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活教育”思想,助推学生幸福快乐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快乐成长论文,幸福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市省吾中学是一所具有近70年历史的传统老校。多年来,省吾中学是一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德育特色的学校。著名教育家、省吾中学第二任校长陈鹤琴先生,原省吾中学教务长、当代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等先辈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财富,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培养了郭虞元院士等上万名国家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如何从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挖掘宝贵的教育资源?一所传统革命老校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作为校长,传承先贤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为此,省吾中学提出,以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引领学校的新发展。学校2012—2014年提出的工作重点是:弘扬省吾文化,践行“活教育”思想,培育“自信”省吾人。 一、传承省吾文化,提升管理质量 在管理方面,学校以省吾文化传承为重点,强质量内涵,塑名校形象,促进学校工作科学、持续发展。学校注重文化传承,赋予省吾中学的学校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基于历史传统提炼了省吾精神,即“爱国荣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担责任、服务创造、追求一流”;提出“遵循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成长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受学校办学规模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省吾中学面临一些新的发展问题,其中包括对省吾文化的认同不够、教工凝聚力有待加强、急需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优良”的教师队伍等。面对新问题,学校领导班子统一思想,主动适应变化,抓住机遇,乘势而为。2010年10月,学校通过五项校庆纪念活动,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建、《省吾之光》宣传册的编印、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学展示暨陈鹤琴教育思想实验基地校挂牌以及文艺汇演,宣传省吾精神、团结凝聚广大教工。新省吾人精神振奋,省吾文化开始在校园中生根。近年来,面对长宁区域学生数量呈下降趋势、外来务工子女增加的状况,学校积极调整教育教学管理策略,于2012年5月,研讨制定了《省吾中学转型发展方案》,转型方案规划了新形势下活力课堂构建和自信省吾人培养的路径。 二、弘扬省吾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陈鹤琴“十七”条教学原则;组织语文、历史、思品学科部分教师编写《省吾之光》校本教材;通过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教师逐步了解、融入并认同省吾文化;开设《省吾讲坛》,宣传弘扬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践行“活教育”思想。 学校优化队伍结构,严格规范招聘教职工和干部选拔任用流程,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学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分层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如寒暑假集中校本培训、“请进来、走出去”学习、学业质量保障项目的研究、导师带教、校际间交流学习等。学校整合区校教育发展项目,如区域“阅读领航”活动、学校学业质量保障项目和“做中学”项目,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在项目研究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秉承陈鹤琴先生培养“现代中国人”的目标,省吾中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健康与快乐的身心、实践与创造的能力、服务与奉献的精神、开放与合作的态度、国际与全球视野的初中生。学校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组织新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室,开展“寻访可敬省吾人”“我自豪,我是省吾人”演讲比赛、主题班(队)会、“走进省吾、感知省吾”文化推广系列活动,编演反映校史的小话剧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省吾历史,激发其爱校荣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以行为偏差学生转化为突破口,落实“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教育理念,对行为偏差学生“不抛弃、不放弃”,通过谈心、家访、教师集体会诊等方式,帮助他们融入班级集体,增强其学习自信。学校不定期邀请校外辅导员、关心下一代工作组成员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教育措施,齐心协力做好转化工作。 同时,学校以多元评价为激励,鼓励和培养自信省吾人。学校每月开展“行为规范月标兵”评选活动,每学期开展“自强不息”“热爱集体”“尊敬师长”等单项标兵评选活动,每学年开展优秀队员、队干部、“陈仲信奖学金”评选活动,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利用升旗仪式、校报、校园网等开展宣传,既增强获奖学生的自信心,也对全校学生起到榜样导行作用。 三、践行“活教育”思想,提升教育质量 (一)基于“做中学”理念的基础课程变革 为了使课堂呈现生命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校提出将“做中学”理念融入基础型课程。学校数学组率先开始探索和实践。根据学情和校情,数学组以《导读提纲》为突破口,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在预备班和初一年级的数学学科开展教学研究,运用《导读提纲》指导学生提高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以“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学定教”为原则,帮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导读提纲》主要分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过程三部分。 数学组基于“做中学”理念的教学改革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串联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它把课堂“阅读——思考——讨论——归纳——练习——总结”等环节有机连接起来。二是确保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性。《导读提纲》的阶梯式提问具有指向性,也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及时总结,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所有《导读提纲》经过整理后,可供学生复习时参考,也可供教师在准备复习资料时作参考。三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多媒体课件配合使用,使上课的节奏加快,增加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基于“活教育”思想的拓展型课程创新 2012年底,学校通过研究决定传承陈鹤琴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开发的“五指课程”,即“人文、健康、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逐步构建“五指拓展探究课程”,其中限定拓展型课程有“戏剧影视文学”“数学游戏”“英语课本剧”“实验拓展”等。拓展探究型课程有以下几类:科学类——“海洋科学”“车模”等;艺术类——“打击乐排演”“越剧排演”“舞蹈”“英语电影欣赏”“摄影”“校园戏剧”“合唱”等;人文类——“古诗文欣赏”“英语诗歌欣赏”“少儿交际口语”“诺贝尔之光”“楷书练习”“省吾文化推广实践体验课程”等;健康类——“女子排球”“中国象棋”“乒乓球”等;社会类——“省吾之光”“中学生法制课堂”等。探究型课程包括小课题研究,如“垃圾分类”“节约粮食”“植物识别”等。丰富的课程不仅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而且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 学校课程建设由浅入深、逐步推进,体现一个核心、两个层面、三个领域,即以“活教育”思想为核心,限定拓展型课程和自主拓展型课程为两个层面,学科、学科拓展、社会实践三个领域。限定拓展型课程加强对基础型课程再设计,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与建设,使之成为基于学生实际的学科拓展延伸教学。学校挖掘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先后与上海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上海越剧院等合作,开设符合“做中学”理念的自主拓展型课程。 学校拓展探究型课程富有“做中学”特色。学生是实践、体验的主体,在学习中收获对省吾文化的认同和感悟、自信和成长。例如,省吾文化推广实践体验课程中,有的学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室的讲解员,他们从不熟悉到熟悉、从胆怯到自信。在接待一批批来访者的活动中,学生展示了自信和勇气,讲解员的岗位成为学生锻炼才干和了解省吾文化的舞台。在“校园戏剧”课程中,师生一起把学校陈仲信烈士事迹编成情景小品,不仅感染了观众更教育了学生自己。“车模”课程使毫无科技创作经验的学生爱上了小制作,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梦想。 “活教育”思想在逐步影响和改变着教师,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增加学生“做”的体验和实践、使用《导读提纲》、课堂中增加检测和反馈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悄然出现在许多课堂中,教师关注学生学习品质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有效性在不断提高。三年来,学生在国家、市、区获奖326人次;在世博会,新加坡,上海电视台,市、区少年宫,华阳街道等舞台留下了省吾学生阳光朝气、蓬勃向上的身影;学生以良好的行为习惯赢得社区居民、家长的称赞;在上海市中考中学生的合格率连续保持100%,学生学业质量稳步提升。标签:做中学论文; 陈鹤琴论文;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论文; 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