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工业园区:先进制造业的孵化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孵化器论文,工业园区论文,制造业论文,特色论文,先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特色工业园区是浙江的新创举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外延式工业化的迅速扩张,“浙江制造”迅速崛起,在全国乃至国际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但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省制造业也感受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压力。“穷则思变”,聪明的浙江人适时地创造了特色工业园区这一新创举。1998年,原省计经委提出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以提升工业化、推进城市化这一思路,此后,各地的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被确定为浙江“十五”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2001年10月份,《浙江省特色工业园区“十五”发展专项规划》正式出台,明确提出了“把我省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创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工业新格局。”通过4年多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渐成气候。据统计,截止2002年6月,全省经省审批的省级重点特色工业园区102个,被列入省重点工程项目的有56个,总投资达38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达120亿元,已建成特色工业园区46个,预计今年底还将建成20个。
特色工业园区,是以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础进行适当集中布局,以优势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的专业化产业区。从制度需求角度分析,特色工业园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区域块状经济升级的需要。当时,经过近20年的高速增长,我省较早地形成了“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区域特色块状经济。但由于走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路子,我省特色产业布局过于分散,企业的发展受到区域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制约,迫切需要新的更高层次的依托。从制度供给角度分析,特色工业园区也是1998年以来我省城市化全面提速的需要。城市化的发展必须以强大的产业为支撑。城市化实质上就是一个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的动态过程。为发挥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各级政府把特色工业园区当作产业集聚的突破口,倾力开展园区建设。
特色工业园区是先进制造业的孵化器
2002年6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制造整体发展水平。”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提出,对我省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其一,视野扩大。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和制造业基地大转移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这要求园区建设必须以国际竞争力为导向,努力参与国际分工,力争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其二,层次提升。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提法突出了“先进”二字,这要求特色工业园区必须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运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发展先进生产力。
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指具有先进的生产力和优化的产业结构,在地理上集中和空间上集聚发展,在国际上有一定地位的制造中心。从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情况来看,它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一是规模性。产业的总体规模在全国和世界占较大比重,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内、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产业发展状况。二是先进性。制造业的总体水平在国际上居于前列,主要产业的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和产业绩效在国际上领先,骨干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成为国内同行的排头兵。三是带动性。基地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对其他产业和周边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特色工业园区基于其自身优势,很好地迎合了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
首先,特色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切合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规模化要求。从规模性看,特色工业园区一般由许多相近或相似的企业组成,虽然单个企业产量不多,规模不大,但是通过价值链和产业链纽带,聚合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总量规模,获得比单个企业规模经济层次更高的产业规模经济和聚集体规模经济。从产业集聚性看,通过近几年的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我省的产业集聚度已从1998年的10%提高到40%左右。由于园区创造了有利的成长环境,企业和产业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如温岭大溪镇通过建设注塑工业园区,将分散的注塑企业集中起来,产生了规模效应,注塑机从50台发展到600台,年产值达6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注塑生产基地。
其次,特色工业园区的特色有利于先进制造业的“孵化”。工业园区与开发区都是营造经济高地、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有效方式。但是两者并不完全相同。高新技术或经济技术开发区着眼于借用外力,主要是通过特殊政策集中地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它允许多种互不关联的企业入园。特色工业园区着眼于既有优势的整合提升。工业园区由于产业集中,富有地方特色,有利于建立诸如质检中心、技术开发中心、职工培训中心和污染治理等统一的服务体系;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共创品牌,形成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也有利于形成“学有同门、比有同行、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促进企业的创新以及“专业巨人”的形成;这是开发区所不具备的“特色”优势。从我省特色园区的实践看,企业在入园时不仅更新了厂房和设备,改变了过去集生产、仓库、住宅于一体“三合一”的生产方式,同时,在经营业绩、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也有长足进步。温州苍南县企业通过入园,业务量大大增加,经营业绩普遍好于园区外同类企业。如温州华正公司、温州南塑公司、浙江六桂工贸有限公司,2001年销售收入比入园前同期分别增长3.48倍、2.15倍和13.9倍。
最后,特色工业园区的带动性将使其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引擎。随着国际分工的重组、细化,决定省市间区域经济竞争力强弱的关键主要不在于GDP等短期数量指标,而在于是否真正拥有适应国际分工要求,具有整体竞争优势的产业支撑。适应这些转变,以系列专业化特色产业区为基地,以“专业巨人”群为骨干,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资源配置,将成为今后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特色工业园区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正成为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场所和块状特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如起步较早的温州市,2000年各类工业园区实现产值770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3%。
进一步提升特色工业园区国际竞争力的思路
尽管我省特色工业园区成效初显,但各地园区建设、入园企业良莠不齐,园区的市场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离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为此,要以提升园区国际竞争力为导向,加快园区体制、技术、管理、理念创新的步伐。
一是体制创新。特色工业园区管理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努力构建“小政府、大市场”模式。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主管部门要改变“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作法,将工作重点放在抓规划、出政策,改善环境、完善服务以及培育市场中介组织上。园区建设可以由政府或主导企业和其他投资主体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等经济实体,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也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在微观制度方面,我省大部分中小企业家族式管理色彩浓厚,当前最迫切的就是要鼓励入园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通过股份制等形式实行资产重组,把企业制度创新和要素优化重组结合起来。
二是技术创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体制优势将不再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要进一步增强浙江经济竞争力,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必须有机结合。考虑到共性技术具有的外溢性特点,园区要探索形成一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结合的共性技术创新机制;同时,要通过倡导创新文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统一技术服务中心,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三是管理创新。管理是园区成功的重要环节,管理即服务。适应企业信息化浪潮,要加强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中心建设,带动园区企业信息化建设;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此外,品牌即竞争力。园区管理者要逐步探索入园企业共建品牌的路子,采用合资、合作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
四是理念创新。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开放的理念。虽然在地理概念上,园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但园区的发展绝不能“划地为牢”、自我封闭。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园区必须加强与外部的动态联系,参加全球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实现资本、人才、技术、服务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实际工作中,园区建设对特色工业的整合可以与利用外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强园区的“柔性”理念。“柔性”是相对于福特制的“刚性”而言的,可理解为对市场变化的一种快速适应能力。园区的柔性是一种集聚体柔性,它既包括企业层面的柔性(柔性制造),也包括产业内企业之间分工、组织的柔性。只有当特色产业在园区内实现柔性集聚,园区内企业才能获得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创新功能等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