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逐“近外国家”:批判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欧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外国论文,关系论文,建构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3/87.51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094(2015)03-0013-0008 随着欧盟东扩,被俄罗斯称为“近外国家”(ближнee зapyбeжьe)①的乌克兰等国变成了欧盟和俄罗斯的共同邻国,俄罗斯认为欧盟对“近外国家”的大力渗透威胁了其传统的势力范围,双方对“近外国家”的争夺事关彼此的利益、影响着外交的实践和话语。 欧俄双方对“近外国家”的看法是分析欧俄关系的一个独特而重要视角。本文希望以此考察欧俄双方的安全政策,并研究这些观念和政策对欧俄关系的影响。欧俄双方对“近外国家”等国的政策都以“内部安全取决于边界之外”的设想为起点,“近外国家”成了欧俄各自内部和地区安全战略的基石。出于安全考虑,欧俄双方都试图将“近外国家”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使欧俄关系呈现出竞争以及相互排斥的逻辑,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后者对欧洲一体化的向往意味着俄罗斯政治资本的损失,而乌部分精英和东部地区民众的亲俄立场也会遭到欧盟的反对。在欧盟应对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乌克兰等国的去与留将影响人们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预期以及对欧盟确保欧洲及周边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信心。而俄罗斯在严重的经济衰退面前,一方面希望以较低的成本维持其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更加倚重“近外国家”等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影响。2014年乌克兰危机表明,需要批判性地思考欧俄的外交、安全和对乌克兰的政策,并分析其对欧俄关系乃至整个欧洲和平与安全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认为批判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解利益、话语及其对权力和安全的影响提供了有益的分析工具。该理论认为,现实的建构是动态的,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行为者总是不断地重新界定利益及其对环境的看法。该理论对身份和潜在变化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欧盟与俄罗斯在“近外国家”的竞争性利益、彼此的感知和政策背后的动因。文章以批判建构主义为视角分析了欧俄双方对乌克兰等邻国安全的认识及相应的政策,探讨欧俄将“近外国家”视为内部和地区安全战略要地的原因所在。最后,文章探讨上述观念和政策对欧俄双边关系的影响,并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例,分析权力话语和地区安全战略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导致欧俄双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形成了相互竞争和彼此排斥的逻辑。 一、“近外国家”:欧盟的态度、利益和政策 与东欧和东南欧等邻国的关系一直是冷战后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希望以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作为协调俄罗斯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关系的工具。从战略上说,欧盟不愿公开承认所谓的“近外国家”仍是俄罗斯防务体系的独家势力范围,但同时也不愿中东欧的前华约成员与“近外国家”连成一片,结果是实际上承认了俄罗斯在“近外国家”势力范围的存在。但是布热津斯基认为,俄罗斯做西方的战略伙伴远远不够资格,西方的战略重点是“给俄罗斯创造一种良性环境”,迫使其放弃前超级大国旧梦,即以北约东扩为手段将前华约成员国纳入北大西洋防御体系②。 这样,为了创建一个围绕欧盟的“朋友圈”,“避免欧洲新的分界线”,“促进整个大陆的稳定和繁荣”,早在20世纪90年代,欧盟就同许多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签订了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PCA)③。乌克兰是欧盟竭力拉拢的重要伙伴国。欧盟寻求与乌克兰建立日益密切的关系,不仅仅是单纯的双边合作,也包括渐进的政治联系和经济一体化。1998年生效的PCA是欧盟和乌克兰之间合作的全面框架,为各个关键领域的改革提供了路线图。乌克兰是欧洲睦邻政策(ENP)与东部伙伴关系(EAP)中的优先伙伴国(PCA)④。 (一)欧洲睦邻政策(ENP) 欧盟于2004年出台了欧洲睦邻政策(ENP),以期应对欧盟最后一轮扩大后边界地区面临的新的安全挑战。从当时的形势看,欧盟的东部邻国并未出现新的挑战,只是环境的变化改变了欧盟对威胁的认识,因为欧盟感觉到该地区的事态必将对其内部秩序产生直接的影响。结果,欧盟重新定义了其在乌克兰等国的利益,提出了新的政治话语,以期构建新的权力关系,并使乌克兰等国采用欧盟标准和价值观。有学者指出,ENP此举的目的是维护欧盟的安全、稳定和繁荣⑤。 欧洲睦邻政策可以追溯到2003年的欧洲安全战略(ESS)。该战略认为欧盟的扩大使其更靠近麻烦地区,需要促进邻国稳定和良好的治理,强调“内部和外部的安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⑥。因此,欧盟的安全利益不能与其邻国的状况摆脱干系,和平与安全成为欧盟睦邻政策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欧洲安全战略特别指出,由治理良好的民主国家构成的世界是其安全的最佳保障。良好治理的传播、对社会和政治改革的支持、治理腐败和滥用权力、建立法治和保护人权是加强国际秩序的最佳手段⑦。 (二)东部伙伴关系 俄格战争爆发后,东部伙伴关系于2009年启动。欧盟试图在该地区发挥更大作用,增加其对邻国的战略重要性,目标是向东扩展欧盟的权力。这一做法挑战和制约了俄罗斯对该地区的影响。据官方统计,该倡议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六个参与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和进一步的政治对话,他们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然而在实践中,欧盟正在推进这些国家与欧盟法律体系的统一,通过“共同价值”创造一体化的有利条件,最终目标是确保欧盟的安全。欧洲安全战略对此进一步做了说明:“东方伙伴关系预示了我们与东方邻国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和贸易方面取得了实际进展和显著提升,目标是加强这些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从而确保欧盟的安全。”⑧ 此外,布拉格东欧伙伴关系首脑会议的联合声明重申:“东欧伙伴关系的主要目标是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快政治联系和欧洲与相关伙伴国之间的经济进一步融合……这符合欧盟、伙伴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对稳定、安全和繁荣的共同承诺。”⑨ 这表明:一方面,欧盟认为自身的安全依赖于该区域的事件;另一方面,对欧盟而言,邻国的安全等同于经济繁荣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总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EAP提供了一个双轨做法结合了欧盟及其邻国之间的传统的双边关系,既预知他们的政治联系和与欧盟的经济一体化,又多管齐下支持区域合作和与EAP伙伴国间更紧密关系的发展⑩。 (三)联系协定 近年来,欧盟还发起了“联系协定”的谈判以取代欧俄《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2007-2011年,欧盟向乌克兰等国提出了新的联系协定,包括一个更加深入全面的自由贸易区计划(DCFTA)。该协定于2012年草签。2012年12月,欧盟外交事务理事会采纳了乌克兰议会的决议,重申了欧盟的承诺,答应只要乌克兰采取果断行动,在实现乌克兰议会做出的承诺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即刻签署包括DCFTA在内的协议。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部长内阁做出决定,暂停签署联系协定。但欧盟注意到乌克兰公众对政治联系和与欧盟的经济一体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支持。欧盟随时准备签署该联系协定。 为了向乌克兰推广其规范和价值观,欧盟对乌克兰开出了多种附加条件,并具有强烈的社会化色彩,试图通过内部市场和金融支持来刺激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以及与邻国的安全合作关系以期解决不稳定、危机和冲突的根源(11)。这样,欧盟以政治和金融支持为条件,要求乌克兰实行最适合欧盟安全利益的改革。希望随着各类制度的形成和人际交往联系的增加,对于各民族行为的集体理解也在不断加深,进而发生社会学习过程。在这些实践中,欧盟占据着非对称的优势。它企图建立游戏规则,向乌克兰传播其世界观,并产生了新的外交政策观念结构,即寻求影响和改造乌克兰等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而这也就成了欧盟向乌克兰扩展权力、保卫欧盟自身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条件。 二、“近外国家”:俄罗斯的态度、利益和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国内就曾爆发了有关“近外国家”的争论,结论是大多数外交政策精英都意识到俄罗斯与“近外国家”的关系应是对外政策的主要焦点,是俄罗斯内部方案的向外延伸,目标是在周边地区建立友好的国家,并将其视为国内和地区安全的必要条件。此外,绝大多数俄罗斯外交决策精英仍以恢复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领导地位为最终目标,要求西方承认俄罗斯在“近外国家”的“特殊利益、特殊责任和权利”。即使以俄罗斯前外长科济列夫为代表的亲西方派也不愿放弃在该地区的特权,他甚至宣称,“要俄罗斯从军事上完全退出这些国家比派坦克入侵重建帝国秩序的建议还要过激”(12)。这与欧盟对待东方邻国的政策非常类似。因此,内部和外部安全与俄罗斯的安全和地区政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据俄罗斯联邦(2008年)的外交政策理念,“确保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国内外手段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发展与独联体成员国间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领域”。俄罗斯将其西部邻国视为自己具有特权利益的地区,并与俄罗斯国内发展和对外政策有着直接的联系,并认为如果有了一个势力范围,就能够成为多极化世界的一极。因此,俄罗斯认为他有权干预和控制后苏联空间发生的事件,并对欧盟越来越多地参与该地区事务感到担心,害怕这些邻国会被纳入欧盟和北约的轨道,使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遭到削弱(13)。对莫斯科来说,乌克兰等邻国的安全意味着对俄友好的政权的安全,不论其政治取向如何,只要支持俄罗斯在本地区和国际领域的政策就好。 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后,为了实现经济复苏,展示自信和务实的内政外交政策,不惜对邻国使用强权,其战略意图是用俄罗斯的经济、能源、政治和军事资源增加这些国家的脆弱性,使其在政治、安全和经济方面对俄罗斯产生依赖性,从而让俄罗斯保持非对称关系,维护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力。 在政治领域,俄罗斯刻意维护其在后苏联空间中的领导地位,利用独联体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确保邻国的政治环境有利于俄罗斯的利益,并在乌克兰等国扶持亲俄政党和非政府组织。 在军事领域,俄罗斯保持在乌克兰等邻国的军事存在,并长期在解决纠纷中发挥主导作用,许多邻国对此感到紧张。 在经济上,俄罗斯采用很多双边和多边的协议整合周边国家的市场,力争建立单一经济空间,增加与邻国的相互依存,并要求乌克兰为俄罗斯商界及企业活动提供安全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俄罗斯还利用差异化的能源价格、天然气和食品禁运来投射其硬实力,试探邻国的脆弱性,加强其地区影响力,增加经济和政治收益(14)。 一般而言,俄罗斯比欧盟采取了更加自信的政策,并越来越多地诉诸软权力提高经济上的吸引力。正如俄罗斯专家萨科娃(R.Sakwa)所指出的那样,自2004年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颜色革命以来,俄罗斯对话语政治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一直比较重视,认为这些事件是西方策划的,目的是改变俄罗斯在该地区的特权,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力(15)。作为回应,俄罗斯积极支持亲俄青年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同时提出自己的民主和自由的理念“主权民主”来替代欧盟的自由主义模式。此外,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共有文明和文化话语也经常被用来证明俄罗斯的伟大和干涉邻国权力的正当性。这些话语成了俄罗斯加强在“近外国家”等国权力的意义结构,同时也表明俄罗斯感知到了其与“近外国家”的亲近关系,更加证明符合俄罗斯利益的政治选择是俄罗斯在乌克兰保留影响力乃至保证俄罗斯国内、地区和全球安全的关键。因此,它既采用积极的硬实力战略,又充分利用苏联时期的遗产来说服乌克兰与俄罗斯的规则和世界观保持一致,为此目的甚至不惜动用武力。 上述情况表明,欧盟和俄罗斯都希望与“近外国家”建立相互依存的联系。对欧盟来说,附加条件和社会化是主要手段;对俄罗斯而言,则是不断加深该地区的脆弱性。双方都希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通过政策、倡议和战略策略输出世界观、建立游戏规则并说服乌克兰等邻国接受不对称的关系。欧俄双方的相互竞争是乌克兰等国局势紧张动荡的根源之一,这些国家在欧盟议程的吸引和俄罗斯的合作之间不知所措。前者许诺提供技术援助、经济援助,并最终使其成为欧盟单一市场的一部分,后者又是乌克兰等国高度依赖的对象。 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许多乌克兰人对欧盟寄予厚望,希望它带来繁荣和稳定,并倾向于接受欧盟的条件和社会行为,以换取融入一体化的欧洲。然而,欧盟睦邻政策程序复杂,谈判旷日持久。失去耐心的新西方派将矛头指向亲俄罗斯的总统亚努科维奇,在后者决定暂停签署与欧盟联系国协议的情况下,终于引发了政府危机。以克里米亚为代表的东部地区民众又把俄罗斯视为及时解决问题的依靠,更倾心于俄罗斯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夹缝之中,许多国家希望在欧盟和俄罗斯之间保持平衡,但各国的能力差别很大。有些国家不愿意得罪欧俄中的任何一方,这又反过来将俄罗斯和欧盟拖下水,强化了双方潜在的对抗。而乌克兰则被两个地区巨人撕裂成了两半。 三、欧俄关系:战略合作伙伴或区域安全的竞争对手 欧盟和俄罗斯是两个拥有不同甚至不兼容议程的合作伙伴。欧盟的多层决策体制常常使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不易调和,而作为一个传统大国,俄罗斯则具有明确的外交目标和地区利益,国家内外政策连贯一致。因此,欧俄关系总是呈现出某种复杂性。 1997年通过的《伙伴关系和合作协议》确定了欧盟和俄罗斯关系的框架和发展结构:即伙伴关系,政治对话和经济、社会、文化合作。1999年6月,欧盟批准了对俄罗斯的共同战略,强调了俄罗斯对欧洲安全的重要性,认为需要在欧俄之间保持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对话。作为回应,1999年10月莫斯科提出《俄罗斯联邦和欧盟关系发展中期战略》,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将俄罗斯的形象塑造成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承认欧盟在欧洲安全和俄罗斯现代化、民主化及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政治自信和经济增长影响了其与欧盟的关系。从2003年起,欧俄关系更加务实。任何附加条件的因素、“欧洲化”或干涉俄罗斯内政的企图都将遭到莫斯科的否决。俄罗斯还排斥欧洲睦邻政策框架,认为是对其传统势力范围的威胁,并直接挑战俄罗斯的地区权力。这导致双方竞争议程的产生。2003年圣彼得堡欧盟—俄罗斯首脑会议就反映了这种以安全为重点的务实态度,确定了在PCA框架下建立四个共同空间的目标:即经济,自由、安全和司法,外部安全性,研究和教育(16)。2005年,为实现这些共同空间并创造“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设施”,俄罗斯和欧盟还制定了“路线图”。这种务实态度的背后是俄罗斯感知到欧盟东扩产生的问题必须通过双方的工作关系加以解决(17)。 欧盟的东扩增加了欧俄关系的复杂性。尽管技术合作在许多重要领域都取得显著进展,但欧盟内部却很难达成对俄罗斯的共同政策。许多欧盟新成员国不信任俄罗斯,对俄罗斯的政策持反对和防御态度。但法国和德国却常常奉行“俄罗斯第一”的方针,限制欧洲睦邻政策中加强东部地区的有关倡议,并反对涉及有关入盟的问题。欧盟内部的分歧阻碍了欧洲规范及其价值观在俄罗斯和东部邻国的有效推广,影响了欧盟对乌克兰等邻国政策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欧俄关系中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双方的话语有着不同的内涵。例如,在2010年提出的现代化伙伴关系中欧盟的目的是使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现代化,促进欧俄之间的相互依存(18)。而对俄罗斯来说,现代化意味着进口西方的技术、知识产权和投资,而欧盟则把这种伙伴关系作为改变俄罗斯制度的一种方式(19)。 一般而言,欧俄关系总是在冲突与合作间摇摆。2003年欧俄“四个共同空间”的说法缺乏实践内容,基本上只是一种言语承诺,当然也有值得注意的例外。“共同经济空间”的最终目标是在欧俄之间创建一个开放的、一体化的市场。在一些领域特别是贸易和能源领域里,对话已经开始。欧俄还签署了签证便利化协议,打击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此外,欧盟还支持俄罗斯边境管理司法改革,俄方也与欧洲刑警组织和欧洲司法组织建立了技术合作。 但是,“对外安全共同空间”的合作则举步维艰。在对待乌克兰等邻国问题上的不同立场暴露了欧俄战略伙伴关系中的竞争关系。 自2004年以来,欧盟加大了对乌克兰等东部邻国的影响,其政策的数量和力度都大大加强,使人感到欧盟才是该地区的政治和战略主导者,而俄罗斯认为欧盟的外交政策干涉了其在乌克兰等国的核心利益(20)。如果欧盟东扩最初被俄罗斯视为一个地区发展方案的话,如今则越来越被看作是对后苏联空间的新的挑战和竞争,是对俄罗斯传统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限制。另一方面,欧盟则认为莫斯科依然持有冷战思维,将乌克兰等原苏联空间视为势力范围。当俄罗斯试图阻止欧盟睦邻政策时更被视为敌对力量(21) 结果,欧盟和俄罗斯的精英们争相兜售各自的规范原则和政治合法性。2008年格鲁吉亚事件进一步恶化了欧俄关系。欧盟谴责莫斯科使用武力,并指责其单方面承认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做法侵犯了格鲁吉亚的领土完整。对外关系和欧洲睦邻政策委员贝妮塔·费雷罗-瓦尔德纳(Benita Ferrero-Waldner)指出,这“是不可接受的,我们(欧盟)不赞同莫斯科最近阐述的对外政策原则,包括势力范围的言论。因此,要对欧盟在这种关系(欧俄关系)中的自身利益重新做出清醒的评估”(22) 对于欧盟的2009年东部伙伴计划,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表示怀疑,他指责欧盟试图在俄罗斯自己的后院划出一个新的势力范围,创造新的欧洲分割线(23)。 本文认为,EAP对俄罗斯的身份认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它伤害了俄罗斯希望成为欧盟在该地区的主要合作伙伴的感情,因为EAP将乌克兰等东欧和南高加索国家作为欧盟最亲密的合作伙伴;第二,EAP主动强化了欧盟在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内的存在,挑战了俄罗斯的地区大国野心,影响了俄罗斯身份特征赖以建立的话语基础。通过欧洲邻国政策和EAP等区域倡议,欧盟不仅超越俄罗斯成为乌克兰等邻国的主要合作伙伴,也加强了其地区安全行为者的地位。有学者认为,欧盟在德涅斯特和格鲁吉亚的长期冲突中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减少了俄罗斯的回旋余地,限制了俄罗斯在该地区的选择(24)。 出于上述原因,俄罗斯指责欧盟的规范性议程不但渴求权力、利益和影响力,也觊觎价值观。乌克兰等国的颜色革命更是佐证了这种理解,表明欧盟治理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其自身利益,即推进其自身安全、扩大对东部邻国的经济影响。而这直接与莫斯科自己的规范性话语相冲突。因此,欧俄双方都试图阻止对方的政策和战略在乌克兰等国的实施。 批判建构主义认为,竞争性的话语实践既是行动结构也是意义结构。据此,欧盟和俄罗斯试图重申其道德与政治的优势,并证明“他者”是不可靠的合作伙伴。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对方视为威胁,吸引乌克兰等邻国加入他们的势力范围,并说服后者接受己方的权力,并以非对称的关系提高保护,以免受到对方的威胁。 2014年乌克兰危机使欧俄对邻国的争夺更加复杂,但欧盟和俄罗斯可能不会永久对立。事实上,在双方的政治话语中,合作依然超过对抗,双方都不认为没有对方他们会更好,而是承认需要深化合作。即使这种合作腔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姿态,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即欧洲的和平与安全是复杂的,欧俄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俄欧双方认识到彼此的负面认知成本巨大,而且会随着安全威胁的进一步跨国化而加剧。这正是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迟疑的原因,因为它不想因此而危及与莫斯科的关系。前欧洲委员会对外关系和欧洲睦邻政策委员贝妮塔·费雷罗-瓦尔德纳于2008年的讲话中明确表述了这种理念,“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对欧盟而言是积极的。如果我们要解决诸多棘手的问题,如不受控制的移民、气候变化、贩毒和跨国犯罪,我们需要与一个繁荣和稳定的俄罗斯合作……该地区的大动荡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我们要同俄罗斯共同做到这一点”(25)。 另一方面,俄罗斯也希望就有关地区稳定的共同利益与欧盟进行合作。但是,俄罗斯只愿意以自己的条件,而不是以欧盟定义的所谓的共同利益和价值来合作。看到金融危机下的欧盟欲振乏力,普京政府不但坚持接受平等的伙伴关系,而且当历史的机遇出现时更是凌厉出手、顺势反击。就欧盟而言,面对经济和金融风暴导致的信心危机,欧盟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改变俄罗斯的野心,并对莫斯科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即愿意接受俄罗斯为生意合作伙伴,而不是去改变它(26)。当然,面对克里米亚的局势,欧盟将做出何等反应尚不明朗。但俄塔社2014年4月1日的消息称,俄罗斯常驻欧盟代表弗拉基米尔·奇若夫在“俄罗斯-24小时”电视频道节目里表示,欧盟开始比较客观地对待乌克兰发生的事件。欧洲已不能漠视极端分子在乌克兰的活动。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凯瑟琳·阿什顿做出了谴责激进派的声明。同时,欧洲国家的工商界对向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的思想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早已在(俄罗斯)工作,并不想离开那里”(27)。 批判建构主义关注感知、话语和实践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对权力和安全的影响。这提供了欧俄关系研究的重要途径。本文按照其分析框架,将“近外国家”视为这两个地区巨人间紧张关系的重要来源,以及这种紧张关系是如何反映在他们的双边关系之中的。本文着重分析解释了欧俄邻国政策更广泛的影响,认为欧俄都在一定程度上希望在“近外国家”达成同样的目标: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加强权力的行使以保障其内部安全、稳定和繁荣,同时提高他们的全球权力和国际影响。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欧盟的议程关注向东扩张权力和在“近外国家”深化经济政治的一体化,而俄罗斯则一直在寻找该地区的脆弱性,试图恢复其在后苏联空间的影响。结果是两种地区理念产生了竞争。对“近外国家”的霸权野心对欧盟与俄罗斯的双边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不同的立场导致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互不信任和误解,并反映在欧俄的议程之中,导致相互阻止对方的行动,因为他们感知到彼此在“近外国家”的竞争是相互排斥的。 然而,这种状况又因欧俄双方都意识到需要在多种领域中进行合作变得更加复杂。政治话语对双方合作的强调揭示了欧洲安全的复杂性质,并需要欧俄的联合战略来解决共同面临的威胁。因此,欧俄关系并不总是相互排斥的,因为双方都愿意合作应对共同的挑战,如共同邻国的地区稳定、经济发展和安全。彼此负面态度的成本也是巨大的,这限制了欧俄双方在“近外国家”展开明目张胆的直接竞争。 因此,欧俄关系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地区竞争之间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这取决于双方适应彼此话语和实践的能力与感知“他者”能力。 ①“近外国家”一词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外交决策层的话语体系中,指除俄罗斯以外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尤其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和哈萨克斯坦。 ②Z.Brezinski,"The Premature Partnership",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1994. ③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Wider Europe Neighbourhood:A new framework for relations with our eastern and southern neighbours,2003,104 final. ④http://eeas.europa.eu/ukraine/index_en.htm ⑤D.Averre,"Competing rationalities:Russia,the EU and the shared neighbourhood",Europe-Asia Studies,Vol.61,no.10,2009,Pp 1693-1694. ⑥European Council,European Security Strategy:A secure Europe in a better world,Brussels,12 December.2003,p.2. ⑦Ibid,p.10. ⑧European Council,Repo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uropean Security Strategy-Providing Security in a Changing World,S407/08,Brussels,11 December,2008. ⑨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Prague Eastern Partnership Summit,Prague,7 May,2009,8435/09,Presse78,p.6. ⑩Ibid. (11)Ibid,pp.10-15. (12)Mocкoвcкиe Hoвocтн,4 янвapя 1994 г. (13)M.Massari,"Russia and the EU ten years on:A relationship in search of definition",The International Spectator:It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42,no.1,2007,p.11. (14)A.Denisov & A.Grivach,"The gains and failures of the energy superpower",Russia in Global Affairs,vol.6,no.2,2008,p.96. (15)R.Sakwa,"Russia's identity: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the ‘international’",Europe-Asia Studies,vol.63,no.6,2011,p.96. (16)EU-Russia Summit,Joint statement,St Petersburg,31 May,2003.http://www.consilium.europa.eu/uedocs/cms_data/docs/pressdata/en/er/75969.pdf (17)P.Flenley,(2008)"Russia and the EU:The clash of new neighbourhood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uropean Studies,vol.16,no.2,2008,pp.189-199. (18)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Joint Statement on the Partnership for Modernisation EU-Russia Summit,Rostov-on-Don,1June,2010,10546/10. (19)B.Judah,J.Kobzova & N.Popescu,Dealing with a Post-BRIC Russia,London: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2011,p.53. (20)M.Massia,Russia and the EU ten years on,2007,p.9. (21)D.Trenin,"Russia's spheres of interests,not influence",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32,no.4,2009,pp.3-4. (22)B.Ferrero-Walner,EU/Russia:A challenging partnership,bu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 our times,21 October,2008.http://europa.eu/rapid/press-release_SPEECH-08-545_en.htm (23)Ria Novosti,"EU's Eastern Partnership program not against Moscow",28 April,2009.http://en.rian.ru/russia/20090428/121350475.html (24)B.Judah,J.Kobzova & N.Popescu,Dealing with a Post-BRIC Russia,p.25. (25)B.Ferrero-Waldner,"State Duma:Russia and the EU need each other",4 June,2008.http://europa.eu/rapid/pressReleasesAction.do?reference=SPEECH/08/300&type=HTML (26)B.Judah,J.Kobzova & N.Popescu,Dealing with a Post-BRIC Russia,p.49. (27)《俄外交官员:欧盟开始较客观对待乌克兰事件》,载新华网2014年4月1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4/01/c_126341010.htm标签:欧盟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俄罗斯乌克兰论文; 乌克兰冲突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乌克兰东部论文;