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草坪研究的新进展_俄罗斯文学论文

近十年来我国草坪研究的新进展_俄罗斯文学论文

近十年我国关于屠格涅夫研究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屠格涅夫论文,近十年论文,新发展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屠格涅夫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展现我国近十年来在屠格涅夫研究上的新进展:(1)全面多角度研究,及新观点的提出;(2)新理论,新研究方法的重视及运用;(3)出现有影响的学术专著;(4)比较研究将成为新的趋向。

关键词 屠格涅夫 俄国学术界 长篇小说

Advances in Studies on Ivan S.Turgenev’s Works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Decade

Cai Weiqing

Abstract Ivan S.Turgenev is a great realistic Russian writer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In this paper are displayed recent advances i-n studies on Turgenev and his works.Among them are:

1.Turgenev and his works are approached in a comprehensive way a-nd from various angles;

2.New theories and new methods for research are stressed and ado-pted in practice;

3.Influential academic monographs have been published;

4.Comparative studies are to become a new trend.

Key words Ivan S.Turgenev Russia academic circles full-length novel

屠格涅夫(1818-1883)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最早获得世界声誉的俄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五四”之前就已被翻译到中国,而且被频繁地翻译介绍,鲁迅先生就曾指出过:“屠格涅夫被译得最多。”①此后,国内学术界便对屠格涅夫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曾经出现过几个研究高潮,如“五四”时期、40年代,转入80年代,为纪念屠格涅夫逝世100周年,国内关于屠格涅夫的研究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大量的论文纷纷在各类刊物上登载,异彩纷呈。纵观近年来关于屠格涅夫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在这一领域里,已经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的特点。笔者翻阅了80年代以来至90年代头两年在全国各主要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屠格涅夫的论文,试就这一新现象归纳出几点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师友们。

一、全面、多角度的研究,以及新观点的提出

自从屠格涅夫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学术界便开始了对屠格涅夫的研究,进入80年代,这一研究则达到了空前的广泛与深入,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对屠格涅夫开始了更为全面、更为细致的研究,与此同时,研究者们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既研究作品,又研究作家的思想,更加重视屠格涅夫的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从而对其现实主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屠格涅夫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矛盾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智量《论屠格涅夫思想的两个主要方面》②则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一矛盾产生的根源。文章认为,屠格涅夫的思想中存在着两个方面: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改良主义,前者使他能够反映当时一代俄国进步青年的共同情绪,“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基本规律”,后者则限制了其思想与艺术的发展,使他的创作走了下坡路。但两种思想中以前者为主导,作家思想的矛盾必然表现为创作中的矛盾,进而也成为屠格涅夫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高文风的《屠格涅夫晚期的政治观点》③指出,屠格涅夫不是政治家,“但作为希望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对社会问题都有着最深切、最浓厚的兴趣”,文章还分析了他世界观中的保守性与落后性。屠格涅夫是渐进改良派,主张适度的自由主义改革,但严酷的社会现实使作家的思想、情绪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人们失去信心,而把改革的希望寄予沙皇身上,充分暴露了其贵族自由主义者的保守立场。

对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研究者们多持肯定的态度,朱宪生的《论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特征》④一文从艺术方面探求了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特征,认为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是敏锐的现实主义、心理的现实主义,是抒情的现实主义、简洁的现实主义,高度概括了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创作特点。

说屠格涅夫是伟大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批评家,对这一说法,人们不会有异议,但若要说屠格涅夫是思想家,则较少有人深入研究了。朱宪生的《屠格涅夫的美学思想初探》⑤就认为屠格涅夫是一位思想家。为了探讨屠格涅夫的美学思想,该文首先勾勒了作为思想家的屠格涅夫的哲学思想的特点,足以表明屠格涅夫是个思想家,文章认为:“‘把生活提升到理想’是屠格涅夫把握生活、反映和表现生活的最主要的美学原则,”它贯穿于屠格涅夫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与浪漫主义美学思想的结合,而“于瞬间中捕捉永恒”则是其美学原则在艺术表现上的基本原则。

2.不仅研究六部长篇小说,而且开始把视线投向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诗歌以及戏剧,对其作品开始了全面、细致的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多是重视屠格涅夫的六部长篇小说及《猎人笔记》的研究,相对来说,对他的中短篇小说,尤其是诗歌、戏剧,涉足较少。但近年来,这一部分作品则受到了重视,尤为可喜的是,以往极少论及的屠格涅夫的诗歌及戏剧创作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

相对来说,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的成就最大,但实际上,屠格涅夫首先是以诗人的姿态步入文坛的,1843年发表叙事诗《巴拉莎》使他为文坛所瞩目,并受到别林斯基的赏识,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小说独树一帜。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屠格涅夫的诗歌创作,并善于把其诗歌创作与小说创作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李延龄的《屠格涅夫诗歌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⑥一文指出,屠格涅夫诗歌继承了自普希金、莱蒙托夫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及讽刺的艺术手法,但又有其独创性,认为屠格涅夫诗歌“长于描写一种矛盾心理及一种薄情者的苦闷”,而这类抒情诗“都在实际上为罗亭式或其他‘多余人’形象的最后形成做了文学上的准备”,这是屠格涅夫诗歌的文学价值之一。文章还认为,屠格涅夫“在诗歌中对自然景物的高超描写,使他在诗歌史上别成一家,也为俄罗斯诗歌增添了新的色彩”。文章充分肯定了屠格涅夫诗歌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因而加深了人们对屠格涅夫诗歌的了解。

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也日益受到重视,其中论及最多的要数《门槛》。在众多评论屠格涅夫散文诗的文章中,较具有特色的是智量的《屠格涅夫散文诗评析》⑦,该文认为“强烈的孤独感,是产生《散文诗》创作冲动的主要原因,是作家写出这部作品的创作意识的核心”,并分析了其孤独感的类型、来源,否定了以往认为屠格涅夫的散文诗表现衰老的观点。

一个更为可喜的现象是,过去鲜有人涉足的屠格涅夫的戏剧创作,近年来也开始有研究者深入这片“处女地”。金留春、黄成来的《心理剧的倡导者屠格涅夫》⑧便是其中相当惹人注目的一篇论文。该文指出,屠格涅夫的戏剧创作独特新颖之处在于不以复杂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注重“以尖锐的心理动作构成内在的情节冲突”,从而发展了俄国戏剧的社会心理倾向,开了心理剧的先声。文章高度评价屠格涅夫戏剧在俄国戏剧史上的地位,认为他堪与奥斯特罗夫斯基并驾齐驱,且为契诃夫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3.不但注重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而且更重视作品艺术特色的探讨。

屠格涅夫的艺术才能向来备受推崇,对其作品的艺术性的探讨,一直都是研究者们的兴趣所在。近年来,屠格涅夫作品中爱情描写的作用已逐渐为研究者所关注,蔡树藩的《试论屠格涅夫小说的爱情描写》⑨一文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屠格涅夫爱情描写的作用与特点,指出屠格涅夫的爱情描写与一般欧美作家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纯,二是结局悲惨。罗岭的《屠格涅夫爱情小说的悲剧特点》⑩则分析了屠格涅夫爱情小说总以悲剧为结局的原因,认为这是作家“本人家庭生活,也是他个人爱情生活,更进一步说是他那渐进主义的人生观的反映。”这些文章把关于屠格涅夫作品中爱情描写的艺术作用的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探讨屠格涅夫创作的艺术特色方面较为独特、新颖的论文有王金陵的《屠格涅夫作品的音乐性》(11)、李岭的《〈贵族之家〉的美学分析》(12)、关连阁、张太儒的《论屠格涅夫笔下的“梦”》(13)等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屠格涅夫的艺术才能,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在这方面,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智量的《“小说家之中的小说家”——屠格涅夫小说艺术特点散论》(14),它从艺术态度、艺术眼光、风景描写等11个方面全面、细致而中肯地分析了屠格涅夫小说的艺术特点,文章同时也指出其小说艺术上的不足之处,从而较为全面地评价了这位“有杰出成就和世界声誉的小说家”。

4.新观点的提出。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多把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看作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个“多余人”的形象。80年代以来,针对此种观点,不少研究者奋起反驳,为罗亭翻案,认为罗亭不应该被归入“多余人”形象行列。姜椿芳的《对〈罗亭〉的一种看法》(15)就表达了对罗亭的另一种看法,“他并不是只有夸夸其谈的才能而没有踏实行动的人”、“他在宣传新思想方面取得感染人心的成功和他在事业上所遭到的失败,都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很明显,该文作者强调应从罗亭所处的时代特点看待罗亭的成功与失败,是“时代、环境、阶级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此外,李金奎的《罗亭不是“多余人”》(16)、林亚光的《为罗亭翻案——罗亭与“多余人”形象比较》(17)、吴嘉佑的《俄罗斯需要罗亭》(18)这几篇文章的标题即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吴嘉佑主张采取历史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罗亭的功绩与缺陷,因为每个时代的英雄都有自己的历史任务,罗亭在40年代完成了宣传家传播思想的历史任务,即是40年代的英雄,而不应被视为“多余人”。林亚光的文章则把罗亭与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比较,指出罗亭与他们在政治、思想、性格、作用、爱情等几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否认罗亭为“多余人”,而认为罗亭是“平民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先驱和启蒙者”,从而为罗亭翻了案。

进入90年代初,仍有研究者继续探讨着罗亭的形象归属问题。陈燊的《论〈罗亭〉》(19)一文并不否认罗亭是一个“多余的人”,但提出应该具体分析,“要看看罗亭又是怎样的一个‘多余的人’”,认为罗亭在当时的社会里之所以成为多余的人,主观原因是由于他是“一个不切实际而没有行动能力的人”,客观原因则在于社会,在于与社会的不和谐。该文作者进一步指出,在俄国文学的“多余人”中,“罗亭是最出色的宣传家,最有资格被称为‘新的一代’的‘先驱者’和‘导师’”。

这些新观点的提出,无疑为人物形象的研究拓宽了思路,也为屠格涅夫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80年代以来这种全面、多角度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我国学术界对屠格涅夫的研究,使这一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

二、新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受到重视并得到运用

近年来,随着各种文学批评理论的兴起与涌入,我国学术界在屠格涅夫研究这一领域中也出现了一些运用新的理论研究屠格涅夫作品的论文,而这也与学术界对近年来前苏联国内关于屠格涅夫研究新动向的介绍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李兆林的《苏联的屠格涅夫研究近况》(20)、立早译的《现阶段屠格涅夫作品的研究》(21)、张秋华的《苏联当代屠格涅夫研究情况介绍》(22)。张秋华在其文章中介绍了当代苏联屠格涅夫研究在方法上的新趋向,即类型研究、系统分析研究、比较研究,文章同时还介绍了前苏联在屠格涅夫研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应该说,这些文章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帮助国内研究者了解前苏联的屠格涅夫研究状况的作用,同时也大大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

在运用新的理论研究屠格涅夫作品方面,则要数卢兆泉同志的成绩比较突出。近年来,他接连发表了三篇文章:《意在象外,哲理诗情——屠格涅夫六长篇的象征》(23)、《从格式塔看屠格涅夫六部长篇小说的蕴藉美》(24)、《屠格涅夫六长篇的叙述艺术》(25),这几篇文章抛弃了传统的社会学批评的方法,运用新的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屠格涅夫的六部长篇小说作了新的阐述。例如,第一篇文章从象征的角度分析了屠格涅夫的六长篇所潜藏的象征意蕴,从而揭示了屠格涅夫的作品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第二篇文章则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六长篇具有蕴藉美这一审美特征产生的机制。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知觉在感知对象时,有一种趋向完好的趋势,“任何整体总要比它的各部分之和要多”(26),文章指出,屠格涅夫六长篇的蕴藉美来自作者在作品中造成的空白,模糊及强化两个方面,是“大脑力场‘整合完形’的结果”,使作品获得了言外之意的美学效果。

这类文章的出现,摆脱了传统的批评方法的束缚,对丰富屠格涅夫研究的角度、方法,无疑是一个可喜的探索。

三、出现有影响的研究专著、论文集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屠格涅夫研究兴趣的与日俱增,出现了一些小册子,如王思敏的《屠格涅夫》(27)、张宪周的《屠格涅夫和他的小说》,(28)这两本书主要着重于知识性的介绍。高文风编译的《屠格涅夫论》(29)则主要收集了俄国文学批评家及前苏联学者对屠格涅夫及其作品的评论、分析,此外,还收入屠格涅夫的生平与创作年表、屠格涅夫作品中译本索引等,这是一部资料性的著作。

然而,80年代在屠格涅夫研究领域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出现了一部研究专著,即孙乃修同志的《屠格涅夫与中国——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30),该书以结构严谨、资料翔实见长,它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屠格涅夫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关系作了全面系统的总体性研究,包括作为“媒介者”的我国在屠格涅夫作品的汉译评介方面的状况、成绩,实乃质量较高的一部学术著作。

1983年10月,为纪念屠格涅夫逝世100周年,我国学术界在厦门举办了一个学术研讨会,《屠格涅夫研究》(31)则是这次学术会议的论文集,该书共收入论文31篇,以及附录——《屠格涅夫大事年表》、《屠格涅夫研究资料目录索引》。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屠格涅夫的论文集,充分显示出我国在屠格涅夫研究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新成绩,也体现了我国关于屠格涅夫研究的水平。

当历史的步伐刚刚迈入90年代之时,一部被视为“我国屠格涅夫研究的新成就”(陈燊语)的专著便问世了,它便是朱宪生的《论屠格涅夫》(32)。该专著以丰富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对屠格涅夫及其创作作了全面的研究,不仅探讨了屠格涅夫的创作个性、现实主义特点、美学原则等屠格涅夫研究中的重大问题,而且还全面、细致、客观地分析、评价了屠格涅夫不同时期的创作,如诗歌、《猎人笔记》、中短篇小说、散文诗以至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等等。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屠格涅夫的诗学问题》、《当今苏联屠格涅夫学》、《苏联屠格涅夫研究重要资料目录索引》三个附录。它是我国学术界第一部较为全面地研究屠格涅夫的专著。它的出版,可以说填补了我国在屠格涅夫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空白。

四、比较研究将成为一个新的趋向

纵观80年代至90年代头两年关于屠格涅夫的研究论文与专著,在研究方法方面也有新的特点,比较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日益盛行。

在这类论文中,既有把屠格涅夫与俄罗斯本民族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的,如任光宣的《论心理分析类型及其特征——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的心理分析方法之比较》(33)、赵先捷的《开拓者与深耕者——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早期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初探》(34),注重在比较中同中求异;也有把屠格涅夫与外国作家相比较的,如王力的《狄更斯与屠格涅夫小说时、空艺术比较》(35)等,比较的范围较广,从而大大拓宽了屠格涅夫研究的范围。

然而,更多的文章是把屠格涅夫与中国作家作比较,既看到屠格涅夫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同时又注意到中国作家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独创性。

在这方面,孙乃修的贡献较为突出,其研究专著《屠格涅夫与中国——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一书,采用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以二章的篇幅具体分析了鲁迅、郁达夫、巴金等14位创作风格各异的中国现代作家对屠格涅夫的借鉴,这不仅进一步拓展了这14位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艺术特色研究的深度,而且也有助于理解“五·四”以来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发展及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总而言之,比较方法的广泛使用,为屠格涅夫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广阔的空间,将有可能成为我国今后在屠格涅夫研究方法上的一个新的趋向。

综上所述,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屠格涅夫研究这一领域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表明我国对屠格涅夫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绩,显示了新的水平。在此文写作过程中,由于笔者能力所限,难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若有偏颇错误之处,恳请师友指正。

注释:

①《鲁迅书信集》下卷,第67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②(11)《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第1期、1985年第1期。

③④⑧《屠格涅夫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6月版。

⑤(12)(16)《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3期、1985年第4期、1987年第3期。

⑥(13)《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1985年第4期。

⑦(22)(23)《国外文学》1986年第4期、1986年第4期、1988年第3期。

⑨《绥化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

⑩《武汉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14)《论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

(15)(18)《俄苏文学》1983年第9期、1988年第6期。

(17)《外国语文》1988年第2期。

(19)(24)《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1988年第3期。

(20)《苏联文学》1983年第5期。

(21)π·普斯托沃伊特《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

(23)(25)《杭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第5期。

(26)李汉松《西方心理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56页。

(27)《外国文学评价丛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

(28)《外国文学知识丛书》,北京出版社,1981年。

(29)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30)学林出版社,1988年。

(31)李兆林、叶乃方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32)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34)《求是学刊》1983年第6期。

(35)《比较文学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标签:;  ;  ;  ;  ;  ;  ;  

近十年来我国草坪研究的新进展_俄罗斯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