教年级越低,对教育科目所占学分的比例要求越高。德国则规定未受到高等师范教育的人一律不得被聘为中小学教师。进入90年代以后,德国文化教育部又作出了新的规定,要求未来的教师应“具有教学和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承担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正确评价学生,指导学生和帮助学生学习等工作,应当能够进行教改和展开教学研究。”(注:李其龙《对德国师范教育中加强教育学理念培养的思考》《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1期)也就是说小学教师应具有“教育理论”。法国90 年代新成立的“教师培训学院”(IVFM),从其培训内容来看,更重视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训练。法国前教育部长若斯潘认为:“未来的教师既是科学家,又是教育家,应该能指导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教给他们使用工具书、资料、数据和图表的本领,同时又要善于与学生建立友谊,并利用这种关系达到教学目的。未来的教师不再是传播知识的先生,而应是引导各种学生完成学业的教育专家。”(注:梁晓华著《当今法国教育概览》,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可以说,小学教师的教育学科类知识的需要是由其承担的工作和角色的丰富化决定的,也是与要求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是研究者,教师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能为初等教育事业和科学的发展作出创造性的贡献直接相关的。

这三个层面的知识是相互支撑、渗透与有机整合的。这种整合的实现,可表现出小学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艺术性和个人独特性,显示出小学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的专业性、成熟性。

(三)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小学教师是专门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应具备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1、现代教育观。教育观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认识的结晶, 它既集中反映教育现实的变化,又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现实的存在。有了现代教育观念,才会有现代的教育。这种教育的“软件”建设应当是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保证。什么是现代化的小学教育观念?所谓现代化的小学教育观念就是现代人们对小学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涉及小学教育的价值观、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等观念,小学教育不仅是以促进少年儿童在健康、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而且要突出时代特征。21世纪的小学教育应让小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特别应帮助少年儿童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伴,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知识、学习及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未来的小学教育课程逐步趋向整体化、综合化,它将更加注重教育内容的相互联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使用,更加追求整体利益。现代的教育评价将更加全面、系统,评价的重心将放在小学生发展方面。小学教师只有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实现21世纪的教育目的。

2、科学的少年儿童观。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以现代化的少年儿童观念为其出发点的。因此,21世纪的小学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少年儿童观。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未来的少年儿童?未来的少年儿童应是什么样的少年儿童?在历次召开的关于“未来世界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中,各国代表提出的一致看法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适应性、创造性、社会性及全球观念的素质。基于这些对少年儿童新的要求,科学的少年儿童观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少年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 他们具有一切基本的人权。(2)少年儿童是正在发展的人。 他们有充分的发展潜能,而且存在发展的个别差异,小学教师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承认其个体差异,充分发掘其潜能。(3)少年儿童是独立的人。 他们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4 )少年儿童是完整的人。他们除了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小学教师只有科学地认识少年儿童,才能正确对待他们,使他们真正得到健康成长。

3、专业伦理素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 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差,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他们往往是根据大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所以,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态度及其之间的关系对小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特别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善待学生的专业伦理。不但对小教事业伴联积极的情感,并倾其所有心力,贯彻始终,寻求维持稳定,愿一辈子为小学教育事业献身。很难设想一个对小学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小学生就心烦的人,能够始终如一地、用多种方法为小学生提供一个鼓励性培养的环境,激励小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校教育活动中去,并从中促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我国教育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因此,增强小学教师的专业伦理素养,便显得特别重要。

4、较高的教育技能。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而小学生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远远大于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如教师讲课的表情、教学组织形式、教具以及师生关系等都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他们往往会爱屋及乌,因为喜欢这位教师,就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因为喜欢某堂课采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就喜欢听这堂课的内容。

小学教师的这一专业特征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要求更高。同时,小学教师应掌握了解小学生、创设环境、组织教育活动与小学生和家长的交往等技能。

5 、健全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教育学生时说:“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注:《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51 页)另一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强调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注:转引自《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80页)可见,教师的人格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 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之其它阶段更为密切,教师的人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与幼儿园教师相比,小学教师更为严格,既引导小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与社会技能,又监督和评价学生的学业、品行。小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遵守纪律。教师通过表扬,批评等教育手段鼓励或规范学生的行为。不仅在校如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家长的配合影响小学儿童在校外的行为。因此,小学教师比幼儿园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更为重要、广泛和全面。与中学教师相比,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关心、教导更加具体细致。低年级的小学儿童对老师是崇拜、依恋的,尽管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在不断发展,教师的绝对权威性在逐渐下降,但与小学阶段以后的教师相比,小学教师对儿童的影响仍是较大的。从小学儿童的自身人格发展的特点看,他们虽然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独特结构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人格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小学儿童的人格仍处于迅速发展和形成时期,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小学阶段的儿童受暗示性和模仿性较强,而这一年龄段儿童心目中的偶像和楷模主要是教师。因此,小学教师的人格特点对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小学教师要优化自身的道德品质,以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小学生以耳濡目染的熏陶;要尽可能地关爱每一个学生,避免动用忽视、否定、拒绝、不公正等态度对待学生,这绝非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方法问题,它折射出教师的人格特征;小学教师要注意自身的作风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应有良好的认知风格,健康的心理状况,性格开朗,进取心强,人际关系协调,能有效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潜能发挥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如果小学教师不具备这些人格特征,那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势必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21世纪所需人才的培养。

6、班级管理能力。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自我保健、自我保护的能力较之中学生、大学生弱。因而,对小学教师的班级活动的组织能力,对小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和保健等全方位的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同时,小学生对班级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的兴趣同样胜于活动的内在内容,所以,小学班级教育活动要求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小学教师在组织班级教育活动中,不仅要设计,而且还要求身体力行,会唱、会跳、会画。从这一意义上说,对小学教师的音、体、美技能的要求,以及全面管理学生的能力要求比中学教师、大学教师更高。

二、小学教师的培训模式

(一)职前培养模式的构想

1、招生方式。生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模式实施的效果, 影响培养出来的小学师资的质量。培养专科、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将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因为高中毕业生中大部分好的学生可能选择其他大学,我们不太容易招收到好学生,而现在的五年一贯制专科则招收的学生大都是中考中上游的学生。此外,高中毕业生在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方面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读小学教育专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中毕业生尚没有教学经验,大学专、本科的学习虽然有利于他们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实践上不如在职进修的教师,在职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他们的进修有利于他们有的放矢,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教学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所以,为提高职前培养质量,在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同时,可招收一定比例的在职小学教师。时下小学生入学高峰已过,各个学校存在着小学生生源减少的现象,客观上有可能抽出一部分教师来读专科、本科课程。可以将两者混合编班,这样有小学教育工作经验的同学可以带动整个班级,两类学生互相弥补自己的不足,共同进步。

2、课程结构。根据高素质的小学教师的目标体系的要求, 师范院校培养大专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的课程结构可分为5大类,5类课程的比例大致为:2:4:2:1:1。

(1)基础教育课程:指实施一般文化陶冶, 并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作为学习专门课程和专业教育之准备的课程。此类课程包括政治、社会科学类课程和普通文化类课程。如: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大学语文、计算机、社会科学新学科选论、自然科学发展概况等。

(2 )专业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它包括:A、教育基础科目, 如小学教育原理、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辅导原理与技术,课程与教育研究法等;B、各科教材教法科目, 如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等各科教学法。

(3)专门教育课程:指按学科知识领域分学科开设、 限定学生选修基础学科或艺术学科中的某一学科,如:语、数、外、音、体、美等,即给学生提供1至3门特别感兴趣的学科,辅导他们加深研习,以使他们具备1至3门学科的专长,在职时人能领导同行作教学研究。

(4 )选修教育课程:指的是由学生按照自己志趣和需要自己选修的课程,以扩大知识视野,增强动手能力,发挥个性特长为主,每学期可任选1至2门。

(5)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应让学生尽早地、尽多地与小学教育第一线接触,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如:教育实习不宜于集中安排,并且如果只安排在培养的后期阶段是不利于学生掌握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的。教育见、实习应提早、且分散地安排。在每一学期中,可安排师范生去小学进行一些专题调查、访问、座谈等等,或结合小学的课题,直接参与研究。这样有利于使攻读本、专科的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知晓哪些方面的问题是他们今后应着重学习和研究的,这样非常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又如:还应增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小学教育实践与研究”,提出小学教育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让师范生去研究和交流自己处理这些问题的具体办法;也可以请有经验的小学教师向师范生传授自己的策略等等。

(二)职后培训模式的构想

1、周期性培训。每位在职的小学教师,在一定年限内(一般应3—5年)要参加一次培训。培训考核结果应作为晋级、 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周期性培训的内容取决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当前的教育改革主题紧密相连。在课程设置上紧贴小学的实际,“按需施教”。一是根据本周期培训总目标,根据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实际,提出培训工作的基本框架,安排继续教育的主干课程,以确保总目标的实现,二是广泛反映学习者的需要,在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培训方法时,充分注意增强对参加培训的小学教师的吸引力。课程大体分三类,一类是以提高教师基本素质为目标的公共课,包括政治、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的,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艺术方面的。另一类是以提高教师某一方面能力为目标的研究类课程。在课程安排上还可以分必修课、选修课,且选修课的比重可适当大一些,给参加职后培训的小学教师较大的选择余地,以利于发展教师的个性。

2、等级培训。等级培训是依据教师职称分等级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根据教师职称等级岗位要求的不同分出层次,“按需施教”。根据当前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等级培训中,除高级教师这个层次外,其余层次的培训着重抓好以下三个重点:(1)拓宽知识面;(2)提高教学、科研及指导活动的能力。(3)普及教育科学理论。 对高级教师培训,可以采取讨论班的形式,以问题为中心,通过研究、讨论、总结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资格证书培训。这种培训可以分两种类型, 一类是对不具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申请获得教师资格的公民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理论、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现代教育技术等作为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东西。二类是对已获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为激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提高,建立一个竞争机制,可借鉴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定期更换教师执照,教师资格证书定期更换或重新注册一次。规定只有参加职后培训,取得足够学分并考核合格的人才有资格重新注册。

这种培训应参照教师职称级别,分若干台阶,不同台阶内容有所区别。还可鼓励有能力的人跳级参加较高台阶的培训,考核合格的即取得相应级别职称的资格。

三种模式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其共同的特点是用行政手段作为杠杆来推进职后教育。

标签:;  ;  ;  

面向新世纪的小学教师素质目标与培养模式_小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