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我感受最深的生活——彭荆风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深论文,访谈录论文,彭荆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晓:彭老师。你好!我是读着您的作品长大的,中学时代。我读过您的《驿路梨花》,还有《澜沧江边蝴蝶会》,大学时代又看过根据您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芦笙恋歌》,我非常喜欢您作品中那种独特的美学意味。记得1996年我在一次“三峡笔会”上见到您,曾当面向您请教过许多关于文学写作的问题,您的回答让我深受启发。今天,我想再一次请教您。首先,我想请您谈谈您中学时代读过哪些文学书刊,对您影响最大的是哪些作品?
彭:我读中学时,正是抗日战争的40年代中期。当时随父母居住在赣江上游的山城赣州、上犹。大江南北沦入敌手后,那里一度是进步文化人汇集的地方,文化气息很浓郁,报刊和文学作品多数是宣传抗日救亡,那些描述日本侵略者暴行、中国人民颠沛流离、苦难深重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很深,也影响了我后来的写作道路——作家的作品总得富有责任感,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大众的命运相结合。
中国作家写抗战生活的散文、小说、话剧剧本我读得很多,茅盾、田汉、郭沫若、老舍、丁玲的话剧剧本很能激励人,引人深思,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日本反战作家石川达三描绘日本侵略者进行南京大屠杀的长篇小说《一个未死的兵》。作者是日本人,又是随军记者,对战场的描述、日本军人的形象都写得很真实,这些外形似人,却如野兽般嗜血的法西斯军人的行为,使我深为震撼。这部作品不像中国一些作家写日本军人,带有漫画手法。(作者石川达三也因为这部小说,被日本当局送上了军事法庭。)
过了几十年后,我找来这部小说重读,仍然很喜欢。这表明真实地描述生活和时代气息,关系着文学的生命力。
由于中学教科书里有鲁迅、朱自清、巴金、冰心的散文,我都很喜欢,也经常找他们的书来读,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巴金的《家》《春》《秋》,冰心的《寄小读者》都是我喜欢的,特别是鲁迅先生文笔严谨深刻,冰心散文的抒情都长久影响我。
晓:彭老师中学时代就开始博览群书,读书读多了就会刺激写作热情,您能谈谈您中学时代的作文情况吗?您还记得那个时期您写得最好的那篇作文吗?
彭:由于喜欢读文学作品也喜欢写作,我小学、中学时代的作文一向受老师称赞,我初中一年级,就在上犹的《凯报》发表过散文《犹水欢歌》,在赣县读初中二年级时,全校高初中在一起举行过一次作文比赛,我得到了第一名。这都增强了我读书、写作的信心,所以每逢作文课,我都是充分利用这两个小时,一丝不苟地认真写好作文,平常我还写“周记”,写我这一周最感兴趣的事,这可以不同于出题作文那样,自由地充分发挥我的想象力。都有助于我后来成为作家。
晓:接下来我想问您的是,您中学时代的阅读和写作对您后来成为作家有哪些作用?
彭:中学的语文,虽然多数是有影响的范文,如果有志于写作,仅仅读课文仍然不够,还得广泛多读名家的作品以及报刊上的散文、小说、随笔,从多方面汲取营养。
我在中学时代,每天都要读报纸副刊上的作品,那虽然不是文学经典,但作品短小时代气息强烈,能帮助青少年们紧紧贴近时代,用精练的笔墨来写作。这每天的报章阅读,可以加强文学感受,也是生活的积累,对写作和了解社会很有帮助。我最近出版的,以滇西腾冲抗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孤城日落》,除了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书外,还有那么多报刊(重庆大型刊物《红岩》、云南《春城晚报》、天津《今晚报》、广州《新快报》、美国《世界日报》)连载,我觉得与我青少年时代就从报刊中去感受时代进程,了解抗战很有关系,所以,遇见这一与抗日战争有关的题材,就能浮想联翩,很快结构故事、塑造人物,再加上我写得认真、修改多次,也就使人读后觉得如亲临其境,认为这是对抗日战场一角的真实描写。
单纯读文学作品,不从各方面了解社会,视界会狭窄,将来也难以写出有力度的作品。
当然,如今的文学作品、报纸副刊也是良莠不齐,诲淫诲盗,以展览美腿、情人者为乐事者不少,读的时候要小心,要有选择,不要被引入了邪路。如果能多读些文学经典,就可提高鉴赏力,分辨出正邪。
晓:我们还想听彭老师专门谈谈自己的创作,最好能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给我们讲一讲写作过程。
彭:我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正式发表作品,断断续续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我的生活经历,我对作品的磨砺,当然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写出一些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但由于世事的复杂,个人遭遇的不幸,我自知远远没有达到我的文学追求,所以,我现在仍然像一个文学苦行僧一样,不倦地在山路上跋涉,向处于山巅的文学金顶攀爬。这虽然辛苦,还是能得到不断超越自己的欢快。
我一向是写我熟悉的、感受最深的生活,感受真切的爱与憎,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才能触动别人,拥有读者。
如我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一些作品(电影《芦笙恋歌》《边寨烽火》,小说集《边寨亲人》《佧佤部落的火把》)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汲取素材,我曾在一个驻守边疆的连队工作、战斗过3年,我了解这些人事,写得也就顺手,只是那时候太年轻,艺术功力不够,当时文学界的框框套套又多,还不能把生活中的感受充分发挥。
80年代以来,读的书多了,写作经历更丰富了,作品也日益成熟,但我仍然坚持写我熟悉的人事,如长篇小说《绿月亮》(这部小说出书前也先后在《警坛风云》《作家文摘》《春城晚报》美国《世界日报》连载)就是根据“文革”期间我在6个监狱中被关押7年所积累的生活写成。当时我虽然也是囚徒,但自知无罪,因为“四人帮”关押了我7年仍然没法判我的刑。我也很明白,只要不瘐死狱中,将来还是可以出去写作,也就尽力排除被凌辱时所受的痛苦,用心去观察监狱中各类人物。所以我的《绿月亮》不同于那些没有蹲过监狱的人的编造,能给人以真实感受。这部作品是我自己喜欢的作品之一。
再如我的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是写我敬仰的一位老将军,老上级(他从红军时期起身经百战,特别是在朝鲜战场指挥上甘岭战役,麾下出现过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英雄),但他的大部分战斗生活我没有经历过,这就要深入采访,认真地去听将军本人和他的部下的讲述,同时大量翻阅有关资料(战史、将军的日记),并尽可能去他战斗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观察,我为了写好他红军时期的西路军惨败。在零下20度的风雪严寒去往河西走廊,在炎热多雨的夏天去到洞庭湖边寻访将军“文革”时受难的知情人……然后用了近8年时间,前后五易其稿写成了这部能真实表现这一代名将,既吻合真实历史又具有文学性的作品。
这也表明,要想把内容厚重的作品写好,还得具有强烈的文学使命感不断地修改,使得精益求精。
晓:最后,我想请彭老师对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就阅读和写作这两个问题说几句话,可以吗?
彭:阅读是丰富自己的学识,写作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人的一生都会处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只不过有多有少,想当作家的人更需要认真阅读和写作而已。
作为作家,不阅读是不能写作,不写作是不能深化自己的阅读。如今有些年轻作家声称,我从不读当代人的作品,这只能表现他的偏激、自满。这类人虽然如今用媚俗手段得逞一时,终究难成大器。鲁迅、沈从文、冰心这些文学大师对同时代人以及后辈的作品是何等关心。
但人生有限,特别是如今的中学生功课很紧,读课外书的时间不多,这就要有选择的读好作品,特别是那些艺术质量高,有益于人生的文学经典,一定是要多读几部。
多读作品也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比如写散文的人多读名家散文,就可从中比较出自己散文的得失,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生物界有“食物链”之说,“一个人要增加一斤体重,海洋就得产生半吨生物。1000斤的浮游植物出生100斤浮游动物,然后再产出10斤鱼。这就是一个正常人要增加一斤体重所需的食物。
写作与阅读的关系也是这样,如果不精读几十篇几百篇佳作名篇,怎能帮助你认识生活,写出一些好作品来呢?
阅读和写作都得挤时间。这也是一门学问,更需要毅力,才能持之以恒地“挤”下去。我不止一次对年轻的业余作家们说过:你们工作再忙,也要挤时间读书,一天挤出半个小时读一两个短篇,一年就是三四百个短篇,三年下来就可读完千余篇,哪有读了这样多小说还不会写短篇小说的人?
有的人照我的方法去做,学识大增,写出了作品,有的缺乏这个耐心和毅力去挤,当然只能继续他的哀叹!
我如今还把阅读和写作,作为每天必需进行的课程,上午写作,下午读书看报。每个月要回顾一下,这个月读过哪几本新书?有些我喜欢的文学经典更是每年要重读一遍,这也帮助了我在年过古稀之后,还能不断出作品。
有志者事竟成,祝同学们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