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资本市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市场论文,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作出了部署。1月3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创造和培育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促进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作用,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一、资本市场发展与资本供给和资本形成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资本市场的构成有证券(股票、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交易市场)、保险、外汇交易、期货市场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狭义的资本市场一般仅指证券市场。一个发育完善、有效率的资本市场是增加资本供给、实现资本形成的重要条件。总起来看,中国仍是一个资本供给稀缺的国家。虽然中国的国民储蓄率较高,但资本供给总量相当有限。截至2003年末,中国全部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3617.65亿元,人均7970元,合963美元。而早在1986年,日本的人均储蓄是27303美元,瑞士为23728美元,原联邦德国为12288美元,美国为9723美元。可见,中国人均储蓄水平低下,资本供给能力有限,而中国经济成长阶段特征及资本效率较低的现状则决定了资本需求是巨大的。从静态看,缓解中国资本供给短缺制约的办法主要有二:一是引入国际资本以改善资本供给条件;二是发展资本市场以优化资本要素的配置。从理论上说,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可以加强储蓄动员能力,优化配置资本要素,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
资本形成是指储蓄转换为实际投资。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是指实际资本的增加,或者是指用于增加物质资本存量的支出流量,不包括对金融资产的购买。金融资产的交易只是资产权的转移,不增加社会实际资本。从统计角度看,资本形成可视作总投资;但从宏观经济分析角度看,资本形成更指储蓄转换为投资的流程,或者是将储蓄与投资联系起来的机制。假设投资需求既定,影响储蓄转换为实际投资的一个基本因素是储蓄转换为投资的中介——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是否有效率。如果将经济分为金融部门和实物部门,那么,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是使这两个部门可以交易和交融的重要条件。金融市场有两个主要职能,第一是促进“过剩经济单位”与“短缺经济单位”之间的交易。过剩经济单位提供储蓄,短缺经济单位借入储蓄以满足超出自己已有收入的当前消费需求,或者为了获取未来预期收益而进行投资。二是为金融所有权的交易提供流动性,以实现购买力的跨时期转移。就经济整体而论,有效的金融市场将储蓄配置到效率更高的使用上,可以引致更大的资本强度、更高的产出水平和消费水平。在金融市场中,利率是信贷的价格。在信用风险既定假设下,市场均衡利率反映了所有经济主体根据生产机会组合和效率偏好而产生的信贷行为。如放松信用风险既定假设,假定净财富和收入既定,经济主体根据总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决定货币、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持有量、负债发行量和消费量,达到资产、负债和消费的合理组合。在均衡状态下,持有各项资产带来的边际效用相同,均衡利率得以确定,经济中的储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二、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筹融资渠道构造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投资需求主体,是社会财富生产的源泉。等融资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而发达的资本市场则是企业筹融资行为的基础制度条件。如果资本市场不发展,资金在储蓄盈余部类和储蓄不足部类之间的流动受阻,企业的融资渠道就会狭小,融资行为就会有障碍。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发展只有证券市场(场内交易)发展较快,其他市场发展比较落后。证券市场以股票市场为主,股票市场以散户交易为主,致使交易成本极高,系统风险很大,筹资效率低下。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致使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相对比例失衡。1998—2002年,我国境内外股票市场筹资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分别为2.96%、3.16%、8.68%、4.50%、2.92%。2003年前三季度,A股、H股筹资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为1.56%。对1992-2002年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效应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为0.0697。另据统计,1991年到2001年的10年间,证券市场筹集资金8000亿元,仅占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36898亿元的21.68%。而10年间银行贷款则增加了8.6万多亿元。2002年国内非金融企业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的比重为79.4∶15.3∶1.3∶4,贷款融资居高不下,直接融资份额微小。M2与GDP之比,1998年为1.31,1999年为1.46,2000年为1.52,2001年为1.65,2002年为1.81,高居世界前列。M2主要是由银行系统信用创造的。银行系统通过贷款创造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M2)。M2与GDP比率过高,说明间接融资比重过大。2003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3.4万亿元,同比增长30.5%。支持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的外部融资中,银行贷款居于首位,仅1-8月份增幅就超过50%。
所以,资本市场不发达使间接融资比重畸高,信用和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系统。同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在经历制度性变革,货币经营的效率较低,难以承受信用高集中度所带来的风险。资本市场不发达和商业银行直接融资效率不高,导致资金流动性较差,储蓄转为投资受到阻碍。企业所感受到的就是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很高,投资需求难以满足。针对这种状况,《意见》指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任务是:以扩大直接融资、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目标,建设透明高效、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运行安全的资本市场。要围绕这一目标,建立有利于各类企业筹集资金、满足多种投资需求和富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体系。这一任务的完成将大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三、资本市场发展与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
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是指经济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力度及效果。随着经济市场化发展及金融改革深化,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更多地运用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货币政策愈来愈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系统的中心环节。另外,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推进,资本形成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资本形成模式由财政型向金融型转化。资本形成模式变化决定了货币政策重要性的加强,也影响了货币政策调节机制及效应的变化。199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逐步对货币政策调节机制进行改革,将货币政策中介变量从信贷规模限额转为货币供给量,由直接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转为控制基础货币的供给,以调控货币需求现金流运动。
但是,理论分析和经济实践都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对总需求及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效应有限。1996-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货币供给的稳定增长和利率的连续下降,给出了刺激总需求的政策意图。但无论是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均不明显。货币政策效应微弱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不发达。第一,中国人民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基本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市场化操作的重要发展。但是,公开市场业务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基本条件。中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和交易量有限,无法大量吞吐有价证券,这在根本上限制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空间和力度。由于大部分的基础货币是通过中央银行不可控或可控性差的渠道投放的,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节效应。第二,金融市场不发达,融资渠道狭小,致使资金在储蓄盈余部类和储蓄不足部类之间的流动受阻。整个金融市场缺乏一种自然发展的路径,各市场彼此分割,资金融通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难以正常发挥,货币政策缺乏健全的操作平台和传导途径。第三,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因此,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缺乏内生联系机制,利率不能有效调节资金流的运动。利率市场化是货币政策发挥效应的基本条件。没有市场化的利率,金融资产的价格就缺乏基本依据,货币政策就没有发挥效应的机制。
综上分析,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微观层面的资源配置优化,还是宏观层面的经济政策调控,都需要有发达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为基础。在此意义上说,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 银行存款论文; 经济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金融论文; 经济学论文; 利率论文; 投资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