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发展是缩小东西方差距的基础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发展民族教育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根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距论文,民族论文,东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却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民族地区如何加快发展,缩小差距,赶上经济发达地区,是目前学术界和各级领导部门颇为关注的问题,但从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工作重点来看,人们的目光仍然只停留在经济政策和措施方面,忽略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笔者认为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种种优惠政策固然会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益处,但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保证仍是民族教育的发展。

1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约91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08%。主要居住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等10个省区。这些地区基本处于我国西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不仅分布着大片的戈壁荒漠、高寒雪山,而且多是边疆地带,交通不便。全国141个贫困县和97个特困县有相当一部分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高寒、干旱、荒漠地区,目前全国少数民族中有1000多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相对应的是我国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地面积617.0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3.4%;耕地面积1743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8.2%;林木蓄积量52.43亿立方米,占全国蓄积量的56.3%;草原面积3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水力资源蕴藏量35476.82万千瓦,占全国总蕴藏量的52.5%;稀土、钾盐、铬、镁等储量占全国储量的90%以上;煤、铜、铅、锑、锌矿占全国35%以上;石油、天然气储量也很可观,塔里木油田的开发将会使新疆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我国民族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尚待开发或部分已经开发的重要的原料基地。

占全国总人口8.08%,拥有国土面积多达64.3%,且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的民族地区,1980—1991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却相对较少(见表一)。除民族地区的个别优势产业,如畜牧业的大牲畜、羊占比例较大外,其余各项指标与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不相称。造成民族地区各项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条件恶劣,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因素,也有经营方式不灵活等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讲是人才资源的匮乏。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与发达省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见表二)。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较多的新疆、宁夏、内蒙古、广西、西藏、云南、青海、贵州,除青海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数低于北京而高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辽宁外,其他各省区每10万人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数均远远低于辽宁省,文盲、半文盲比例则远远高于辽宁和北京。如果与广东相比还会更低。它反映出我国民族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人口素质普遍低于东部地区。另据1988年《中国统计年鉴》,1988年全国每万人拥有:工程技术人员438人,少数民族万人拥有15人;农林技术人员全国万人中50人,少数民族5人;卫生技术人员全国万人中247人,少数民族14人;科学研究人员全国万人中31人,少数民族1人;教育人员全国201人,少数民族10人,少数民族拥有数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一: 单位:%

表二

从上述几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人口素质偏低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民族地区资源丰富、人口较少,这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指出:“西部地区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要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这就需要大量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但是目前民族地区的人才状况,不仅总量不足,就连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如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农业及相关产业、林业及相关产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也严重不足,这不仅阻碍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资源优势的发挥。

建国以来,国家对于民族地区一直有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的优惠,但民族地区的发展并未赶上或超过中东部地区,这一事实已说明优惠的经济政策并不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除地理条件优越、国家给予种种优惠政策外,全国大量科技人员的汇集也是重要的因素。试想在一个全民素质很低、科技人才匮乏的地区,再优惠的经济政策也不会使经济有大的发展,即使有所发展,也会缺乏后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才流动,东部及内地一些中心城市以较好的地理环境、工作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大批人才,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来源于西部民族地区,所谓“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即是人们对这一人才流动现象的生动比喻。人才的外流无疑会给科技人才本已缺乏的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当前民族地区要想发展,缩小东西差距,关键是发挥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而资源优势的发挥除了优惠的经济政策,还需要有大批相关的科技人才,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依靠民族地区自己的力量,一方面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同时培养一大批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才是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根本途径。

2

民族教育的发展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根本途径,因而有必要对我国民族教育的现状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建国以来,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办学规模与建国初期相比都有了成倍的增长,民族教育体系也已形成并日益完善。据《’92中国民族统计》,1991年我国民族地区有普通高校104所;中等学校12882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571所,普通中学11563所,小学103139所。有专任教师:普通高校是27031人;中等学校是430947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32357人,普通中学389028人;小学是839600人。在校学生数:普通中学5892961人;小学为1877.44万人。此外幼儿教育、成人教育等也有了很大发展。民族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各类人才,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目前也遇到了一些严重困难。资金投入少,有些地区甚至不能维持正常的教学需要;学校危房多,教室不能满足需要,不同班级在一个教室上课是常见的现象;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普及率普遍下降;教师数量不多,素质偏低,且大量外流,教学质量下降等已严重困扰着民族教育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有社会的、宗教的、世俗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在民族教育体制内部。我国的民族教育体制一直沿用普通教育体制,虽然各级教育比较齐全,但内部结构极不合理。我国的民族教育大致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三大部分。就目前来讲基础教育的主要工作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双语教育,其追求的目标是入学率和升学率。成人教育目前的重点在许多民族地区仅限于文字扫盲,技术教育所占比例很少,有些名不符实,有些地区则未提上日程,基本是个空白。高等教育虽然是直接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但是无论在体制、政策和专业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突出的表现是偏重于文科,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即便是这样,在学校数量上也远不及东部发达地区。据《1994年中国统计年鉴》,从1993年我国各主要民族分布省区高等学校(见表三)、中等专业学校分类别数,(见表四)由两表不难看出,暂且不论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单从学校的数量来看,上述几个主要民族分布省区除中等技术学校个别分类学校数,如农业、林业等略高于北京外,其他各类高等学校、中等技术学校数量普遍低于广东和北京。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数量偏少,使大量低一级学校的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未能掌握一技之长又重新流入了社会。这是民族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之一。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专业学校设置及专业课程不合理,培养的工业、农业、牧业、林业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民族地区发展的需求,更不能带动民族地区资源优势的开发和利用。

表三: 高等学校分类别数表

表四: 中等专业学校分类别数表

民族教育内部结构的不合理给自身带来了两个极为不利的因素。其中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基础教育,除少部分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外,其他大部分学生学无所长,必须重新从父辈那里学习沿袭数代的生产经验,不仅浪费了本已不足的教育经费,而且也挫伤了广大民族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民族地区免费上学仍不能避免学生流失的原因所在。这种状况导致我国民族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发展走入了一个怪圈,不是家长主动送子女上学,而是各级领导部门、学校要求家长送子女上学。其二是我国的民族教育不能向民族地区,尤其是生产一线输送足够数量和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不能促进民族地区资源优势的开发和利用,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不大,挫伤了各级领导部门办学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效益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目标,因教育是投入多而见效慢的事业,本来就未引起各级领导部门的足够重视,现行的教育状况又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因尔更加影响了各级领导部门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基于上述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民族教育体制已很难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民族地区迫切需要适合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专门人才,民族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民族地区面临的首要任务。

3

关于民族教育改革,是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积极探讨的问题,但就目前民族教育的现状来看尚未找到一条适合民族教育发展的路子,现有的改革也仅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些修补,并未改变民族教育的现状。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中西部地区,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议也指出实现2010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面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李鹏同志也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是抓好科技和教育。”据此可知,民族地区经济要发展必须积极发挥资源优势,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该在短时间内培养一大批各级各类科技人才,只有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前提下,才能使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发挥,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但要想在短时间内为民族地区提供大批各级各类科技人才,依靠目前的民族才教育体制是难以完成的。就目前民族地区的总体状况来看,靠从内地引进人才来发展经济也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彻底改革我国的民族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我国的民族教育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内地的办学模式而构筑的。并不适应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联系不密切,这已无法适应当前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国的民族教育改革必须顺应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以满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目标,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为民族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及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类技术人才上来。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民族教育的改革应包含如下几项主要内容。

(一)把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初、中级职业教育上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建国以来我国民族教育追求的目标,或者称为“识字教育”,但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的语言习俗、不同的宗教信仰等,以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利因素,目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遇到了很大挫折。近几年民族地区的学校数量,在校学生数量及入学率、普及率都有下降的趋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资金、师资等因素外,基础教育不能培养合格的中、初级有用人才,挫伤了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放弃追求升学率和普及“识字”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把培养既有一定文化知识,又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人才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

(二)以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为依托,确定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我国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近些年来由无到有,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些普通中学也开始对毕业生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但就整个民族地区来看职业教育尚属刚刚起步,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数量较少,形不成规模。以民族地区迫切需要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及工业中等技术学校为例,其数量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见表四)。(2)专业设置尚需调整。专业设置不能适应民族地区需要,知识老化,毕业生分配难度较大。(3)师资力量缺乏、素质较低等。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仍采取的是效仿内地的成功经验,兴办的职业教育多以为第三产业培训人才为主,忽略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仅培养不出能带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各类人才,就是与资源开发配套的相关科技人才也难以培养。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要想健康地发展,必须首先搞清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和资源优势,以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发挥资源优势提供第一线的科技人才作为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

(三)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由初级到高级的三级职业教育体制。初级职业教育以培训初级科技人才、普及科学知识为主,面向基层,尤其是农、牧、林及传统优势产业等民族地区优势行业,目的是为了乡村、牧区、林区及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培养不脱产的劳动技术人才。初级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势可以多样化,但应以短期培训班为主要方式,这种形式投资少,见效快,社会效益大,群众现学现用,易于掌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人员通过学习很快就能掌握相关科技技能。中级职业教育应以培训中级科技人才为主,面向普通中学的学生,在专业的设置方面不仅要面向农、林、牧、副、渔等产业,而且要根据各地区的工业布局、资源优势设置相应专业。目的是使绝大部分普通中学的学生都能掌握一技之长,不仅成为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的后备技术力量,而且也为民族地区工业的发展及资源的开发提供技术人才,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才,以使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向集约型发展,并发挥资源优势。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为主,在专业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目的是为民族地区提供科技带头人、科研人员及中初级职业教育师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式应多样化,在民族地区科技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与内地联合办学或委托代培的方式。三级职业教育要协调发展,顺应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

(四)实施中央、地方职业教育援助计划,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普及职业教育。治愚是治贫的基础,但贫穷地区的群众往往在见到效益的情况下才会对治愚积极的响应,而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短期职业培训能很快使受教育者获取收益,这不仅会带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会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建议在中央或地方扶贫基金中或新增教育财政拨款中建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用于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增添设施和聘请专业教师。

民族教育向职业化发展,是民族地区特殊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要完成民族教育改革和健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体系,关键是要把教育放在关系民族地区发展的地位来考虑,理顺民族教育的领导体制。建议民族教育由教育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双重管理,或将职业教育划归经济管理部门管理,这样有利于加强民族教育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联系,使民族教育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也只有这样,民族教育才能发展,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才能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资源优势得以发挥,从而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标签:;  ;  ;  

民族教育发展是缩小东西方差距的基础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