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试卷讲评课“三段六步”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_孙剑提

孙剑 浙江省杭州市高桥初级中学 311200

试卷的讲评是考试的延续,它的成败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质量与效益。在“试卷分析”课中,我们摒弃传统,重点阐释了三段(课前准备——课堂讲评——课后落实)与六步(分析试卷——错题归因——难题剖析——拓展迁移——小结反思——补偿练习)模式的具体操作,以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拓展、自我完善,鼓励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激发学生张扬个性、敢于创新,真正发挥“试卷分析”的“诊断、纠错、创新、激励”等四个功能的作用,积极构建有效乃至高效的讲评课堂。

一、理性分析:追本溯源寻对策

作为考试延续的试卷讲评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课型。一堂好的试卷讲评课可以查漏补缺、巩固知识、整合并拓展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学习中的障碍,建立学习信心,提升学习能力;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师教学,促进教学双赢。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试卷讲评课中还存在弊端,两个“从头到尾”的教学现象严重存在,即教师整节课从头到尾把试题从头到尾地讲一遍,使得讲评课质量不高。其具体表现为:

1.目标不明确,盲目讲评,对问题认识不足。一节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目标应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试卷上暴露出的问题(智力、非智力因素等诸方面),有的放矢地确定。笔者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在试卷讲评前对试卷的分析不够全面,尤其是对学生答题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够充分,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盲目讲评。结果只能是就题论题、就事论事,没有知识归纳,没有规律总结,更没有整合思维方法。学生因为没有掌握答题技巧,在以后考试中依旧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2.讲评不深入,重点不突出,学生主体参与不够。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试卷讲评课变成了“讲座”,讲评时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依照题目照本宣科。有的教师甚至由于学生得分不理想,在讲评时一味指责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生心情压抑,对这种类型的课缺乏兴趣。在教师包办、一讲到底的试卷讲评课中,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死的答案,没有动手,没有动脑,没有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更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根本没有订正题目。

3.讲评缺乏理论分析和技法指导。讲评试卷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从这次考试中总结前一阶段学习成功或不足的地方,更好地为以后的复习作指导和借鉴。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讲评时没有分析试卷命题的难度、优劣和创新之处,不分析学生答题情况,专注于讲解答案,忽视了方法指导,讲解试卷跟平时讲解练习没有差别。学生既不能形成知识体系,也不能总结规律,更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生因无法通过试卷分析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缺陷,也就无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查漏补缺,学习效率低下。

总之,目前试卷讲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考试评价对复习备考的指导作用,学生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考试中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评,注重试卷讲评的质效。

近年来,笔者在“先学后教”理念的指导下,对科学试卷讲评课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三段六步”(见图表)试卷讲评模式,并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收到了成效。

初中科学试卷讲评课的“三段六步式”流程图

二、策略探寻:理念引领思提升

1.及时准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及时准确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及时讲评、及时反馈,效果才显著。教师发卷前要统计试卷的难易比例,对试卷各知识点归类,分析各知识点的得分率,对有创见的解法及相应的学生要心中有数,对典型的错误要找出症结,猜测学生受阻原因,这样讲评才有针对性。另外,教师所选择的问题及安排的活动不但要适合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还要考虑到促进学生的思维向下一个阶段发展。教师对解法较多的试题,可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层次,引导探讨不同的解答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自主合作,促使学生主体参与。新课程理念中教学是一种交流,而且学生是交流的主体,因此讲评课要给学生参与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并倡导学生对“评价”作出“反评价”。即使学生的思维有误,也应鼓励他们尽量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清楚地了解其学习中的困难究竟发生在何处;并且只有在交流中,在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才会有所悟,才能有所获。为更好地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原则,教师要做到:其一,把要讲评的试卷在做好统计后早些发给学生,让学生先独立纠错,再通过查阅或与同学交流切磋进一步纠正试卷中的部分错误;其二,对学生自己完成有困难的题目,可采用师生共同分析探究的方法,教师切不可为省事而直接把知识和方法灌输给学生;其三,课堂中教师应尽量提供给学生自己总结、讲评的机会,让拥有新颖解法的学生介绍他们的解法及其思路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其四,讲评后要给学生留给余地,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3.激励斗志,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讲评课中切不可排名次,讲评后还要对后进生进行指导,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和激励,以增强他们的上进心;对进步大的学生要激励他们再上一层楼。此外,在讲评课上还要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如能体现学生能力和才华的优异解法、创造性的新颖见解等。通过在讲评中对学生的激励,能充分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情感意志,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4.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讲评课的教学模式是以灌输知识为主,以讲得深、讲得透为好,所以教师往往独统整个课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答案,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讲评中,也很少有发思质疑的时间。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试卷讲评课作为一种知识重构过程,要求学生必须主动积极地学习。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互相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在彼此的探索、合作学习中,才能更有效地学习。通过师生互动、争辩,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三、实践操作:分段分步提质效

根据试卷讲评课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我们多次组织组内教师开设试卷讲评研讨课,对“三段六步”讲评模式不断地进行完善与优化。

1.课前准备——未雨绸缪。一份试卷,就是一份丰富的资源,足以让我们收获很多:学生的亮点与不足、教学得失与教学改进等等。笔者认为要上好讲评课,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首先是要做好对试卷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一份好的试卷分析,从宏观上讲,要包括对题目的分析评价和对学生答题情况的评价;从微观上讲,要对相应试题的命题思路、考查角度和答题思路与技巧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哪些出错率较高,哪些出错率较低,进行统计分析,查明原因,归类集中,以便在讲评时分清轻重缓急,避免抓不住重点、分不清主次。对学生的分析包括对学生的整体水平与个体分析,逐项分析答题的错误及原因,以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析学生解题思路,以了解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弱点。如下面是一次初一科学期中考试的情况分析:

(1)成绩统计:

(2)试卷中各题错误人数(略)。

教师在设计试卷讲评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课程资源、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表),并以此为依据,不断磨课——磨教学目标,明白这节课究竟要干什么、能干什么;磨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剪裁取舍以促使其上通目标下达学生,把握学情,预见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有机处理预设与生成;磨教学环节,清晰哪些环节是必备的、哪些环节还可以优化;磨教学细节,探讨哪些细节可以更精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进学生学习结果、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图表:课程资源、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2.课堂讲评——对症下药

(1)错题归因——纠错因

①学生自查自纠答卷。自我纠错是孩子自我反思和提高的过程,因此试卷分析在教师简介考试情况后,要求学生进行以下几项工作:其一,哪些题目错了;其二,为什么会错;其三,尝试订正。这段时间,学生必须独立思考,独立订正,不得与其他学生交谈。教师可根据考试的容量和难易度,安排5至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课本、作业对试卷中的部分错误自行纠正,同时填写好自我诊断表(见下表),并深入反思,查找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在接下来的讲评课中带着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和听讲。

 学生自我诊断表

②师生互动讨论典型错误。每次阅卷都会发现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教师应作统计并归纳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定下几道较为典型的错例作案头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在这道题上犯错误”,从而找出学生在思维上存在的缺陷和偏颇,在试卷讲评课上加以弥补。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典型错误事先用数码相机拍下,讲评时利用实物投影进行个性投影。展示学生个体的答题情况,组织学生讨论,积极寻找错误的原因或失分的因素,修正答案,进而规范学生答题。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倾听,不仅能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共享,丰富个体的情感与认识,而且能在其原有的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能力。因此要将“讲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开互评。学生以专家身份进行望闻问切——看看投影的试卷、听听同学的评辩、问问组员意见、大家一起切磋切磋,在争论与思辨中收获。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

例如功和功率的测试中有一题:一同学用15牛的力去踢球,把重为10牛的小球水平踢出,球在水平地面上滚了8米才停下。在整个过程中,重力对球以及人对小球所做的功为( )。

A.0,0 B.80J,0 

C.0,120J D.0,条件不足无法求得

统计发现选错的同学中选C的人最多,选A的同学也为数不少,在课堂上选A还是选C成了学生争论的焦点。选C的同学都认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都已经知道,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为15牛,而“通过的距离”就是8米,因此所做的功就是120焦。选A的同学马上进行反驳,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不要搞错哦,脚又没跟着球去!”抓住这一契机,我引导学生分析:球滚动的8米虽然是在脚踢球所用力的方向上,但它们并不具备同时性,即踢球用力在先,而滚动8米是在踢球的动作之后,球之所以滚动是因为惯性。最后由学生自己对球分阶段受力分析,剖析各力与球所通过的距离的关系,得出了答案既不是A也不是C的结论。正是在学生和学生间的争论和分析探讨中使学生对“做不做功”、“做多少功”等有深刻的理解。

(2)难题剖析——说解法。我们反对试卷讲评课教师“一讲到底”、“面面俱到”,但同时我们也不支持教师“沉默寡言”、“三缄其口”。教师应把握好讲评的“度”,力求一语破的地提高讲评课的效率。著名的拉弗曲线(1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学家阿瑟·拉弗提出)曾成功解释过许多“过犹不及”的社会经济现象,把它引入初中试卷讲评课也是适用的。

在试卷讲评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应重视学习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重视解题技巧的指导。因此,教师讲评试卷的关键是把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教给学生,针对不同的题型特点,进行相应的解题技巧的点拨。

例如在金属性质单元测试中有这样一道计算题:一炼铁厂冶炼生铁的过程中常有2%的铁损失掉。如果生产的生铁中含5%的杂质,问生产这种生铁70千克,需要含Fe2O370%的赤铁矿多少千克?

此题有3个百分数,学生第一次碰到时几乎全军覆没,于是在试卷讲评时我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赤铁矿石是炼铁的重要原料,其主要成分是Fe2O3。根据Fe2O3的化学式从定量的角度计算,尽可能多地列出一些信息。(相对原子质量:Fe:56,O:16)

求:①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的个数比;②相对分子质量;③各种元素的质量比;④铁元素质量分数;⑤320克的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⑥若赤铁矿中Fe2O3含量为70%,求在228.6千克的赤铁矿石中铁元素的质量。

在教学中,由于前六问巧作铺垫的设置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动笔去尝试解决,成绩一般的学生解第5问时也显得信心十足。层次性、梯度性习题的设置,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所考知识点的印象,实现了理解上的“第二次飞跃”。

(3)拓展迁移——提能力。讲评课上,教师要避免“就题论题,浅尝辄止”的做法,要透过题中的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式、发散式讲解。尤其应针对一些重要的内容引申出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宽、加深,形成系统,完善其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教师有宽广的眼界与足够的底气。此训练宜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①一题多解,拓宽解题思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可得到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标新立异,提倡“一题多解”,达到“解答一题,联通一片”的目的。教学展开是一个爬坡的过程,挑战需要设计。怎样让科学富有挑战性?不要做过多的铺垫,不要急于为学生思维定向,要敢于把问题直接呈现出来,拉伸学生思维的宽度,暴露学生真实原生态的想法。

例:一个体积为0.5dm3的铁球,其质量是1.58kg,问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学生在看到例题以后对已有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学生一:已知铁球的质量和密度,我们可以计算出1.58kg铁的体积V,根据V与球的体积是否相等得出结论。

学生二:已知铁球的体积和铁的密度,则可以假设该球为实心的球,计算出其质量m,根据m是否等于铁球的质量得出结论。

学生三:已知铁球的体积和质量,则可以假设该球为实心的球,计算出其密度ρ,由ρ是否等于铁的密度得出结论。

以上解法中,学生一的回答属于常规思维,一般学生都能想到,而学生二和学生三的回答看似简单,但都隐含着一种发散思想——先假设后论证。通过上述几种方法的展示,不仅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此类问题的解法,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②一解多问,培养探究能力。为提高讲评课的效果,教师应尽量挖掘试题的深度与广度,扩大试题的辐射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使其形成知识链。

如在中考总复习时,我们发现对于如右图所示,弹簧秤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不计,物重G=1N,则弹簧秤A和B的示数分别为 ( )。

A.1N,0B.0,1NC.1N,2ND.1N,1N

学生的错误率非常高,全校562位学生,选C的达到了51%,究其原因,学生对簧秤测力的原理还是一知半解。于是在试卷讲评时,针对弹簧秤出现的错误,设计了如下过程性的问题:①如图1所示,重2牛的物体,弹簧秤的读数为多大?②如图2所示,把重物撤走,用手向下拉秤钩,拉力大小为2牛,弹簧秤的读数为多大?③如图3所示,不计弹簧秤本身重力,当分别用两手在竖直方向上拉弹簧秤的吊环和秤钩时,每只手的拉力为2N,那么,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多大?若弹簧秤本身的重力为0.5牛,秤钩受到向下的拉力为2牛,则吊环受到向上的力应该为多大?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多大?

③一题多变,发展应变能力。一题多变是变式教学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从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出一般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应变能力。

以“光的反射”一章知识为应用背景,以简单而又常见的问题为起点,举例加以分析。

[例题]如图1所示,S是光发点,MN是平面镜,试作出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如图2所示,在例题的基础上先进行横向拓展变换,训练的题目难度可以适当加大,但训练的知识不做改变或适当增加,使题目明显地表现出是对例题的翻板变换,或者说就是对题目的“已知”、“求”的变换,但题目必须是与例题关联性较强的问题,不能牵强附会。

[拓展1]如图3所示,S`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

[拓展2]在图4中,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甲、乙图中物体AB的像。

[拓展3]如图5所示,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一平面镜,欲使桌面上的小球滚动方向与镜面小球滚动的方向垂直,那么镜面前小球向镜面移动的方向与镜面的夹角是多大?

在例题的基础上进行纵向引申,强化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使题目训练的角度发生改变、难度加大、灵活性增强,进一步练习巩固与例题关联密切的物理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

(4)小结反思——提质效。讲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可以一劳永逸。在讲评之余,教师应该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自我消化,让学生针对自己试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统计,找出薄弱环节。对于和自己做法不同的优秀解法,也要认真整理并写到试卷上,改错一律用红笔,完成满分答卷,杜绝一错再错的毛病。同时让学生写好试卷讲评小结,总结考试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以利于下次考试时扬长避短。

在第一次摸底考试后,一位同学在课后写了如下的小结:这次考试,综合性较强,所涉及到的知识包括初一、初二年级。分析本次考试造成我失分的原因:一是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够,许多初一的生物知识都遗忘了。二是探究题的解题思路还不够清晰,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时没有充分考虑控制变量,因此在实验设计中失分较多。三是许多地方因为写错字而无辜失分。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仅要将新课知识掌握好,而且要将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平时作业中要不断提醒自己要和马虎大哥说再见,对于综合性较强的探究题平时要多练习,拓展自己的解题思路。

3.课后落实——巩固升华

( 1)建立档案,落实好知识消化。学生试卷中反映的问题大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不大可能在一次讲评后他们就完全掌握。因此,每次讲评后,教师应检查学生对错题的订正,指导学生建立错误档案。档案内容不仅有错误原因的分析,还要注明正确答案及解题思路,以便学生在下一次考试前有的放矢,及时复习。

(2)矫正练习,落实好知识巩固。讲评课后必须根据讲评课反馈的情况进行矫正补偿,这是讲评课的延伸,也是保证讲评课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教师要及时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让易错易混淆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教师还可选出试卷中错误率较高的问题和知识点,通过变换角度设计出有一定针对性的巩固性练习,有意识地放在下一次考试中,增加知识点再现率,通过反复强化,巩固讲评效果,以帮助他们真正地掌握知识。

(3)关注后进,落实好个别辅导。因为课堂上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个别学生在解题中的特殊问题在课堂上往往无法得到关注,而且总有一小部分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在上课期间对老师的讲解不理解。因此课后老师很有必要进一步给予个别辅导,以帮助他们彻底弄清没有弄懂的问题,强化讲评效果,全面提高成绩。

四、反思改进:核心环节精设计

1.交流互动是有效讲评的核心。交流是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让参与者分享想法、理清思维、提高认识。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能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的问题,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讲评课堂变得高效有序。

2.矫正补偿是试卷讲评的延伸。讲评课后必须根据讲评课反馈的情况进行矫正补偿,这是讲评课的延伸,也是保证讲评课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将答错的题全部用红笔订正在试卷上,并把自己在考试中出现典型错误的试题收集在“错题集”中,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说明,写清楚相应的正确解答,使学生的复习有针对性,这样避免了机械重复,提高了复习效率。同时教师要及时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让易错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欧阳芬 主编 《有效教学的基本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7月版。

[2]靳玉乐 主编 《反思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肖自明 教育案例分析与教师专业发展.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余文森 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4月。

论文作者:孙剑提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4

标签:;  ;  ;  ;  ;  ;  ;  ;  

初中科学试卷讲评课“三段六步”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_孙剑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